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时政 动态 原创 国际 热点

首页>要 闻 >原创

72个日夜:葛庆岗的“武汉战疫”

2020年09月09日 19:19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9月8日上午,人民大会堂,党和国家用最高礼遇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英雄致敬!

在1499位“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的获得者中不乏农工党党员的身影,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葛庆岗就是其中一员。

如今回首在武汉的72个日夜,作为北医三院首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队长的葛庆岗在日记里写下最多的是“感谢”,感谢病人、队员、感谢所有人…… 而这份感激和敬意也恰是人们最想献给每一位逆行的白衣英雄的。

感恩有你,山河无恙。

1月26日17:00,“慷慨悲壮地杀进武汉的凄冷黑色”

…………

4月6日13:00,“淡定从容地告别武汉的明媚清朗”。

72个日夜,江城已是春色满园处处花。

白衣执甲,英雄归来。

正在隔离的葛庆岗依旧忙碌,忙着与国际专家连线分享交流抗疫经验;忙着参与农工党北京市委的座谈活动,准备提交社情民意信息;他还计划着明年此时带家人到自己拼过命的武汉去看一看,看看最美时节的江城,给家人讲讲这段难忘的经历……

出征:一个农工党员义不容辞的选择

1月25日,大年初一。正在危重症病房忙碌的葛庆岗接到了北医三院党支部书记么改琦的电话,得知了要组建医疗队千万武汉救援的消息,他马上报名。

这出自一个医生的责任,也代表了一名农工党党员的“初心”。在农工党党员中,医卫界党员占据多数。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很多党员都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号召,投身抗击疫情的工作中,他们或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或参与其他防控的组织工作,成为志愿者,或通过义诊捐款等方式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面对生死考验,他们无私无畏,与广大共产党员携手并肩,冲锋在前,把多党合作初心写在行动上,用医者仁心诠释使命担当,无愧于参政党的一员。

而葛庆岗,就是这其中的一员。他义无反顾地冲向了一线。接到电话后,葛庆岗又立即给院领导打电话报名申请参加医疗队。他陈述了四个理由:“作为一名重症医学的老兵,我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曾经参加过如2003年非典、2010年玉树地震等多次大型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拥有丰富的应急事件处理经验;曾担任过医务处副处长,由行政管理经验和较强的组织、沟通协调、团队管理能力;作为一名医生,我们的使命职责、就决定了自己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刻,老百姓最困难、最需要的时刻,责无旁贷地挺身而出,奔赴抗疫前线,参加这场退无可退,只能胜利的战役。”

“国有难,召即回!”这是一个普通医者的心声,也是每一个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农工党党员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

回望报名的这一刻,葛庆岗说:“感谢历史选择了我们,感谢党和国家对我们的信任,时代让我们有机会参与重大历史事件,是我们的幸运,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不辱使命,不负天职!”

在北医三院为第一批20名援鄂抗疫医疗队举行的欢送会上,一张照片让葛庆岗忍不住泪流满面。那是17年前,他和同事参与抗击非典时的合影。当时年轻的战士如今已堪当大任,成为医疗队的队长,这份荣光里有着医学的传承,又多了一份责任和挑战。

在这支先遣队里,有和他一起出征过三次生死与共的战友,而更多的是没有经历过太多风雨的年轻队员。作为队长,这支队伍的“定海神针”,葛庆岗在行前立下了军令状:“一个不少地安全地把大伙儿带回来!”

从1月25日报名到26日一早出发,前后不超过24小时。和2003年非典孑然一身奔赴一线不同,如今葛庆岗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而所有的不舍和牵挂均被他举重若轻地一语带过:“2003 年的SARS已成为我对大儿子吹牛的资本,这次援鄂抗疫将成为我能对刚刚满月的小儿子‘猪小二’吹牛的资本!”这份豪情壮语是一个医者战疫必胜的信念,是一个队长不畏艰险的先锋姿态,是一个农工党员于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于逆境之中奋勇前行的使命担当。

铁汉柔情,铮铮誓言拳拳之心背后是家人给予的最无私的支持,也让他更加放心地冲锋在一线。

冲锋:一个队长的责任担当

如何做一名称职的医疗队长?出征前的葛庆岗并没有时间去仔细思考这个问题。17年前抗击非典疫情时他还只是一个主治医师,如今他是一队之长,是主心骨,是定心丸。而这次出征面临的风险大、任务重,作为队长,他肩上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既要发挥最高的救治水平,同时又要保证队员的安全,葛庆岗心中充满了焦虑:面对生死的考验,年轻队员们的身体、精神、心理,业务水平能不能正常发挥,能不能经受住生与死的考验?当时对新冠病毒的认识非常有限,当地的医院什么水平、什么条件,能不能达到传染病隔离病房的基本要求,达不到怎么办?仪器设备、药品、防护物资够不够?吃住条件如何,如何开展救治?……这一系列问题萦绕在他脑中。

1月26日下午15:40,葛庆岗和国家医疗队的队员们从首都国际机场出发前往武汉。在飞机上,他便抓紧时间和领队、其他医疗队的队长们召开紧急会议,讨论预案怎么做、病房怎么建、规章制度怎么定……

