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聚焦

滇缅公路上的巾帼英雄

——爱国华侨李月美的抗战故事

2020年09月29日 09:54  |  作者:吴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中国云南,有个边陲小城叫畹町,被称为“西南国门”。80多年前的这里兵荒马乱。

1938年,从缅甸仰光至云南昆明的滇缅公路开通,畹町是这条公路的中方终点,在傣语中是“太阳当顶的地方”。在这条被誉为“抗战生命线”的公路上,3200余位南侨机工舍弃了海外安逸舒适的生活,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烽烟战火,夜以继日地向抗日前线运送军需辎重和兵员。

李月美(第二排左六)和她的战友们

李月美(第二排左六)和她的战友们

如今,这里建起了一座气势雄伟的纪念碑——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纪念碑俯瞰滇缅公路,上面镌刻了每一位南侨机工的名字,其中,“当代花木兰”、巾帼英雄李月美是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

募捐款物支援抗战

李月美,又名李月眉,1918年生于马来西亚槟城,是著名华侨商人李荣基之女。父亲豪爽正直,母亲梁凤蝉善良贤惠,在当地口碑很好。李月美兄弟姐妹共九人,她排行老四,就读于当地的华侨学校,从小就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她心底,对祖国母亲有着深厚的感情。

七七事变后,日军的疯狂进攻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李月美和同学们一起抵制日货,并组织宣传队积极开展义演,一到休息日就上街卖花:“先生买一朵花吧!先生买一朵花吧!这是爱国的花啊!这是救国的花啊!买了花啊!救了国家……”她还组织女子篮球赛,募集到不少款项,她将募捐到的所有款项交给筹赈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祖国抗战。

1938年10月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东南各省的所有海陆交通几乎全被日军切断,我方军需物资供应短缺严重,形势严峻。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大部分武器从国外购入,华侨筹集而来的大批急需品、棉纱、汽车等物资,以及国际上的援助,都急需运输到前线,可是所有东南沿海口岸和码头已被日军封锁。为了运送战略物资,必须打通一条安全的陆上国际运输通道。

此时,中国只剩下西南的畹町这个国际出入口。为了保证国际援华物资能够顺利抵达,自1937年底,云南征集了近30个县约20万人赶修滇缅公路,当时几乎没有任何施工机械设施,全靠人力开辟,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完工了。由于大多是穿着各种各样民族服装的妇孺老幼日夜在修路,这条公路又被称为“妇孺公路”。滇缅公路竣工后,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士气,日本的南进计划受阻。用石头建成的畹町桥成了西南边陲交通枢纽,也是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交通运输通道。

然而,公路修通后,司机与汽车机修人员却不够,苏联、英美等国家为支持中国抗日,运来了大批技术先进的卡车。但其中的装置、操作说明等却全部是英文,能够看懂并能实际操作的人太少了。而滇缅公路一路上又是高山深河、急弯陡坡,极度考验驾驶者的技术与胆量。当时国内缺乏有经验的大卡车司机和汽车修理工,临时培训一批司机根本来不及,云南省档案馆的吴强介绍:“国民政府西南运输处当时已经把国内能搜罗到的司机搜罗遍了,会开车的人实在太少了,完全是稀缺的。”

仰光港的进口物资堆积如山,但却很难运回中国。1938年12月,时任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主任的宋子良向“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求援,请求他在海外代为招募机工。

陈嘉庚先生立即召开南洋总会专门会议,决定采取以下措施:一、在各地华侨报纸上发布第六号通告招募;二、直接分函给各地属会要求“从速进行办理”,为祖国抗日输送最优秀的志愿者,并在南洋各地成立“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南侨总会向全体华侨发出紧急通告,招募司机和汽车修理工:“本总会顷接祖国电,委征募汽车之机修人员及司机人员回国服务。凡吾侨具有此技能之一、志愿回国以尽其国民天职者,可向各处华侨筹赈总会或分支各会接洽……”2月8日招募机工的通告刊出条件是:一是能驾驭大型货运汽车的司机及修理汽车工人,二是凡年龄在20岁以上、40岁以下持有当地(侨居地)汽车驾驶执照。

