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动态 协商建言 委员声音 主席日志 正商量 议政瞬间 委员聊辽

首页>协商>政协动态

干出乐呵的好日子

和政协委员一起看今天的贵州花茂村

2020年08月03日 09:40 | 作者:黄静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遵义8月3日电(记者 黄静)早上5点起床,把自家的传家菜盬子鸡蒸上,洗把脸落落汗喝口茶,6点和老伴上街买菜,8点前赶回来,和工人们一起准备一天的餐食。王治强几乎每天都是这样的作息。

他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政协委员、花茂村“红色之家”农家乐的主人。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花茂村考察,正是在他家的小院开起了坝坝会。习近平跟村民们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王治强的好日子真的是干出来的。“我17岁就出去打工了,那是1980年,还没有‘打工’这个词,我们叫找活路。因为家里穷,我借了5块钱车费出去。”2012年,50岁的王治强叶落归根,他把自家老房子装修一新,准备养老。

2013年,新农村建设升级版启动,王治强家的小院搞得不错,经常有人来考察学习。那时村里没有吃饭的地方,镇里和村里的干部就鼓励他开农家乐。

“我们当时就组织他们去乌镇学习经验。”遵义市政协委员、播州区工商联主席李雪回忆。

尽管家人都反对,王治强还是坚持把农家乐开起来了。从开始一家四口人自己干,到现在请了12位本村的村民务工。从开始的一年三四万到2019年的上百万毛收入。辛苦,心里却很甜。

能坐下来和记者聊聊天,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受疫情影响,王治强的农家乐4月2日才开张营业,第一个月亏损,第二个月持平,第三个月开始恢复如常。前不久,央视一套播出电视剧《花繁叶茂》,讲的就是花茂村脱贫攻坚的故事,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从内蒙古和西藏来的两个旅游团刚刚在这里用了餐。

为保证食材新鲜,王治强每天都坚持自己上街采买,买的还必须是周边村民自家种的菜。“习近平总书记来过我们家,游客们都想来看看,我们更要做好。”别看吃的是旅游饭,王治强家的回头客并不少。

李雪觉得,花茂村的乡村旅游发展得好,一是得益于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的带动,二是参与旅游经济的村民们讲诚信,不以次充好,不漫天要价。

习近平总书记来花茂村的时候,这里只有两家农家乐,如今,已经有13家各具特色的农家乐。近五年,游客到花茂村526.63万人次,村民参与旅游经济的人有481人。

“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花茂村说过的话。

王治强笑了,母先才也笑了。

“提到党的好政策,心里非常甜。”母先才笑的时候,声音泛着一丝哽咽。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花茂村60%的人都会制作土陶,农闲的时候制作一些水缸菜坛卖了贴补家用。后来大家渐渐放弃了,只有母先才坚持着。2014年,村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镇政府和村里的干部就鼓励他开土陶加工坊,尽管政策优惠,他还是为此背上了80万的贷款。那时,靠卖陶器产品,一年能挣三四万元钱,母先才打算用20年还清贷款。

习近平总书记来花茂村时,在母先才的店里购置了一只土陶酒瓶,并嘱咐他把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当总书记看到这里还在用土窑烧制陶器时,嘱咐他要保护好这里的绿水青山。

之后,政府帮助母先才把火窑改为无污染的电窑,又逐步打造了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

积聚了人气,来花茂的游客都会来母先才的工坊看看,带一两件陶器留念。母先才用两年时间便还清了贷款,比他的预想整整提前了18年。

在绿动九丰合作社的蔬菜大棚,工人们采摘完西红柿,正在平整土地。40多岁的陈义美终于不用去福建浙江打工,在外打过10年工的她还是想在家里做活,同时照顾家里的老人。

2016年合作社刚成立时,她对这儿工资不满意,就在村里的砖厂务工。现在合作社工资少的时候两千过点,多的时候两千七八,陈义美便来这里干活了。

2012年,花茂村通过流转土地,规模化整治,渐渐地把梯田变成现在的坝区。2014年,引入了山东九丰农业集团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园。

习近平总书记来花茂村时对这家企业提出要求:要带动当地的老百姓致富。

带着总书记的嘱托,2016年,在枫香镇农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工作的何万明被派到花茂村,成立绿动九丰合作社。

何万明是播州区政协委员,从参与九丰集团的入驻到现在,他在花茂深耕了6年。“从当初的一无所有到现在的机器设备、仓储物流,包括我们的销售网络都在不断健全,流转土地从最开始的30亩发展到现在的750亩,解决就业从最开始的30人到现在多的时候300人的规模。从今年的发展情况来看,明年我们争取达到1000亩的种植面积。”

何万明说,合作社的蔬菜主要销往重庆,供不应求。他不断带领大家探索“订单农业”“期货农业”,实践“一地生四金”(土地流转得租金、就近务工得薪金、入股村经济合作社得股金、反租倒包得资金)的利益联结机制。

吃过晚饭,不少村民们都到坝区的种植基地来散步,何万明说:“产业做到了规模化标准化,也是一道风景线。”

就历史条件而言,花茂村并不是最好的,枫香镇的其他村,有的有煤炭资源,有的种植烤烟,直到交通设施大大改善后,花茂村靠传统种植业才慢慢有了起色。

6年前,花茂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全面改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按照黔北民居样式,千余栋房屋突出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等特色元素。没有大拆大建,花茂村留住了村庄的整体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说过这样一句话:“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张胜迪就是回来寻找乡愁的。

习近平总书记来过后,花茂村一下有了名气,有不少出去的年轻人都回来创业了。张胜迪学的是酿酒,也一直在茅台镇从事酿酒行业。2016年,她回到花茂并开始忠情于古法造纸。她还能依稀记起小时候见外婆做过,这种纸在过去主要用于封酒坛,村里很多人都会制作。

随着时间变迁,这张纸渐渐消亡,因为祭祀时会用到,邻村一位老师傅还在制作。但老师傅说,“我都不想做了,这个不挣钱,都不够糊口。”张胜迪说她不是为了挣钱,是想把这个技艺捡起来。

张胜迪先是下订单,用来包装自己做的花茂酒。她还不死心,一步步对这张古法造纸进行开发,慢慢地,有人喜欢上了用这种纸开发的文创产品。

“党的十九大后,一夜之间,人们的这种文化自信就被唤醒了。”张胜迪由衷感慨。来到花茂村的游客,都喜欢在她打造的花茂人家文创小院坐一坐,带几卷纸回去。

现在,张胜迪十几人的团队干劲十足,以这张纸为载体,她还有很多设想。

花茂村为什么会让人找到乡愁,张胜迪说,“花茂最珍贵的是保持村庄原来的样子,保持了它原来的肌理。”

这些年她也去过其他村子考察,她觉得花茂村民的自觉自律已经达到一定高度,村庄自治、村民素养是有代表性的。

2019年,花茂村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700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900万元。目前,花茂村已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我们都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不断摸索。”花茂村党总支书记彭龙芬说。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花茂 茂村 总书记 习近平 ,花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