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精准要闻 精准要闻

围绕首都服务首都 首都赋能商都绿色脱贫

2020年08月24日 16:15 | 来源:内蒙古日报
分享到: 

本报记者 皇甫美鲜 实习生 郭羽

这几天,位于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小海子镇的马铃薯仓储鲜切加工中心项目的建设工地,建设正酣。

这个引进北京市平谷区康安利丰公司投资7900万元的项目,立足于当地丰富的高品质马铃薯和冷凉蔬菜资源,建设年加工能力达5万吨以上的产地马铃薯、蔬菜鲜切加工中心。建成后,直供首都各家超市,真正实现商都县打造首都中央厨房的目标。

该县小海子镇党委书记陈亚明高兴地说:“这可是个好项目,对于我们商都这个农业大县来说,真正解决了蔬菜销售的问题!”

其实,这仅是该县围绕首都、依托首都、保障首都、服务首都、承接首都、得益于首都,依托京蒙帮扶,打造首都绿色农畜产品基地,绿色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党建引领,走绿色发展、绿色脱贫之路

商都县曾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燕山—太行山扶贫攻坚片区县和自治区深度贫困县,其县政府所在地七台镇是有名的古商道“张库大道”上的重要贸易驿站,商道文化发达。然而,随着清朝康熙人口向北迁移政策的实施,七台镇便深深留下当年的印迹。

随着人口的增多,水资源、土地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商都县沙化严重,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成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国贫县,全县34万人背井离乡的多达10万人,并进入我国特困连片地区。

乌兰察布市是我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商都县又是乌兰察布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况且这里又属于首都“蓝天计划”范围内,如何发展县域经济带动产业扶贫,使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致富达小康?这个难题摆在该县领导班子面前。

该县县委书记靳前斌说:“对于商都来说,贫困人口占全市的五分之一,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比较深;行政村总数占全市的六分之一;危房改造任务数占全市的五分之一。特困地区怎么发展?我们如何去结合自己的实际,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路径?这需要我们全县上下转换思路,重新审视我们的优劣势。我县紧邻张家口,历史上属于坝上五县之一,离北京仅360公里。并且我们属于绿色区域,地上地下没有污染,空气清新,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资源我们有风、光,可以发展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新能源。”

于是,商都县重新对县域经济发展进行定位:依托京蒙帮扶,围绕北京服务北京,打造首都农产品供应保障基地,为首都提供净菜;打造国家区域性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供应全国1500万亩商品薯田用种;打造乌兰察布市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引进风电企业,打造生产主机、塔架、叶片锚栓等产品的三大基地;以党建引领,走绿色发展、绿色脱贫之路。

今年,大黑沙土镇大青沟坊子村东南坡梁地上的40个大棚格外引人注目。

“这片大棚,是我们引进京蒙资金建设的,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人认领1个大棚。今年我们引导大家试种了绿色有机西瓜和香瓜。为了避免发生去年大白菜卖不出去、烂在地里的现象,今年我们引导村民进行了多品种种植,这和‘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是一个道理。”镇党委书记叶世海介绍说,“多亏了党建‘三联、两解、五在村’工程,全县县级领导每人包扶1个乡镇,我们镇是县委副书记郭玉广包联。这个党建工程好,我们有事就找包联领导,问题可以直接解决,免去了过去托人、找人的繁琐过程。”

商都县的“三联、两解、五在村”党建“实心工程”,不但为帮扶干部指明工作方向,也为干部们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手册”。“三联”意为:县级领导干部联乡、县直部门单位联村、县直机关党员干部联户;“两解”意为:解决脱贫攻坚中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五在村”意为:政策在村落地、资源在村整合、组织在村建强、干部在村成长、成效在村体现。

就拿大青沟坊子村来说,包联这个村的干部达24人。

一杆子插到底,以人民为中心的贴心政策,使得大批包联干部、驻村书记身心都沉在村里,切切实实为民办实事,赢得了民众的称赞。

在屯垦队镇顺成公司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常江身上,这样的故事有许许多多。刚刚驻村时,村里68岁的老人韩风英找到他讲述了这样一件事:5年以前,韩风英的丈夫在村口车祸身亡,司机肇事逃逸,成了一桩悬案,无法解决,希望常江书记帮忙。

作为乌兰察布市公安局派驻帮扶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常江马上调查情况,没有现场痕迹,就走访当时的目击者;没有监控,就调取周围的视频,最后在市局的配合下终于将肇事者抓捕归案,对韩风英赔款补偿,由此他也得到村民的信任。常江从村民的家事,到帮助村民售卖西瓜等农产品,做的好事数不胜数。

小海子镇麻尼卜村驻村第一书记董裴是一名退伍大学生兵,从军队战士成为脱贫攻坚一线勇士,董裴带领群众把甜菜、冷凉蔬菜作为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综合运用生产准备金和信贷资金,全面推进“企业+基地+贫困户”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全村发展订单农业4499亩,其中贫困户17户375亩,人均年增收1580元。

董裴的驻村记事本上,满满地记录着每家每户的生活冷暖、发展变化,村民们都把他当成了亲人。

发展绿色农字号“六个一”产业,变输血为造血

家住七台镇喇嘛板村35岁的杨红娟,曾是出了名的贫困户。2019年,她承包了2个大棚,年纯利润5万多元,夫妻俩还在基地打工年收入2万元,不仅脱了贫,而且还清了全部外债。

杨红娟家承包的大棚就位于她家门口的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2019年初由商都县政府通过整合扶贫资金投资建设,共建有日光温室107座,每座1亩,由村委会成立合作社经营,租给农户繁育原原种,在繁育基地务工的人每天还可获得100多元报酬,仅打工1年便可收入上万元。