通告发出后,陈嘉庚先生还亲自到各埠发表演说,并借助华侨报纸,使通告迅速传遍南洋各地,祖国大陆招募机工的号召一出,新加坡、马来亚等地南洋各国华侨爱国青年热血沸腾,积极响应。许多父子、兄弟、朋友相约前来报名,有的瞒着父母,还有“隐瞒岁数”坚决要求回国抗战。大家报名踊跃“几达疯狂”,回国参加抗战成为当时流行的一种风气。

李月美当护士时的留影

李月美当护士时的留影

女扮男装奔赴战场

得知祖国要招募机工的消息后,李月美异常激动,自己懂得驾驶技术,正好可以回国抗战,报效祖国。可是报名处的工作人员却不同意接收她,原因是工作只招收男机工,不招收女志愿者。性格直爽的李月美不肯放弃,无奈不论怎么说,招募人员就是不同意她参加。想着自己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李月美郁闷不已。

回到家中,她突然想起在华侨学校里曾学过“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看过有关花木兰的戏剧,中国自古不就有女扮男装上战场的巾帼英雄嘛,于是她一狠心剃光了自己的头发,穿上了弟弟的衣服,女扮男装,瞒着父母,赶到另一个埠头再次报名,由于她个子高,嗓门儿大,性格泼辣,像个男孩子一样挺拔,改名成李月眉的她骗过了考官的眼睛,成功地应征入选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就这样,第二年,坚强的李月美横下一条心,瞒着父母离开了自己的家,和弟弟李锦容一起,以中华铁血男儿的身份,踏上了抗日救国的征途。那天,马来亚的槟城码头上人山人海,栈桥被送别机工的人群踩断,很多人掉进海中……

由3200多名南洋的热血青年华侨组成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唱着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别南洋歌》,从1939年2月18日开始,分9批踏上回国的轮船,奔赴滇缅公路。

1939年2月,李月美和团友们离开了马来亚,乘坐轮船在海上经过数日颠簸,在安南(越南)登陆后改乘火车到达昆明。在昆明,她接受了两个月的军事训练,教官和战友们都当她是男性机工,并未怀疑和察觉到异样。培训结束后,她被西南运输处正式编队分配到总部设在贵州的“红十字会”担任司机。

滇缅公路全程1146公里,当时的路况极差,大部分是土路,道路崎岖,地势险恶,一不小心就会车毁人亡。晴天时,车轮过后尘土飞扬,车上必须带跳板,遇上窄路就随时铺设,让车轮凌空开过去。每逢下雨更是泥泞不堪,到处是烂泥陷坑,碰到打滑陷轮时,机工们只好自己去动手砍树、抬石头把车轮从坑中想办法抬出来。他们沿途要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横断山和怒山,要跨过水流湍急的澜沧江和怒江,还要忍受炎热,穿越疟蚊猖獗、蚂蟥成群,还有数十种毒蛇出没的“烟瘴之地”。碰到塌方或者车子抛锚时,就得停在荒山野岭,食宿无着落,不但要看管好所运物品,还得防止遭到野兽袭击。

除了自然条件恶劣外,日军为了切断这条中国对外交通的动脉,还经常派出飞机对滇缅公路进行轰炸和扫射。每当敌机来轰炸时,南侨机工们只好跑到山林中暂避,等待敌机走后再继续开车。为了躲避日军的轰炸,加紧运输,他们常常是晚上关灯夜驰疾行,给本就在很差路况上的驾驶增加了更大的难度。在执行任务时,李月美胆大心细,驾驶技术精湛。

