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2020年第二期 2020年第三期 2020年第四期

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0年第四期

无问东西 心自在—梳理周春燕作品有感

2020年08月14日 14:27 | 作者:张富军 | 来源:《画界》2020年7月第4期
分享到: 

唯有时光系列《水·庭之光》36×25cm-2018年-周春燕

唯有时光系列《水·庭之光》36×25cm-2018年-周春燕

唯有时光系列-《松·林之光》(绢本)40×55cm-2019年-周春燕

唯有时光系列-《松·林之光》(绢本)40×55cm-2019年-周春燕

艺术在某个范围里可以有两种精神的并行。西方以自我为中心的宣泄式再现性表达,重形似,强色彩,再有理性科学的透视方法,画面可气势恢宏也可绚烂多姿。东方则有老庄哲学体系下的人文和自然情怀,更多地关注精神性的东西,画面可静雅幽远,可轻松自然。两种成熟的艺术形态长期并行中偶有交集,各有自己的独特性,没有优劣之分,也都会有着自己庞大的膜拜群体。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给当代艺术家提供滋养的同时,也给其突破和创新制造了障碍,而此时艺术家的心态应该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观看周春燕近期作品有如沐春风之感,她在两种艺术形态外找到一种不同的既视感,有东方诗情又有西方画意。在向东西方文化致敬中,把两种艺术的精髓并值,没有违和感,完全兼容在一起,在东西方艺术的碰撞中擦出了自己的火花。这或许就是她为自己的艺术找到的恰当出口。勤奋并坚持的艺术家在探索艺术的过程中,真的会有灵光乍现般的顿悟,找到了自己顿悟的点,延续这个点并沉淀下去,从而形成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现实的梦境故事,在自己的语言体系里畅所欲言更能坚定自信,个人的面貌也开始呈现出来。当艺术真正能表达自己的心境时,艺术家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她正走在一个恰当且适合自己的路上,去解锁自己的艺术密码,找寻自己的艺术答案……

四川美术学院从本科到研究生的求学经历,河南大学美术学院专业教师的教学实践,都为周春燕的专业发展做好了充分的铺垫。系统的西方油画体系训练与研究,让她对画面的色彩、造型、空间的体会与把握都优于常人。在这个体系中,或者在这个游戏规则里,她也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如早期的《分离世界》《风自南》都让人印象深刻。然而刻意的写实性容易钳制人的思维,科学的透视关系又局限了画面格局,技术性的反复容易让人失掉对艺术的敏感。对于绘画,追求的只是画出某一件作品吗?当费尽心思画出的一张作品,让别人能看到的更多的是作品背后付出的苦力时,画面的生命和灵魂去哪了?她对自己的探索开始了质疑。画出了“画”,失去了“我”,失去了精神,也失去了艺术与个人的真正关联,不是她想要的。她认为,作为艺术家个体都应有其独特性,特有的价值观,独立的人格,独特的思考。在艺术上放大共性,忽略个性,得到的是人云亦云似的程式化的千人一面的图式,失去的是畅游艺术海洋中的那份自由的快乐。她知道这不是自己所追求的,但又不知路在何方,迷茫、彷徨、焦虑中她放下画笔……,宁愿在冥想中煎熬也不想机器般无脑劳作。在其间她开始了水彩探索,新的材质给了她新的提示、新的体验,其创作也有了新的面貌呈现。相对陌生的工具,不太确定的画面效果,新的挑战也给了她新的激情,室内到室外,市区到山野,人物到山石树云,都成为她要描述的对象。这些新作品保留了油画的厚重,增添了随性的灵动,解放了刻板透视,呈现出了匪夷所思和灵光乍现,色彩从绚烂到沉静,画面在刻意性编排中有了率性,画面开始走向周春燕想要的方向,语言更清晰明朗,画面变得自信。在这个过程中,周春燕找到了从自然形态往绘画形态的语言转换方式,用另一种方式来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别样存在,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尝试着与这种声音交流。亦真亦幻的世界给人新的体验。在群山中冥思,倾听千年前的脚步声,踏着遥远的足迹努力与先贤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她领悟到了东方的一种特有的精神,高博幽远,每一朵花,每一片草,随风摇曳的树,包了浆的木,寂冷的古刹,巍然屹立的山,所有自然中的一切都有了生命,它们一直存在于东方文明的孤寂的历史长河之中。风雨做媒,让其彼此互动;黑夜为被,把万物包容其中,千万年忠贞不渝的情,这一切离她越来越近,她被这一切的一切感动着,她兴奋、激动、惆怅,诚惶诚恐中,她担心又开心着。厚重的山石孕育了厚重的文化,这种文化还在孕育新希望以及艺术的无限可能性。艺术的优劣高下,技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在其中真正起作用的是艺术家的观念意识和对这个世界的参悟,大自然的滋养让周春燕有了对世间万象思考和对话的源泉,在她对于艺术的独特理解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孔子《论语》),精神体悟的提升,也为周春燕选择以一种水墨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做好了心理准备……。她痴迷东方艺术,这种痴迷让她对绘画有了新的思考并作出具体实践。绘画材质又一次转变,墨、毛笔、宣纸、绢本,她再次进入了新的尝试与探索。

