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时政 动态 原创 国际 热点

首页>要 闻 >原创

密云水库和政协到底有啥渊源?

2020年08月31日 22:34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

密云水库,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北13公里处,位于燕山群山丘陵之中,建成于1960年9月。最大水面面积188平方公里,库容43亿立方米,最大水深63.5米,是首都北京最大的饮用水源供应地。密云水库有2大入库河流,分别是白河和潮河。密云水库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湖,有“燕山明珠”之称。

2020年正是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8月30日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问候和勉励,并提出殷切期望。

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北京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山区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地位十分重要。我一直惦念着密云水库。当年修建密云水库是为了防洪防涝,现在它作为北京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已成为无价之宝。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善作善成,继续守护好密云水库,为建设美丽北京作出新的贡献。

缘起:消除潮白河水患、解决京津地区水荒

1958年6月23日,北京市委、河北省委和水利电力部联合撰写的《关于修建密云水库的请示》,递到了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办公桌上。

虽然《请示》着重强调了京津地区用水困难的问题,但兴建密云水库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原因——防灾。

流经北京东部的潮白河,上游是潮河和白河。潮、白两河上游山势陡峭,落差大,水流湍急,汹涌澎湃。据史书记载,“潮河”就是因其“水性猛,时作如潮”而得名的。潮、白两河在密云汇成潮白河后,由于河道平浅,又无堤防,常常泛滥成灾。

1957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在今冬明春大规模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全国掀起了兴修农田水利的热潮。1958年初,十三陵水库开工。1958年3月,怀柔水库开工。早已在规划中的密云水库,便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前上马了。

1958年6月26日,也就是《关于修建密云水库的请示》递交到中央的第三天,刚刚在十三陵水库参加完劳动的周恩来总理,不顾疲劳,驱车来到密云潮、白两河河畔,为密云水库勘选坝址。

1960年8月周总理与邓颖超在密云水库。

1960年8月周总理与邓颖超在密云水库。

在密云水库修建的全过程中,周恩来总理先后6次来到施工现场第一线。每当工程遇到困难,他总是第一个伸以援手,为水库的修建铺平道路。

开工:战天斗地“猛虎团”“先锋营”“尖刀连”

1958年9月1日,密云水库,潮河工地。这一天,天清气朗,金风送爽。几万民工从河北省、北京市各区县,以班、排、连、营、团为建制,聚集到开工典礼大会现场。

密云水库有潮河、白河两座主坝和5座副坝。也就是说,按照《标准》要求,1959年汛期之前,各个水坝的导流输水隧洞要建成,各主副坝都要修筑到143米的坝顶拦洪高程。在施工机械化程度相当低的1958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由于当年施工机械化程度低,主要以人工为主,密云水库调集了京津冀三地28个区县的20万民工参加建设。正因为有无数工人的无私奉献,密云水库才能创造“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奇迹。

2

3

对于重如泰山的建设任务,工地每位干部和民工既无星期天,也无节假日。各支队的民工只有等待生产队派人来换班,才能回家轮休。

每人每天睡眠平均只有六个小时左右。在紧张的战斗中,谁也不知道困,谁也没有觉得累。在战天斗地的大会战中,涌现出“猛虎团”“先锋营”和“尖刀连”等敢打硬仗的队伍,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

“单臂英雄”李世喜,春天自动报名参加修建十三陵水库。他身有残疾(一只胳膊),在工地上奋力争先,超乎常人,人称“单臂英雄”,受到群众的赞誉,其事迹曾被《北京日报》专门报道过。

十三陵水库完工后,李世喜主动请战,转战到密云水库工地。他随朝阳支队来到这里,编入民工五团。听说密云水库建成后的蓄水量将超过十三陵水库几十倍,看到更加辽阔的天地,为能够参加这一更加宏伟的工程所鼓舞,自告奋勇组织一个青年突击队:由22名青年参加,他任队长。

4

突击队的任务,就是推车运土上坝,一开始定额是每人一天运5方土。工地上成千上万的推车人,虽然只有他是一只胳膊,可是他凭着健壮的体魄,凭着坚强的意志和持久的耐力,凭着一顿饭能吃2斤馒头或窝窝头,凭着在十三陵水库的磨炼,一点也不含糊。

开始时,他的小车只能装三四百斤,紧忙乎一天也完不成5方土的任务。后来他开动脑筋想办法,改装和加大小车子的容量,一趟能装七八百斤。可是问题来了,因为他只有一只胳膊,不大容易掌握重心,有时翻车而影响速度。他又把挂在肩膀的小车绊带加宽,以减轻手扶的重量,同时又在车子两侧的下方各加两三个土筐,使重心下移,这样推起来既稳妥又能多装土。