今年杨红娟家又承包了2个大棚,农闲时可以到基地打工。今年盖起了2间砖瓦房,1间开超市,1间开饭店,年收入预计超过7万元。

杨红娟的信心源于当地拥有国内最大的马铃薯组培中心,最大产能年可繁育脱毒苗1.5亿株,年产脱毒原原种4亿粒,可满足8万亩原种和120万亩一级种的繁育需求。

这仅是该县带动脱贫攻坚、发展绿色农字号“六个一”即一粒薯、一袋糖、一篮菜、一瓶酒、一头牛、一口猪产业中的一粒薯的生动例子。

这生动的“六个一”,是六个龙头企业,每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关联着一大批贫困户脱贫致富。

2020年,这粒薯——马铃薯的种植面积达43.8万亩,带动贫困人口15166人,年人均可收益800元。

如果说“一粒薯”是商都县脱贫攻坚“造血”的“左膀”,那么,“一袋糖”——商都佰惠生糖业有限公司就是“造血”的“右臂”了。

商都佰惠生糖业有限公司,2013年投产,拥有甜菜制糖生产线、原糖加工生产线各1条,年可加工甜菜65万吨,产绵白糖9万吨,是我国北方大型甜菜制糖企业之一。2020年落实2061个甜菜种植订单,面积达20.5万亩,预计生产甜菜70万吨,其中贫困户订单447个,种植面积15740亩,涉及贫困人口2694人,预计人均增收1800元。值得一提的是,企业积极响应该县关于精准扶贫的号召,成立商都佰惠生糖业有限公司脱贫攻坚指挥部,2016年以来每年拿出100万元,对甜菜种植规模较大的村进行奖励,先后有123个村集体受益。贫困户的种植积极性越来越高。

目前,这“六个一”农字号产业,直接带动了9760户26352名贫困人口稳定增收,人均年增收1800元。

借力京蒙帮扶,围绕首都开拓首都市场

学生奶,它的衡量标准远高于普通奶,是真正的绿色无污染奶。在商都县就有这样一家专门为北京供应学生奶的乳业企业——内蒙古中地乳业。

内蒙古中地乳业是京蒙帮扶“老字号”产业,也是围绕首都、供应首都的“榜样”产业,早晨从商都县产出的新鲜牛奶,中午时分便可出现在首都人民的餐桌上。

目前,内蒙古中地乳业奶牛存栏6800头,其中成年母牛3800头,后备牛3000头,鲜奶产量每天可达100吨;今年又投资8亿元上二期项目。该公司与农民签订种植协议,年均收购青玉米3万多吨、莜麦草3000多吨,周边农户专门用于供应公司饲草的种植基地达1.2万亩,仅种植饲草一项直接带动农户2000户,其中贫困户110户,户均增收5000元,人均增收1700元。

像这样的京蒙帮扶落地项目,今年在商都多达17个。

北京市平谷区对口支援商都县,平谷区在商都县挂职副县长王征说:“我们京蒙帮扶以农业为基础与商都县做了深层次对接,加工业等行业发展围绕绿色农业发展为主。今年,北京市帮扶资金5736万元,帮扶项目15个;平谷区帮扶资金345万元,帮扶项目2个。如,精准为商都县引进农业拳头产业——商都县马铃薯仓储鲜切加工中心。”

这座商都县马铃薯仓储鲜切加工中心将大大缓解蔬菜保质期短、品种单一问题,加工中心内含6000平方米的仓储库和完整的马铃薯、蔬菜鲜切生产线,将原本要经过7道流程才能到消费者手里的蔬菜流通过程,转变为生产者通过鲜切加工中心直接面对消费者,在保证蔬菜更新鲜的同时使农民获得更高收益。

清洁能源光伏产业是京蒙帮扶又一大亮点。

在十八顷镇泉脑子村占地1200亩、总投资2.5亿元、建设规模37.625兆瓦的集中式光伏扶贫项目颇为壮观,该项目已于2018年12月31日28台箱变全部完成并网通电,2019年1月12日全容量并网发电。目前,项目直接覆盖该县建档立卡贫困户948户,每户年收益3000元,可持续扶持20年。

这一项目的落地,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派来的帮扶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李贺伟有很大的关系。为了让99户185人的易地搬迁户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目标,他邀请中国通用咨询投资有限公司项目团队和村两委班子共同研究,制定了“产业兴村、就业富农”的村级产业发展规划,打造特色产业增加集体收入。

为了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李贺伟又协调单位投入100万元建成“通用脱贫车间”,主要生产尼龙编织袋,村民每缝纫1个赚8元工钱,1位村民平均每天能够缝纫13个尼龙编织袋。泉脑子村20多名村民经过免费培训上岗,其中包含11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村民,他们在自家门口便有了日均100元的收入。

京蒙帮扶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与项目上的支持,还为该县引进大批人才。2020年,李贺伟又帮助该县引入北京金穗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帮助商都县培养电商人才,进一步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消费扶贫。

从央企、北京对口支援的平谷区,到自治区、市有关包扶单位,各方倾力相助,使涓涓细流汇聚成大爱洪流。

如今,商都县农村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19434户42613人减少到目前的221户445人,贫困发生率从17.1%下降到0.17%,107个村全部退出贫困村序列。目前,已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0230.76元,未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6912.41元。“两不愁”已经实现,“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2020年3月4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公告,商都县正式退出国家级贫困旗县序列。

关键词:围绕首都服务首都 首都赋能商都绿色脱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