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动态 协商建言 委员声音 主席日志 正商量 议政瞬间 委员聊辽

首页>协商>政协动态

小针尖绣出大梦想

——江苏省政协常委、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扶贫记

2020年08月21日 09:43  |  作者:纪娟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一根绣针绣出好生活,一支画笔绘出新世界……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非遗文化在传承技艺的同时,还在助力小康上发挥着积极作用。从本期开始,本刊开设“非遗小康路”系列报道,讲述新时代的非遗正能量。

生长在苏州太湖之滨的苏绣世家,江苏省政协常委、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心里却装着远在千里之外的绣娘们:新疆伊犁、贵州册亨、内蒙古科右中旗、广西三江……因为,她有一个梦想:用这根绣花针,在传承苏绣文化的同时,带领姐妹们走向更好的生活。

当侗绣遇见苏绣大师

再过10天,姚建萍又将启程奔赴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想起去年年底首次前往那里的经历,她仍心有余悸。

当时,作为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她应邀参加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联合主办的2020年元旦春节期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早上4:30,她早早起床,先坐高铁从苏州到上海,两次转机后再换乘动车,终于在当晚11点抵达。“真是一路飞奔,中间还差点没赶上动车。”姚建萍说,去一趟真的不容易。第二天一早,她便下乡走访,希望摸清当地民间刺绣的现状。

走进侗寨,妇女们背着孩子,围坐一团,边聊天边刺绣,旁边还有10多岁的小姑娘,也跟着妈妈一起绣。眼前的景象既让姚建萍激动兴奋,又让她心生忧虑。“很多纹样充满着少数民族特色,特别漂亮,而且不少‘80后’‘90后’的女孩子都会绣,基本功很不错。但是刺绣时,一只手拿着布另一只手绣,效率比较低。”

让姚建萍印象最深刻的是桂桂一家。桂桂大名覃桂珍,出生在侗绣世家。在侗绣中,剪纸是十分重要的工艺环节,剪好的图案粘贴到布料上,再进行绣制。奶奶是远近闻名的剪纸艺人,90多岁仍能剪出精美的图案花样,妈妈也是侗绣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从小耳濡目染的桂桂,2017年大学毕业之后也回乡拿起了绣针,并建立了清花秀坊。秀坊成立以来,培训学员1000多人,带动3个乡镇6个贫困村300多人生产侗绣产品。

桂桂对于侗绣的这份坚守让姚建萍感同身受,她希望通过苏绣培训,提高当地刺绣技艺,提升生产效率。利用刺绣棚架解放双手是第一步,经过几天培训,12月7日,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开幕式上,当桂桂在刺绣棚架上表演起侗绣,现场观众无不叫好。“今天,侗族绣娘第一次公开亮相,利用双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飞针走线,我感到十分欣慰。从上绣绷、两只手同步到掌握拿针手势等,一步一步教起,无不倾注感情。真心希望她们的生活能因此而改变,绣出美好未来。”姚建萍在日记中写道。

疫情期间,由于不能去现场指导,姚建萍便通过网课进行线上指导,并向当地捐赠刺绣棚架,侗族绣娘们终于解放双手,飞针走线绣起来。“姚老师为我们开创新的刺绣方法,她在侗乡种下的这颗种子,一定会开花结果。”桂桂说。

绣出人民美好生活

小小绣花针,一样能实现大大的梦想。这一点,姚建萍因亲身经历而格外笃定。

上世纪60年代,姚建萍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的一个小山村——镇湖,从小在母亲的影响下拿起绣花针。镇湖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她亲眼目睹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人口两万,绣女八千”,过去的小山村成为了现在的镇湖街道,现有人口两万,共有8000绣娘从事制作生产刺绣,与该产业相关从业人员达3000人。如今,镇湖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刺绣之乡,苏绣产业已经形成完善的发展模式,年收入年年攀升。