突击队员们也学习他们队长的样子,实干加巧干,纷纷改进小车和操作方法,不仅突破了定额,而且有时提高工效一倍多!“李世喜精神”传遍了工地,在推车运土的行列里,人们专门寻找并注视着这个铁打的汉子,看着他那副威武刚强的神态,奋起直追、争相效法。李世喜成了传奇式的英雄,他带领的青年突击队成为工地上的标兵。

来自河北霸县(现霸州市)的青年农民阎尔泰,性格开朗,身强力壮。可能是由于霸县过去深受洪涝灾害之苦,更由于他对新中国的由衷热爱,他在劳动中生龙活虎,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从清基、运料,到开山、打夯,什么活都干过,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推车运土,他推千斤车;土筐挑土,他挑六只筐。大坝日渐增高,运距越来越远,他顺着45度的坡面,上下快步如飞。他把定额一再突破,有时候一班完成两三个定额。他在工地上四百多个日日夜夜,从未迟到早退;无论酷暑暴雨,还是严寒风雪,始终保持全勤。这四百多天的全勤,在当时也是罕见的。因此,他被群众评为特等先进生产者。

5

在工地上,像李世喜、阎尔泰这样的民工,何止成千上万。昌平的“九兰”、密云的“十姐妹”、顺义的“九兄弟”,几乎每个支队的团营连排,都有这样的突击队和战斗“标兵”。正是他们的汗水,筑起了一座座新的大坝。

移民:一份提案改变密云库区百姓贫困生活

1960年9月,密云水库全部完工并正式投入使用。20万建设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建成了可蓄水43亿立方米、土石方工程量3000多万立方米的大型水库,不仅解决了防洪防涝、发展农田灌溉事业的问题,并且基本解决了困扰北京城区多年的缺水之苦。

1960年,密云水库修建的时候,周总理陪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去参观。

1960年,密云水库修建的时候,周总理陪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去参观。

密云水库155米水位高程以下的65个村、11510户、55309人要迁走,5万多间房要拆除,还有1000多万棵树要砍伐。这些任务都要在1959年入汛之前完成。库区移民大部分被安置在密云城关、高岭、东田各庄、西田各庄、塘子等5个公社的84个村。各安置村的干部逐户动员,让大家腾房、搭炕、准备好生活用品,欢迎库区移民。

溪翁庄走马庄村的不少村民是水库移民二代,60年前,他们迁到溪翁庄。2003年时,密云水库蓄水量不足10亿立方米,库区有不少土地裸露出来,这种“天然牧场”被不少村民利用发展起畜牧业。2015年,随着南水北调补充密云水库,原先裸露的库区慢慢都开始有了水,“天然牧场”岌岌可危。为了确保水库水质清洁,保护周边环境,2016年,密云清退了小养殖场,43个村全面禁养畜禽。村民们又一次作出了牺牲。在密云,这样的移民家庭数不胜数,是他们守护了密云水库的青山绿水,也为首都奉献了一片净水。

说起密云库区百姓生活的改善,和一份提案密不可分,而提案的牵头人,是时任第八、九届北京市政协常委、原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常委、中国油脂尚顺公司副总经理李志伟先生。

20世纪六十年代,李志伟在密云参加“四清”时发现,为了保证密云水库的质量,以确保北京市民的饮用水,密云人民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付出了很大的经济代价,库区居民生活异常贫困。

二十多年间,李志伟始终牵挂着密云库区的居民,但是,他没有机会帮助他们。1993年,李志伟已担任了北京市政协委员,他和九三学社部分成员几次深入该库区调研,在北京市政协全会上提交了“关于建立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及库区发展基金”提案。

北京市政协接到提案后,立即组织政协委员到现场考察,并且很快以信息的形式向全国政协提交了调研结果,得到了国务院原副总理邹家华的批示。1993年,有关部门以最快的速度将提案落实――1500户库区的居民得以搬迁、政府资金到位。

这件大事至今在密云人民中被传为佳话。这件提案后来被誉为“三好提案”,即“九三提得好、政协抓得好、政府办得好”。

护水:打造绿水青山“战略水库”

密云水库自建成以来,确保了潮白河安澜,并累计为京、津、冀供水393亿立方米,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体现了“战略库”“资源库”和“宝库”的重要作用,是北京打造绿水青山的“战略水库”。