由于在中国红十字会服务,李月美在完成司机工作的同时,还担当起了护士的责任,战争的特殊环境使得她释放出更多女性的勇敢和机智,她将女性特有的大爱和柔情毫无保留地倾注在伤员的关心上,给了很多伤员勇气和信心。她既有男子的豪爽,又有女子的细心,在红十字会里,不仅没有人看出她的女儿身,反而都对“他”赞不绝口,觉得这个“小伙子”是他们的好“兄弟”、好帮手。

李月美隐藏得很好,一年过去了,谁都不知道她是个女的。战场上抢救伤病员,军运线上抢运医药、器械,到处都有她的足迹。在各种各样的场合里,都没有同伴怀疑到“他”是个女子。这些场面至今也无法想象出来,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在危险又辛苦的一线运输部队里不被发觉,一个弱女子如何保守住这个秘密,又是如何机智地工作生活的,没有人知道答案。她以出色的工作和对同伴的细致关怀,赢得了大家的赞扬,出色地完成了抢运伤员、救死扶伤等各项任务。

在李月美和战友们的共同努力下,成千上万名伤病员得到良好的救治和护理,来自世界各地的援华物资源源运往抗日前线,无数经过培训的战时医护人员从这里奔赴抗日战场。

“一个华侨能出力,十个敌人九不回”,这是一句流传在滇缅公路上华侨机工的口头禅,也是经常在沿路各站上常见的标语。就是在这样险恶的条件下,李月美和众多南侨机工将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将爱国的种子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紧握手中的方向盘,激励自己,出生入死,行驶在滇缅公路上,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运送了大批急需的军用物资,成为战争后勤的坚强后盾。南侨机工倪鸿声曾写下诗句:“海外归来志未酬,风尘仆仆群山头。轮盘日夜无停息,不复山河誓不休!”

1939年到1942年,在滇缅公路,“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和国内6000多名卡车司机共向中国各抗日战场输送约50万吨军需物资、1.5万余辆汽车,运送10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抢修上千车辆。日军参谋本部曾对着中国军力变化情报,震惊于中国强大的补充力量。数据显示:经过两年战争,中国军力反而比1938年大大增强,其中军队增加了60多个师、步枪增加到150万支、轻机枪6万多挺、其他火炮2650门……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相对安逸的东南亚,这些风华正茂的青年华侨义无反顾回国参战,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他们中有1000多人直接牺牲在滇缅公路上,用鲜血和生命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女扮男装”的李月美就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样,凭着娴熟的驾驶技术,驾着满载辎重药品和伤员的车辆,穿过蚊虫肆虐的原始森林,在险峻的横断山脉间来回穿梭,日夜奔波在曲折崎岖的滇缅公路上抢运药品和军用物资。

李月美戎装照

李月美戎装照

路遇险情暴露身份

1940年5月,李月美在滇缅公路山间一急转弯处不慎翻车,跌入了炮弹炸出的大坑里,身负重伤,脑部震荡昏了过去。紧跟其后的一辆车是后勤司令部的司机杨维铨开的,他看到这一情况后立刻下车,奋力抢救,把她从压扁了的驾驶室中救了出来,抬到担架上,马不停蹄地送往医院急救。治疗时医生才发现这位“弟兄”竟然是一位女子。

杨维铨是个朴实的汉子,论个头,比李月美要矮一截。他与李月美素不相识,他救下李月美,又亲自送“他”进医院。救人救到底,他甚至留下来天天精心照料这位“兄弟”的饮食起居。

李月美对这位热心仗义的男子产生了好感,终于向他吐露自己女扮男装的实情,并要他为之保密。得知真相的杨维铨惊讶之余,对李月美更多了一份敬佩之情。杨维铨满口答应下来,仍像哥哥一样照顾她,更加尽心尽力。一个月后,李月美康复了,她被杨维铨的诚实和善良打动了,也被他的真挚感情感动了。渐渐地,他们相爱了。

当杨维铨带着身穿“女儿装”的李月美来到队长面前,队长和南侨机工战友们无不称奇,感叹这位花木兰式的巾帼女子的报国之心堪比男儿!直到此时,周围的人们才知道这位司机原来是个女儿身,无一不为之动容。陈嘉庚知道后,特别打来电话慰问:“怎么你们招到一个女的兵啊?!”

