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绿·产业

山水筑梦 点绿成金

重庆武隆践行“两山”理论书写旅游扶贫样本

2020年09月11日 15:37 | 作者:黎盛荣 丁凤然 | 来源:中国环境报
分享到: 

重庆武隆拥有无数名片,从《满城尽带黄金甲》《变形金刚4》等影视大片,到令人神往的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叹为观止的世界自然遗产天生三桥、斑斓辉煌的芙蓉洞,以及精彩绝伦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武隆》等,无一不是武隆的响亮名片。然而,这样一个风光旖旎的地方,曾经还是国家级贫困县。

从名不见经传的国家级贫困县,到生态旅游精准扶贫的旅游大区,武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高山之巅书写着旅游扶贫的样本。

从“伐木工”到“护林员”

重庆武隆仙女山,地处重庆东南部武陵山脉,乌江从其山脚绕行而过,以其独具魅力的江南高山草原、南国罕见的林海雪原、青幽秀美的丛林碧野景观,被誉为“南国第一牧原”和“东方瑞士”。其旖旎美艳的森林草原风光在重庆独树一帜。

然而,这一旅游胜地曾经仅是国有仙女山林场的一个工区。那时仙女山林场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100多名职工的收入来源就是木材销售,每年采伐3000立方米,仅能保证职工基本工资。“新栽一棵树苗,需要近30年才能成材。肆意的砍伐,毁坏了山林,惊走了鸟兽,浑浊了江水。”武隆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王友乾感慨道。

转折出现在1998年的春天。

1998年,重庆市成为全国天然林保护工程首批试点地区之一,全市各地在把江河两岸、重点山区的森林全部纳入保护工程的同时,持续推进沿江沿河绿化、防护林建设等重点林草生态工程。

当年,重庆市政府发出《关于保护天然林资源的通告》,停止天然林砍伐活动,关闭天然林木材市场。

“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仙女山林场场长任秀容介绍,保护生态环境的重点依旧落在了林、草上。

而乘着政策东风的仙女山,也在1998年5月作为旅游景区从大山走出,进入公众视野。

为何转型来得如此之快?任秀容透露:“其实我们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便开始转型,1994年就已经建成省级森林公园,1995年停止木材采伐。1998年天然林保护政策的出台,更坚定了我们转型发展的信心。”

而在这场转型过程中,近60岁的护林员邹信文是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

“1994年我接过我父亲邹治定手中的斧子,当上了一名伐木工,那年我33岁。”邹信文饱含泪花讲述着,“从我父辈开始,我们便生活在仙女山上,这里已然是我的家,树木、花草便是我的孩子。”一夜之间,他和同伴们从砍树人变身护树人,开始了长达22年的守护。

“巴渝大地的美,既离不开植树造林,也离不开精心管护,他们用艰辛的背影绘出了我们眼中的美景。”这是任秀容对护林员的称赞。

绿色为底,绘就生态长卷

站在充满激情的岁月里,武隆不断改写着旅游发展的传奇。

2006年,张艺谋摄制的电影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让武隆旅游披上“黄金甲”在国外呼啸行走。

2007年6月27日,武隆申遗成功。在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上,有了武隆的名字,武隆旅游开始站上全球的平台。

2008年,武隆筹集6.8亿元回购仙女山等六大景区,仙女山旅游迈入整体化、规范化轨道。

2011年,天生三桥、仙女山、芙蓉洞共同打包的武隆喀斯特旅游区,获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武隆成为中国9个既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又拥有“国家AAAAA级景区”称号的地区之一,也成为全国首批“森林旅游示范区”之一。

“森林资源保护好了,子子孙孙都是受益者。”邹信文自豪地说,“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守护,我已经十分了解这片土地与它的‘孩子们’,在保护它们的同时我还可以充当‘导游’,为游客讲解仙女山的点点滴滴。”

从“伐木工”到“护林员”,再到旅游从业者,邹信文等90多位林场职工为林业改革发展作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实施天保工程后的林场没了伐木收入,随后转型发展森林旅游。“这不仅仅是职业的转换,这是历史的记载、绿色发展的沉淀,更是幸福生活的‘脚印’。”邹信文感慨道。

随着仙女山在绿色旅游发展中不断书写出一个个传奇故事,也带动着一个又一个绿色生态产业链的发展,推动着这片土地上绿色经济的发展。


编辑:秦云

关键词:重庆武隆 “两山”理论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