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宏观

努力消除灵活就业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

——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商务部原副部长房爱卿

2020年08月18日 10:27 | 作者:崔吕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B20200818001-zx6

2020年6月-7月间,人民政协报记者跟随由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商务部原副部长房爱卿带队的调研组,围绕“积极应对疫情影响,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专题,参与了委员们的线上调研讨论和调研报告修改工作的座谈会。现在,围绕这次调研的报告确定版已经“出炉”,而贯穿整个调研过程,记者也就几个问题专访房爱卿组长。

记者:在您看来,全国政协将调研目标锁定“多渠道灵活就业”,有怎样的背景?

房爱卿:前几年,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中央提出“六稳”措施。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央又及时提出“六保”。无论是“六稳”,还是“六保”,都把就业放在了头等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就业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会上指出,“疫情突如其来,‘新就业形态’也是突如其来。对此,我们要顺势而为,让其顺其自然、脱颖而出。”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经全国政协批准,经济委员会组织了这次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调研。

我国的劳动用工制度,经历了以固定工为主和以劳动合同制为主的不同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传统灵活就业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兴灵活就业形态,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线上活动大幅增加,产生了一批新职业,吸纳了大量灵活就业者,其中退役军人、农民工、贫困人口、毕业大学生占比较大,特别是在美团、滴滴这些大的企业当中,灵活就业群体占比非常大。劳动部在新的职业分类大典中对此也给予了“正名”。灵活就业不仅成为重点人群的就业渠道,更是低收入家庭重要的收入来源,还是疫情防控期间和常态化防控阶段推动复工、复产、复市的重要力量。更深层次地讲,通过互联网将原来一个人能做的事,细分为多个具体任务,再分包给若干灵活就业人员,这样既提高了效率也能提高质量,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新的就业形态与新的经济形态也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总之,无论是传统的灵活就业还是新的灵活就业,对稳就业保民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记者: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很支持灵活就业、共享员工,以此降低自身的用工成本;劳动者也期待以灵活就业形式增加收入。但在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政策保障的“真空”地点。为此,一些委员也提出,应该注意到当前灵活就业中存在的劳动关系界定不明确、社会保障覆盖不完全、扶持政策不适配、技能培训不充分、利益维护不到位等问题。您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我们消除“真空地带”,您认为当务之急是什么?

房爱卿:调研中,我们的确发现了你说的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也确实会影响灵活就业的发展,阻碍就业形态创新。我认为这些问题要分类、分步来解决。

第一,要研究确定鼓励灵活就业的岗位范围。为避免岗位不明确造成灵活就业无法认定,政策范围无法确定的问题,应研究岗位的特点,确定哪些岗位适合发展灵活就业,哪些岗位不适合发展灵活就业。有些岗位无法设定固定的劳动时间、劳动定额、工作场地、收入报酬等,这类岗位应积极鼓励发展灵活就业。有些岗位有固定的劳动时间、劳动定额、工作场地、收入报酬等,应鼓励发展劳动合同制。有些岗位介于两者之间,可由双方协商选择。在疫情防控期间,无论哪种情况我们都应鼓励发展,但“后疫情时代”,我们应按照岗位特点研究制定政策。

第二是建立完善适应灵活就业的社保制度和必要的支持政策。调研中也有同志反映,一些灵活就业者和企业自有员工没有享受到同样的待遇,低人一等,我认为这是应该尽快解决的问题,要让国家鼓励灵活就业的政策尽快覆盖到具体人群。应尽快使灵活就业人员享受就业补贴、培训补贴、就业指导、技能发展、创业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逐步放开参加各项保险的户籍限制,探索缴纳基数与地区平均工资脱钩办法。

第三是建立鼓励灵活就业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要避免企业找不到灵活就业者、想灵活就业的人找不到企业的情况,灵活就业供求信息应纳入公共服务范围,政府可以与大型平台企业合作,共同搭建共享就业信息的平台,提供就业信息、培训和相关认证等一站式服务。

第四是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灵活就业地位。可以先易后难,先制定部门规章,然后上升为法规,再修改制定相关法律。核心是明确劳动关系和权利义务,建立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劳动工时、劳动定额、最低工资、社会保险、安全保障等多样化劳动标准体系,避免将复杂多变的劳动关系“一刀切”标准化。

记者:从我们本次调研题目延长来看,灵活就业也好,共享员工也罢,核心在于市场主体的抗风险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围绕企业疫后创新优化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房爱卿:我认为,重点是解决新经济企业如何创新发展的问题,因为没有平台,也就没有灵活就业了。

首先,要发挥竞争政策的基础性作用,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支持守规矩的企业有序发展。

其次,要坚持先发展后规范原则。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为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发展留出空间。另外,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比如在网约车领域,保障安全是基础,但将驾驶证与户籍绑定在一起,这导致包括农民工在内的非本地户籍人士无法从事网约车司机工作。我们应推动驾驶证和户籍脱钩,降低外地人居住证办理的难度。还有的地方,只认同地方驾龄,不认同军用驾龄,影响了退役军人的就业。应推动对军用驾龄的认可,降低退役军人进入网约车的门槛。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并研究提出解决的建议。

编辑:秦云

关键词:灵活就业 社会保障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