6

截至2019年,密云水库拦蓄大于等于1000立方米/秒的入库洪峰30余次,其中最大入库洪峰为3670立方米/秒,累计减淹土地200余万公顷,为防洪做出巨大贡献。

密云水库建成后,除了根治水患,还大大缓解了当时京津两个城市用水紧张的局面,为城市供水、农业灌溉、电厂发电提供水源。

1999年前,华北地区处于丰水期,尤其是1994年,密云水库入库水量非常充沛,创下153.98米的最高水位、33.58亿立方米蓄水量的纪录,这一数据至今仍镌刻在纪念碑石上。

然而,随着城市的扩张、人口的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于是,国家先后调整水库供水方案,从最初向京、津、冀全面供水,到后来停止向河北、天津供水,再转为主要担负向北京城市生活供水的重任,坊间经常流传着一个说法:“北京城里三杯水,两杯来自密云水库”,密云水库被称为北京的“大水缸”。

人努力,天却不帮忙。从1999年开始,华北地区进入干旱期,密云水库蓄水明显入不敷出了。现任密云水库管理处副主任霍林生当时在潮河管理所工作,他回忆,为了保障城区居民供水,当时专门从密云水库修了一条封闭的供水管线直达第九水厂,“水太紧张了,尽量减少蒸发,不浪费。”

2004年,密云水库迎来史上最“干渴”的一年,蓄水量仅有6.5亿立方米。北京水资源到了最紧缺的关键时期。

为了给密云水库“解渴”,水库流域内实施了水资源统一调度。密云水库从白河堡、遥桥峪、半城子3座水库多次集中输水,输水总量达15.4亿立方米;从2006年起,水库上游实施农作物“退稻还旱”,面积达10.3万亩,平均每年节约用水5000万立方米……

7

“南水”进京,是密云水库命运的转折点。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千里而来的长江水缓解了北京的干渴,密云水库得以休养生息,蓄水量持续回升。这也使得首都水资源战略储备逐步增加。

南水进京后,密云水库停止向北京城区供水。2015年9月11日开始,南水从团城湖调节池出发,沿京密引水渠奔行103公里,经过9级泵站加压,“爬高”100多米,向密云水库反向输水。

出库量减少,入库量增加,再加上近几年的汛期降雨、上游来水,密云水库蓄水量稳步增加、水面不断扩大,2019年6月,水库蓄水量已突破26亿方。

政协委员建议:践行“两山”理论 合理开发密云水库

近几年,密云水库生态治理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密云水库重保护、轻开发利用的理念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日前召开的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北京市政协委员林展提出关于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合理开发密云水库的提案。

北京市目前对密云水库采取了隔离式保护,既不允许渔业捕捞,也不允许游客进入库区,同时,还投入巨大人力、财力,对密云水库进行“保姆式”的全天候看护。林展认为,这种重保护、轻利用的举措,不利于密云水库可持续发展。水库里丰富的渔业资源并未得到有效的整合与利用,库区及周边山区的优质的旅游资源更是被闲置,水库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绿水青山并没有变成金山银山。

今日密云水库。

今日密云水库。

为此,林展就合理开发密云水库提出建议:

一是科学调查论证,合理制定开发方案。在开发过程中要以保护为先,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合理开发。

二是借鉴其他湖泊开发经验,创新商业开发模式。

密云水库的开发可以借鉴国内其他大型湖泊水库的先进开发经验,比如千岛湖,经过20年的深耕,千岛湖形成了以水养鱼、以鱼护水的“保水渔业”,生态系统逐渐修复,从备受污染的水库蜕变为知名旅游胜地,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密云水库重要水源之一丹江口水库也正在复制千岛湖的开发模式。密云水库的开发可以复制和借鉴千岛湖的开发模式,按照“政府推进、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与大型生态企业开展全面战略合作,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科学系统推进水库开发。

三是打造渔业产业链,培育特色“渔业”品牌。

充分挖掘鱼的价值,探索以保水为前提、以生态为依托、以文化为统领的产业开发模式,打造“养殖、捕捞、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渔业产业链,提高渔业产业的经济附加值,培育具有密云水库特色的鱼类品牌。

四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探索休闲旅游开发。

  科学处理好密云水库保护和开发的关系,不仅可以实现绿色惠民,为北京市民提供更好、更优质、更便捷的生态旅游服务,也可以实现绿色富民,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在充分保护水体的基础上,整合生态旅游资源,围绕乡居度假、亲水休闲、高端旅游等主题,促进生态旅游与文化创意、户外运动的融合。
  此外,生态旅游带来的渔业、餐饮、住宿等消费产业的兴起,将使周边区域的百姓能够从开发中切实受益,实现农民增收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带动水库周边区域的百姓实现脱贫致富。
  林展表示,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密云水库,既能推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融合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也能让更多的市民享用优质生态资源。

编辑:王亦凡

关键词:水库 密云 开发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