首 页 政协动态 协商建言 委员声音 主席日志 正商量 议政瞬间 委员聊辽

首页>协商>正商量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专题协商会现场报道主会场:

创新共同体,有“破”才有“立”

2020年07月23日 09:57  |  作者:包松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今年6月1日至5日,我们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珠江东岸调研组赴深圳、东莞、广州,开展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的调研。可以说,看到了成绩也看到了突出问题。”22日,全国政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专题协商会上,全国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耿惠昌,在小组讨论现场通过大屏幕再次见到了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通过连线互动交流,北京主会场与粤港澳三地分会场汇集了更多委员、学者,“共”商大湾区创新合作发展之计。

“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国际上没有先例,协同发展的难度可想而知。”在广东分会场发言的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因为港珠澳大桥就是在“一国两制”下首次由粤港澳三地政府合作共建共管的重大工程,三地克服一系列困难,最后打造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的典范。

讨论中,委员及专家学者提及最多的一个词是,突破。不破不立,粤港澳三地在各自创新发展中的成果毋庸置疑,但在协同发展、形成共同体合力上仍有障碍,此时能否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形成进一步的“突破”,是智慧也是勇气。

“要进一步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建立大湾区创新合作的协调机制。进一步激发创新主体跨境合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探索形成大湾区创新主体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耿惠昌认为,只要破除了创新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和法规制度障碍,粤港澳大湾区开放程度高、三地科研资源和产业互补性强的优势就能发挥出来。

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陈广汉认为突破应具体落在科研体制上,“建议以深港落马洲河套地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一国两制’优势,在科研体制上实现新的突破,最大限度消除区域科技创新协作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深港两地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无缝对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合作带来挑战,也带来了机遇。“疫情防控的内在需要将加快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进程。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数字一体化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在一体化发展中,超越传统意义上区域一体化的显著标志。”

在刘尚希看来,数字一体化也是当前最大的挑战。“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社会,放开与管住、自主与约束都是建立在数字化这个共同基础之上。加快数据方面的湾区立法协调,将是摆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面前的要务。”刘尚希认为。

突破、完善、协同与开放,北京主会场与广东分会场的连线中,委员与专家学者发言中的每一个关键词,都饱含着对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发展战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每一条意见建议,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下一步我们会进一步结合三地优势,充分研究内地、香港与澳门科技创新中的诉求,在共同诉求以及协同创新领域进一步研究着力。”

“现在科研资金已经可以单向跨境使用,未来我们将与其他部委一起,在委员们提出的要素开放、自由流动的便利性上做得更好。”

……

协商中,财政部、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人民银行、港澳办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对委员们的意见建议进行了集中互动回应。

用现场委员的一句话,有内地与港澳社会各界的集思广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的步伐一定会更加稳健。


编辑: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