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人物对话 人物对话

此心安处是吾乡——杨宗战转战甘孜藏区脱贫攻坚纪实

2020年08月21日 15:40 |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分享到: 

“阿须镇建档立卡贫困户273户977人全部脱贫,3个贫困村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从35.5%降为0%,顺利通过脱贫攻坚大普查,脱贫攻坚画上圆满句号。”在电话的另一端,派驻阿须镇挂职干部杨宗战激动地汇报着扶贫的工作情况。

这一天是2020年8月18日,距杨宗战初到阿须镇挂职扶贫已近三个年头。

杨宗战(左一)访问贫困户。白华 摄

扶贫路上见真情

2017年,党的十九大刚刚结束,刚刚接到四川省委组织部文件,要求选拔一名同志到甘孜藏区挂职,助力脱贫攻坚,经过领导深思熟虑,决定在公司范围内选拔能力强、有担当的员工担任。

当时在巴基斯坦工作的杨宗战,看到消息,一颗感恩的心、一颗为党的事业多做贡献的心在澎湃。他坐不住了,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报了名,从“一带一路”前沿,转战脱贫攻坚主战场。

从成都出发,辗转雅西高速、318国道,翻过二郎山,越过大渡河,夜暮降临,抵达康定,次日又经过折多山、新都桥,转线317,穿雀儿山隧道,终于赶在黄昏时来到终点站——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踏上茫茫雪域高原,开启脱贫攻坚新征程。

德格为藏语译音,意为“四部十善”,称“善地”。位于川青藏结合部,地处金沙、雅砻江上游,县城距州府康定588千米,距省会成都954千米,是全国深度贫困县。阿须镇,英雄格萨尔王的诞生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属于纯牧区,2018年定为甘孜州雅砻江上游4县24深度贫困乡镇之一,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来到德格之前,杨宗战从未到过高原,出生于武陵山区的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土家族人,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去“扶贫”的坚定决心,在要求去“扶贫”的思想汇报中他写到: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贫穷的家庭,往祖上数三代,除了贫农,还是贫农,贫穷、落后、闭塞……母亲生病、兄妹读书,家庭非常贫困,我深深体会到贫苦生活的辛酸与痛楚,正是有了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我才成为我们村里第一个考取重点本科的大学生。

28岁的他,已经是入党9年的老党员。父亲总是教育他:“你是组织的人,要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

于是乎,从“一带一路”前沿——巴基斯坦达苏132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踏上了到“善地德格”的漫漫扶贫征程,他用行动践行着对党的庄严承诺,用担当诠释着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初心闪耀在高原

“杨书记这个娃娃嘛,硬是不像外地人了咯,活脱脱是一个藏族干部了。”阿须镇镇长王小云如是说。

初到高原,寒冷、缺氧、语言、生活习惯等等,都是一只又一只的“拦路虎”,不要说工作了,就是在这里生存下去,都要花一番功夫,他想着,必须要融入,否则就是被淘汰,更不要说工作了。

刚到没几天,杨宗战在电话里跟原单位的同事交流时说到:“我在这里要首先过好环境关、生活关、语言关、风俗关和工作关这‘五关’,只有这样,才能够和老百姓和谐相处,积极融入当地的风俗习惯,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才能为他们服好务。”

听着他的述说,同事表达了担心,他却反过来安慰:“放心,既然来了,就证明我有着坚定的信心、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没问题!”

气温低,他就多穿点;海拔高、缺氧,还出现过“说话断片、卡顿、忘了要说什么”的窘况,大家理解他,可他不好意思,他就事先写下来,不时看几眼,就这样,他挺了过去。

糌粑,当地传统美食,青稞粉加酥油茶、奶渣、糖,用手捏成团,黄中泛着黑,初时,实在难以下咽,再加上气压较低,重庆人不可或缺的一碗“小面”,那时也只能是想想、吞吞口水……“我行,一定要吃下去”的念头支撑着他,他逼自己吃,不但吃了下去,还渐渐地喜欢上了,他的藏族同事们还对他捏的糌粑赞不绝口,不但如此,他还学会了喝酥油茶、吃坨坨牛肉、喝酸奶……生活习惯完全跟当地藏族小伙子一样奔放。