宣纸水墨材料的局限性和一切的不可控却也产生了无限的可能性,画面自然的生发犹如一个生命体的形成,真实真切。周春燕的画面也不经意间走向另一个心境,沉稳中的空灵,黑夜里的乍现之光,有姿态的树,彷徨木讷的人,走向夜色的神秘小道,密密麻麻的树构成的山的形,刻意为之的路灯……,这些都是她画面中经常出现的符号,它们被精心安排在自己恰当的位置,每一个存在都能引人遐想,对艺术的思考追问表达都能触及到人心。周春燕在平面中寻找透视,在透视中安排构成,有梦境有现实,在严谨中有荒诞,在荒诞中透露真情。技术不断成熟,观念不断加强,她想表达的和能表达的都随心所欲了,这个时期出现的一批关于夜的组画具备了思想性和艺术性,如作品《夜·路之光》《夜》《未央》。她就这么自然地走着,随心所欲地画着,编织着自己的梦境。

疫情不期而至,感觉整个空气中都弥漫着让人窒息的味道,触手可及的不安全感,也让周春燕从梦境里警醒,她的目光开始回到身边的生活,不自觉地去关注当下的社会,当下的人,去体会当下的人性。从风景走向主题性,题材对她的束缚已不成障碍。每天呼吸的空气,听见的声音,得到的讯息,都会成为她绘画的元素和要表达的主题。疫情的到来给了她新的思考和新的体会,对当下的叙述与解读,也为她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线索。生命的不易,活着的可贵,人性的伟大,还有疫情中逆行的人,很自然地成为她的描述对象。周春燕的画面开始沉重,也更具感染力了。关于夜的组画也在这个时期有了新的提升,她在有自我的艺术中来表达最真实的生活,夜能包罗万象能包容一切,尘世间一切的喧嚣冗杂在静夜里簇拥在一块,人性的美丑在深邃的夜空中销声匿迹。在夜里闪耀的那个点总能和莫名的光纠缠在一起,给人以希望,美的画面彰显着美的人性。逆光中伫立的天使,是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感恩,也是你我内心深处未泯之光升腾起的希望,愧疚的、惊诧的、感动的、骄傲的,各种情绪统一在静夜之中,彰显人性的伟大,和平的可贵,团结的力量。身处大疫之中的画家用自己的语言抒发着自己的当代情怀,西方图式东方意境,还有个人的情怀,触碰千年前的背影,聆听千年前的声音。而这些不就是一个当代艺术家所要追求的吗?用艺术表现生活,用艺术思考人生,记录现实与梦境,用怜悯之情、赤城之心向这个世界传递爱的能量……。这个时期与疫情有关的一组作品《夜·路》系列,无不闪耀着灵魂之光,也让周春燕的作品力度产生新的升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周春燕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在自己的语言体系里诠释世间大爱。但艺术之路绝不平坦,在解锁自己的艺术密码的路上。周春燕一定还会遇到很多障碍,但她会勇敢地面对并攻克这些障碍,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向着自己的艺术目标坚定地走下去……。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周春燕会不断呈现出更多精彩的作品,为自己也为这个社会奉现更多的、更新的美。 

(作者系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中国美协会员)

唯有时光系列《夜·路》(绢本)40×55cm-2020年-周春燕

唯有时光系列《夜·路》(绢本)40×55cm-2020年-周春燕

唯有时光系列《雪夜》(绢本)40×55cm-2019年-周春燕

唯有时光系列《雪夜》(绢本)40×55cm-2019年-周春燕

唯有时光系列《水·庭之光》(纸本水彩)48×36cm-2017年-周春燕

唯有时光系列《水·庭之光》(纸本水彩)48×36cm-2017年-周春燕

周春燕近照

周春燕近照

周春燕: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任教于河南大学美术学院。2011年举办“心旅回眸”周春燕个人作品展,曾参加河南省高校教师水彩画提名展、河南省第十二届水彩粉画展、河南省第十三届美术作品展、水墨的转向·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艺·引力”中国当代水墨展等。


责任编辑:张月霞

文章来源:《画界》2020年7月第4期


编辑:画界 邢志敏

关键词:艺术 周春 春燕 作品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