北医三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一共有20人,进驻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承担新冠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初到武汉,真实的情景令人难忘。“初到中法新城院区,空气中弥漫着惶恐的病毒味道,一丝丝风动也会撩拨放大的惊恐;武汉的同仁们已经奋战一个月了,将病房改成宿舍让大家休息;一些同志昨天还在上班,可能今天就躺在工作的病床上;负责与医疗队联系的曾院长眼中满是焦虑的疲惫,他很久没有回家了,回家也只是将爱人放在马路边的饭吃掉,然后又回到医院;医务人员的极度短缺,防护物品严重不足,基本仪器设备不够……”葛庆岗这样记录。

医疗国家队的任务就是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当时院区并没有危重病房,需要把普通病房改成重症传染病病房。明确这一任务,葛庆岗和同事们与北京协和医院、北大第一医院、北大人民医院等6家医院的国家医疗队负责人立刻承担起危重症传染病病房的改建工作中。整整36小时,从病房改造筹建到1月28日首次带队进入病房,他一直都没有休息。这个病区成为了重症隔离病房的样板!

一个好的队长,必须冲锋在前。1月28日晚,葛庆岗身先士卒带领队员进入了隔离病房。从清洁区到隔离区有5道门,在隔离门的另一边充满了未知。彼时,新冠病毒还没有完全揭开神秘的“面纱”,人们对它还是一知半解。为了消除队员们内心的恐惧,葛庆岗亲自带队冲到临床治疗一线,为队员们鼓舞士气、坚定信心。

那是一个忙碌的夜晚,葛庆岗对队员不停地发出指令,上监护仪、测心率、推呼吸机、问病史……他记得自己可亲可敬的队员们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奔跑在病房,记得自己第一次骂队员,是因为她拥抱了一个患者,记得第一次进行心肺复苏术后,全身湿透……

一个好的队长,必须是“全能王”。一手抓管理、一手抓临床。作为国家医疗队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专家组成员,葛庆岗亲自主持每日工作例会,并制定了文献汇报制度。根据援鄂背景,在他的带领下,医疗队建立了分级管理机制、医师护理对应组,保证每组有急危重症医护专员,也有普通病房高年资主治医师协调工作,治疗与防护并重。对于重型危重型患者,采取了专人负责制,医师专人负责,护理队伍专队负责,对急危重症患者实施连续性诊疗护理。在每日例会上,对疑难病例进行讨论分析,必要时请专家组视频会诊指导临床治疗。这大大提高了救治水平,也保障了医疗护理质量,降低了病死率。

同时,他注重临床研究,聚焦COVID-19研究进展的文献汇报,促进了医疗队对于疾病的认识,并反馈到患者的临床救治工作中,取得良好效果。同时,从临床需要和治疗中发现的问题出发,指导队员积极开展了16项临床科研课题,为成功救治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每日进行的课题进展汇报和相关文献分享会上,队员们针对课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提出问题,扩展思路,促进了科研进程。

即使面对如此高强度纷繁复杂的工作,葛庆岗依然坚持每天进临床指导工作,一方面能及时有效地了解病人病情变化,随时商讨治疗方案,另一方面他勇担最危险的工作,如更换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吸痰等暴露危险最大的操作;他带队也是前线医护人员的“定心丸”,有葛队长在的地方就心安。

一个好的队长,必须有超强的领导能力。在武汉最初的五天,葛庆岗一直在摸索建立机制、规范流程。2月1日,他率先带领队员将自制病例模板、病程模板、交班模板、临床路径、护理模板等隔离病房运行管理机制,提请国家医疗队讨论后,加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医院信息系统中,并在整个院区推广应用,有效保证了病房平稳有序运行,为其他隔离病房的组建提供了样板。随后第二批、第三批队员陆续到来,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在与兄弟医院开辟两个危重症病房后,独立接管了一个50张床位编制的危重症新病区。葛庆岗协助制订了《工作手册》,内容涵盖了病房制度、诊疗常规、操作规范、管理流程等,为新病区规范的同质化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2月3日,是“铭刻于心”的日子。葛庆岗带领医疗队组建第二个新病区,从上午开始他多次前往医院调研了解情况,与同济医院院方认真梳理筹划,沟通细节,召开例会,为当晚开放病房做好充分沟通,讨论并制定了《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入院病人初步处理流程和原则》,不打无准备之仗。上午工作结束,北京大学三家附属医院即可召开核心会,加强部署工作,葛庆岗强调要充分发挥北大医学优势,发扬北大人的厚道精神,脚踏实地,以团结协作的方式保证病房平稳运营。启动病房当晚,为了使危重病人及早得到及时有效收治,他作为医疗队长再次抵达医院。连续24小时没有休息,他带领队员们6个小时内收治危重症隔离患者24人,创造隔离病区病人收治记录。

这是一个“壮举”。但是作为医者,他更在意病房内患者的求助,更祈望能成功救治患者。

2月8日,北医三院国家援鄂医疗队独立管理的第三个危重症病区组建,葛庆岗再次勇挑重担,紧抓管理,落实制度,积极响应卫健委指示,保证医疗质量安全,提高救治水平,降低病死率……