“藏普”,也就是夹杂着藏语的普通话,刚开始,听不太明白,但也不好意思让人家重复,他就跟同事多说、多听,经过连猜带比划,虽然也闹过笑话,也算是挺了过去。

“了解藏民的风俗不是一件小事,这对工作非常有帮助,”初来乍到,镇里的同事善意提醒他。他也意识到了这件事的重要,他问、同事讲,他请教、藏民说,仔细记录在笔记本上,时不时翻开“复习”。没过几个月,再和同事聊起“五关”时,他会幽默一句:“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

“藏民见到他,都显得非常亲热,”去看望他的水电七局领导都惊讶于他的变化。一位当地藏族同事告诉前去探望的领导,“他从不懂藏语,不了解民风民俗,不懂群众工作,到和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彻底的活成了一个活脱脱的我们当地干部……”、“杨书记已经完全融入我们藏族人的生活,不看相貌,只看他的生活习惯,没有人会认为他是外地人”。

立足实际出真招

“杨书记现在是我们镇上脱贫攻坚的专家。”阿须镇党委书记尼玛逢人便谈。

现在谈到脱贫攻坚,杨宗战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刚到阿须镇的他,对于扶贫工作来讲,他是一窍不通,矮矮的个子,白皙的皮肤,并不健谈。完全陌生的工作,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他坦白的跟同事透露:不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干不好怎么办?整夜整夜的睡不着觉。在交谈的时候,明显感到他的心理压力很大。阿须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也有隐隐的担忧——这个年轻的副书记到底行不行哟?

但三个月之后,在镇党政联席会议上,一致同意杨宗战分管脱贫攻坚工作,这个千斤重担压在他的肩上,因为他用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证明了,他行。

不懂就要学,杨宗战先从学习文件入手,从中央到地方的文件,他只要能找到了,都学了个遍,基本了解了脱贫攻坚的整体思路和德格县、阿须镇的具体实施细节,然后运用到脱贫攻坚的实践上去。“脱贫攻坚不仅要老百姓在物质上脱贫,更要老百姓在精神上脱贫。”

2018年,他同时还分管“党的建设”。藏区脱贫攻坚不仅要让老百姓生活的好,还要让老百姓拥护中国共产党,让群众明白“惠从何来?恩向谁报?”。他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平台,以“三会一课”和党日活动为抓手,组织“感党恩、爱祖国、守法制、奔小康”主题学习活动,开展了“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农牧民夜校”90余场次。

“帮钱帮物,不如帮忙建个好支部”,要让党员围着群众干,让群众围着支部转,2018年他发展农牧民党员10名、机关党员2名,培养积极分子30余名。针对村支部建设的薄弱,经杨宗战在党委会上提议并通过,机关党支部向每个村党支部派遣一名“党建指导员”,指导各村党建工作,扎实抓好党支部这个基层堡垒。

现在,只要与贫困户谈到共产党,谈到习近平总书记,他们总是双手竖大拇指,嘴里不断地说着“卡卓,卡卓”(谢谢)!甚至有耄耋之年的老人,口里一边说共产党真的是好,感谢共产党,眼里不由自主的流下泪水,并请求扶贫干部把他们的感谢向党代为转达。“弄得我们眼泪在眼睛中打转。”杨宗战感慨地说。

如何真脱贫,脱真贫,杨宗战有他的思考。他认为,藏区的未来需要发展,发展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只有真正的抓好对下一代的教育,才可能让藏区人民的脱贫攻坚得到巩固提升。于是,他主动要求分管教育工作,亲自抓教育,落实“控辍保学”政策,由于受到历史、地理、文化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孩子习惯了放牧生活,不愿入学。杨宗战便和同事们天天不厌其烦地爬山涉水、走村入户,动员孩子入学。在他们的努力下,阿须镇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这是阿须镇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为了切实解决孩子的一些实际问题,他积极与水电七局对接,购买书包、文具462套,为贫困学生近一点绵薄之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杨书记是上级送来的金宝宝,满腹经纶,如果我们不向他学习的话,那就是到家的金子都不晓得珍惜。”阿须镇副镇长登真旺确常常这样跟身边的人说。

