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资讯

顶级智囊把脉 氢能产业寻道未来

2020年08月04日 09:39 | 作者:李元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一股氢能热潮正迎面扑来。

7月24日,中国石化举办的氢能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多位专家提出,中国的氢能产业正迎来重要战略发展机遇期。

当前,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主要发达国家陆续出台氢能发展战略。7月初,欧盟正式推出了“能源系统一体化战略”和“氢能战略”。

当下,我国地方政府和部分企业氢能投资热情高涨。中国已成为继日本和韩国之外,推动氢能发展的重要力量。

不过,“十四五”期间,中国氢能产业发展路径仍然存在不同意见,需要解答的问题,依然不少。

现实:企业布局提速

当下,一些企业正在提速布局氢能产业。

中国石化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中国石化每年氢气产量超过300万吨,占全国氢气产量的14%左右。中国石化建立了全球第二大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拥有3万多座加油站,其中,有一些是油氢合建示范站,形成了建设加氢站网络的巨大先发优势。

中国石化并不孤独。

“氢能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商业机遇,发展前景备受期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张玉卓表示,近年来,中国石化围绕氢能产业链展开市场布局,积极探索新业态和新模式,培育和构建丰富的氢能生态圈。现阶段,通过发展氢能产业取得立竿见影的实际效果还不太现实。因此,要推动氢能业务高质量发展,仍需着眼长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科学谋划发展目标,全面优化发展路径,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前行,最终实现规模突破和商业利用。

对于发展氢能方面优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副主任、国家能源集团科技委常务副主任顾大钊表示,国家能源集团很多产业和氢能互补性非常强,可以实现协调发展。氢能可以说是国家能源集团耦合传统矿石能源清洁化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的一个重要媒介。

他举例说,煤炭产业方面,煤可以制氢,氢可以为矿山机械提供动力。火电等发电业务负荷在低谷时可以把电变成氢,当负荷到高峰时又可以把氢再变成电。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三弃”方面,也可以先将风电、光伏、水电变成氢。

据悉,国家能源集团目前已形成全国性氢能项目布局,并于2019年11月在江苏如皋建成全国第一个全天候商业运营加氢站,这也是国内首个35MPa/70MPa国际标准的加氢站。此外,还有多个项目在建或在规划。在科技研发方面,该集团重点聚焦氢能供给侧,包括氢气纯化、氢气品质、加氢站等领域,已拥有30余项发明专利,参与了多项国家或团体标准制订和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专项。

挑战:我国目前仅有管道约100公里

“全球面对的共同挑战是氢能燃料电池全链条技术经济性,需要一轮全链条科技革命,要以燃料电池的技术突破推进氢能的技术突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表示。

“近年来,燃料电池汽车迎来了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窗口期,使得氢能和燃料电池发展受到广泛关注,但其核心技术能力、燃料电池和氢能关键部件与装备、标准体系建设等仍亟待加强。由于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还处于培育阶段,重点是要做好示范推进,需要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来承担相关示范任务,引领国家氢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苏义脑这样认为。

“运输环节省钱了,制造液氢的代价却比较高。液氢有其优势,但综合成本并不算低。”在国际氢能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毛宗强看来,未来,氢能应用技术、安全性能等方面不存在大的问题,影响储运环节的最大瓶颈就是经济性。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2019年版)》,长管拖车、固体储运成本可观,经济距离却不超过150公里;液态储运经济距离大于200公里,成本在所有方式中却是最高;管道运输成本最低,经济距离超过500公里。“管道输氢量大、能耗小,但建设管道一次性投资大。”《白皮书》称,相比欧洲已有1598公里输氢管道,我国目前仅有管道约100公里。

“目前,主流储运方式还难以实现长距离、大规模的经济运输,要达到明显的降成本目标也非易事。”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中心助理主任何广利进一步表示,除技术层面各有制约,经济性是不同方式面临的共同难题。

未来:创新引领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氢能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二次能源,氢能具有来源多样、终端零排、用途广泛等多重优势,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推进能源产业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至今,我国已有30多个省区市出台氢能发展规划。

“未来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2050年占比将达到10%~15%之间,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电力协同互补,共同为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带来几十万亿元的新兴产业,但在一些领域与国际领先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建议,考虑到氢能产业链长,特别是氢源的供给非常重要,需要以合理的规划降低成本,在大区域上进行氢能发展是最有利的,可以先考虑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

针对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顾大钊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要加大介入力度,完善技术创新链条。同时要稳妥推进氢能项目的示范,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系统性风险。二是要降成本。低成本低碳制氢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现在看来可再生能源制氢是一条长远发展的路,很可能这条路会越来越宽。现在氢源如果能把成本降下来,后面很多事就好办得多。三是要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攻关。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我国氢能产业迈上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加强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打通基础研究、关键技术、装备制造、工程示范创新链。组建央企、国企创新联合体,上中下游产业链协同,围绕产业链布局科技攻关,形成创新合力。

面向未来,张玉卓表示,中国石化将持续加大氢能领域投资力度,以保障2022年北京冬奥会氢能供应为重要节点,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形成一定规模的高纯氢产能,布局若干高速氢走廊,构建氢能产业链和关键材料自主核心技术体系及标准体系,引领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编辑:秦云

关键词:氢能产业 中国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