一个好的队长,也要是一个好的“家长”。“家长”意味着很多,除了教育引导,更要陪伴、关心和爱护……抗击疫情是持久战,也是对每个医护工作者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为了最大程度地给队员减轻压力,葛庆岗和他的团队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工作,保证了队员在武汉的这段日子丰富多彩、充满意义。

北医三院医疗队三批共137名医护人员,他们来自不同科室,有些人并不相识。通过摘下口罩“云”露面的形式,让每一位队员彼此认识、了解,互相鼓励,也让医疗队更像一个真正的大家庭。

在云例会上,各医疗队小组组长都会汇报队员状况,管理团队及时解决队员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葛庆岗督促每个队员写日记,将这段时光记录下来,就像他一直提醒队员保留武汉的“登机牌”一样,承载着来时的慷慨悲壮,去时的胜利喜悦,这是多么珍贵的纪念。

在佩戴口罩、保持距离的前提下,医疗队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活动,健步走、健身操、踢毽子、跳绳等等,让队员保持身体健康和心情愉悦。有时生日快乐歌还会惊喜登场,为当天过生日的队员送上精心准备的生日祝福,让队员们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在这支年轻的队伍里,鲜有人经历过17年前的非典。葛庆岗和搭档袁晓宁偶尔会忆往昔,将那些出生入死的故事轻描淡写地讲述,让年轻的孩子放宽心,也更有信心去面对疫情。他们充当着心理辅导师,关注着队员们的心理需求,及时疏导,缓解压力,鼓励大家并肩作战,更勇敢地面对困难。

一个好的队长,更需要体贴细心,是个“细节控”。在医疗队里,葛庆岗是主心骨,更是兄长、是慈父。他对队员的关心可谓无微不至,大到心身健康、小到刮风下雨打伞穿衣戴帽,他都看在眼里,放在心上。他的队员说:“队里有人不舒服,他深夜两点睡不着,早上5点醒来第一时间看看才放心;他偶尔调侃给大家放松气氛;他的话不多,但每次开会他都在,每次进病房,他是第一个;我们只知道有葛队在,便心安!每次下班的大巴车上,葛队总会调侃说‘大家不害怕了吧,我们心里有底了’。”

有一次,葛庆岗巡视病房时一眼发现有个护士的眼罩和防护口罩中间有一道缝隙,他立刻要求这位队员出去换人,自己留下接替护理岗。很多人都感叹,能从自己布满雾气的防护镜隔着对面护士的面屏看到护目镜和口罩之间的缝隙,葛队的心太细了,时刻关心着队员的安全。

有不惧风雨的勇气、有不畏艰险的力量、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赤子之心,难怪队员叫他“战神”,赞他“英雄”!

归来:一个医者的笑与泪

“只想告诉所有关爱牵挂我的人,已平安归来。”这是4月9日葛庆岗发在朋友圈的一句话,配图中他手持国旗,虽戴着口罩,仍能看出眼中的笑意。

“我对我们的队员非常满意,他们永远是我一生的骄傲。”这是平安归来后,葛庆岗最想对队员们说的话,“他们的专业精神、奉献精神、职业精神,真的太令我感动,远远超过了我对他们的预期。他们在困难面前、在巨大的风险面前,没有一个人退缩,都勇敢往前冲,竭尽全力救治病人,真的太让我感动了。”

面对危险时,冲锋在前的葛庆岗,在荣誉面前,却默默退居在后。近日,医多部门对医疗工作者进行了表彰。鲜为人知的是,葛庆岗将荣誉让给了同事。对此,他不愿多说。对他而言,实现当初立下的“军令状”,把队员平平安安地带回北京,已是最大的欣慰。经历这72个日夜的煎熬,他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踏实地睡一个觉,也许就是给自己最棒的奖励了。

“淡泊名利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纯粹医生的人格本质!”来自队员的致敬,是对这位队长最大的认可。

回想这72个日夜,他忘不了第一个进隔离病房时的悲壮!忘不了关闭隔离病房,最后一个离开病房时酣畅淋漓的嚎啕痛哭!忘不了最后一个离开武汉时,在登机口频频鞠躬,只有自己知道为了什么……

“湿透我衣服的是眼泪”,一个重症医学科老兵,见过许多生死,然而在武汉,他的泪点却很低。

莫道春光难揽取,浮云过后艳阳天。武汉,正在回归他原本的样子,也正在经历着被寒夜洗礼,被爱与希望浇灌的重生。

在结束了隔离期的医学观察之后,葛庆岗马上就可以回家和分别了三个月的家人团聚,他要亲亲自己的儿子,好好讲讲这段故事,他也将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岗位,酝酿自己的社情民意信息,将宝贵的抗疫经验分享,帮助更多的人……

以生命赴使命的热血担当,这72个日夜的生死交锋,都将成为一曲守护生命的赞歌,成为一生难以忘怀的最宝贵记忆,也将成为日后面对汹涌波涛不竭的动力……


编辑:王亦凡

关键词:葛庆 庆岗 队员 医疗队 ,葛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