杨宗战看到全镇基础数据不完善,就主动请缨,短短月余,硬是组建完成了大数据库。“现在干工作方便多了!”镇里同事都对他伸出了大拇指。

实干为要见真心

在杨宗战的宿舍里,挂着他用毛笔写下的四个大字——“实干为要”。

初到阿须,正赶上年终脱贫大验收,人手少、事情多、责任大,镇党委让他负责全部脱贫攻坚的内业资料,他发挥智力和接受能力强的优势,在较短时间内,就收集、整理、归档整理精准扶持、精准脱贫及22个专项扶持档案40余盒,助力2个贫困村摘帽、贫困户180户623人顺利脱贫,保证了当年验收工作顺利完成

开展挂职扶贫工作至今,杨宗战每年在高原工作的时间达到330多天,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5+2”、“白+黑”,诚如县上领导来检查的时候对他说的一句话:“我每次来你都在岗。”

走进鹅毛般的大雪、穿过来自青藏高原的刺骨寒风、看着牦牛蹒跚在草地上、狗在几声急吠之后停止了警惕、摇尾摆尾,好似迎着熟人的到来,房主人出来了,口中说着“嘎铁”(辛苦了),干部们回应着“嘎玛铁”(不辛苦),一切都显得和谐、自然。在布姆家中帮着调电视信号,在布穷家中帮接电线,在仁珠家中协助搬砖修房屋,在格绒巴登家中忙活着迁自来水……这是杨宗战和同事们最平常的一幕。

两年多来,他走遍了所有贫困户的家,与他们拉家常,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经常会听到磨勒村村委会主任呷腰说这样一句话:“杨书记,人好得很哟!”

“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脱贫攻坚攻坚巩固提升补短板……这一系列脱贫攻坚的工作,都是杨宗战在具体抓、抓落实。

脱贫攻坚,是杨宗战工作的主旋律,同时他还分管着教育、民政、社保医保、发改、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等一系列工作,安排、落实、验收……一项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作为一名产党员,杨宗战强烈的责任心并不仅仅把自己当成扶贫副书记。在抗洪抢险、地质灾害的一线,有他忙碌的身影;“三纵五横”市政道路、雅砻江堤防工程、棚户区改造、小学和大型自来水厂建设等工程,留下了他的足迹;环境保护、河长制工作,他积极参与。在深夜里,他的办公室还亮着灯,忙碌的敲着键盘,整理资料;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他担任防控第二小组组长,加强疫情防控,上街值班值守巡逻、全面排查、不留死角。

“实干为要”的承诺,他做到了。

沉下心来继续干

无论是高原高寒,还是缺氧,他克服艰苦的高原环境,缺氧不缺精神,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依然战斗,2019年严冬,在迎接检查之际,杨宗战因过度劳累身患重病,疼痛的带状疱疹缠绕着他的腰,日夜煎熬,疼痛难忍,领导劝他回成都看病,但是,他拒绝了,在那个整县摘帽的大考之年,在那个关键时刻,他说,不能拖后腿,不能当“逃兵”。

2017年至2019年,本应完成援藏工作的杨宗战,接到四川省委组织部的文件,为了脱贫攻坚的延续性,他毫不犹豫留了下来:“我选择去扶贫,并不是去镀金,而是怀揣报恩之心,真真切切想为党的扶贫工作做点贡献,扎扎实实为藏区群众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尽一名党员的本色之心、担当之责”。

于是,阿须镇的干部群众又见到了杨宗战奋战的身影。他留了下来,继续与贫困作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2018年省内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便是对他最好的肯定。

一条条柏油路代替了坑坑洼洼的土路,通往藏区深处;一幢幢美丽的藏房代替了阴暗潮湿的土坯房,拔地而起;一盏盏明亮的电灯代替了煤油灯,点亮了千家万户;一张张健康的脸庞代替了面黄肌瘦,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杨宗战欣慰地笑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朱隐 孙祯利)

关键词:杨宗战转战甘孜藏区脱贫攻坚纪实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