不仅家乡巨变,姚建萍一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虽然从小跟随母亲学习刺绣,但是那时刺绣仅作为一种副业用于补贴家用。改革开放前,热爱刺绣的她想拜师学艺,但那时候技艺大多家族传承,她苦于学艺无门。随着改革开放,各项体制改革,1990年,姚建萍遇到了恩师——苏绣专家徐志慧。她住进老师家,潜心学习,度过了整整4年。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她的绣品在市场上已经可以高价售出了,几天辛苦就能换回城市工人好几个月的工资。

“我见证了国家的繁荣发展,见证了当前中国刺绣非遗迎来前所未有的好时代,因此决心追求苏绣原创时代旋律,将自己的个人艺术与家国情怀和时代变迁结合起来,用绣花针谱写时代旋律。”在这样的精神鼓舞下,从事苏绣事业30余年来,姚建萍曾四度获得全国民间工艺最高奖项———山花奖,多次获得全国工艺美术领域各类金奖。在传承前辈的基础上,她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融针绣”风格,“以针线表达时代”,创作出一系列表达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作品,用针线讲述中国故事,反映家乡巨变。

这些年来,姚建萍先后在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艺术殿堂举办个人刺绣艺术大展,她的苏绣作品多次作为国礼。如今,两个女儿毕业后也相继回来,加入到传承苏绣的队伍,为非遗传统手工艺的转化创新作出探索性的努力,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苏绣,共同推动苏绣的传承发展。这也是她最乐意看到的事儿。

用艺术为人民服务

当年学艺无门的挣扎,让姚建萍难忘。她希望自己曾经遭遇的难题,不再在其他热爱刺绣的人身上重演。近年来,她先后多次走进中西部国家级贫困县,希望绣花针对当地的扶贫工作和妇女就业作出贡献。

新疆伊犁是姚建萍最早帮扶的地区。2011年11月,在苏州和伊犁两地妇联的组织下,她和团队来到新疆伊犁,承担起伊犁绣娘的培训工作。“当时,伊犁已经下起了大雪,妇女们都坐在炕上刺绣。”姚建萍回忆说,她们的刺绣主要是自给自足,手法还比较原始。

通过走访和调研,姚建萍将当地的绣娘培训定位在用苏绣的针法,创作新疆当地的风景。“题材变了刺绣的手法也要变。”她和团队在伊犁一待就是3个月,希望用苏绣帮助当地妇女走出一片新天地。在培训刺绣技艺的同时,她发现,当地妇女思想比较封闭,认识相对落后。为了持续提升绣娘的技艺,在姚建萍的努力协调下,几位新疆绣娘来到苏州培训。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在机场,有的绣娘因为第一次乘坐飞机担心“掉下来”而临时放弃了培训的机会。来到苏州,新疆绣娘们住进了姚建萍一处老房子里,白天就到她的工作室学习。“一方面让她们学习技艺,另一方面也潜移默化地让她们认识当代女性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态度,扶贫先要扶心和扶智。”姚建萍说。

新疆的绣娘们,就这样住进了姚建萍的心里。2014年,姚建萍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之邀,开设中国刺绣专项研修班。“这是清华美院开设的第一个刺绣专业的高研班,我的任务是通过自己的经验,教授和培养中国新一代‘能绣懂画’‘能画懂绣’的双向性刺绣专业人员,并将这些学员从‘匠’带到‘师’的地位。”姚建萍告诉记者,这难得的机会,在她的推荐下给了新疆绣娘难得的名额。前几天,一位当年参加学习的新疆绣娘给姚建萍打电话,告诉她自己创业了。“虽然创业项目与刺绣没有关系,但我仍然很高兴,最少她走出来了。”姚建萍说。

不仅在贵州三江、新疆伊犁,这些年,姚建萍还走进贵州册亨、宁夏彭阳、内蒙古科右中旗等地,开展刺绣技艺培训。她希望用艺术为人民服务,带领更多的人,用小小的针尖,实现大大的梦想。


编辑:刘乙潼

关键词:姚建 建萍 刺绣 苏绣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