“母亲在机工队里表现很出色,既有男子的粗犷,又有女子的精明。刚开始,没人知道她是女儿身,直到在一次事故中遇到了我父亲。”李月美的儿子杨善中说起这一段故事仍是感慨万千。

这一段在滇缅公路巧结的姻缘,被戏称为“滇缅公路的传奇”,一时之间被传为佳话。而李月美女扮男装、回国从戎的故事,一时间轰动海内外,无人不赞叹敬仰。随后,他们结为伉俪,彼此相亲相爱,相互扶持。他们的爱情故事成了烽火岁月的滇缅公路上最浪漫、最感人的传奇。

星马报界曾以“当代花木兰”为题加以报道。此事经媒体披露后,轰动一时,李月美被誉为“当代花木兰”,廖仲恺夫人、著名社会活动家何香凝女士为她题写了“巾帼英雄”四个大字,赠给李月美作永久纪念。这面红绸锦旗,李月美一直珍藏在身边,视为至宝。

身体恢复后,李月美脱去军装,改当护士,在机工卫生所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她发挥了自己的文艺特长,以女性特有的温柔细心护理、照料战争中负伤的抗日将士,以热情的歌声鼓舞大家的士气和斗志。红十字会的军营里常常能听到她动人的歌声。凡是经她护理过的南侨机工伤病员,即使在半个世纪后,仍然对她记忆犹新。从保留下来的护士照片上看,上面题的正是:“白衣天使李月美”。

李月美的弟弟李锦容,也被分配到西南运输处第十五大队,在滇缅公路从事军运工作,姐弟俩有机会经常会面。夫妻恩爱,姐弟重逢,条件虽然十分艰苦,但那是李月美最热血的激情岁月。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为李月美颁发了奖状,上面写着:“华侨机工李月美,热心爱国,敌忾同仇,抗战军兴,应募服务,前后七载,备致勤劳,应予嘉奖……”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运输管理局也给李月美发了荣誉证明书:“兹证明:李月美于抗战期间,由南洋回国,在公路运输服务,颇著勤劳……”

1946年,李月美复员回到马来亚槟城,南洋码头的热闹恍如隔世。当年她女扮男装不辞而别,母亲思女心切,常常彻夜难眠。如今,扬眉吐气的“花木兰”李月美重着女装载誉而归,全家欢聚一堂。

响应号召送子归国

与家人团聚后,李月美便与丈夫杨维铨带着孩子定居缅甸,并开了一间咖啡店。数年之间,她连续生了10个孩子,特意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取名杨善中、杨善国,合起来是“中国”。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李月美作为华侨代表参加座谈会,受到了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当缅甸侨团介绍她是当年女扮男装回国抗日的南侨机工时,周总理连声称赞“巾帼英雄!巾帼英雄!”并称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海外华侨的巾帼英雄,当代的花木兰。周总理还语重心长地叮嘱她:“要注意培养下一代,让孩子们回祖国读书吧!”从此后,李月美就把周总理的教导铭记在心。

为推动中缅两国友好往来,她计划将孩子培养成为出色的翻译人员,为中缅文化交流和友谊贡献力量。于是,她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子女同时学习中、英、缅多种文字,接受中华传统教育,培养爱国情怀。

1965年,李月美首先将四个较大的孩子(次女玲华、三女玲玉、长子善国、六女玲美)送到广州侨校补习。之后,善国和玲美双双考上北京外国语学院。消息传回缅甸,李月美非常高兴,向丈夫杨维铨提出,将家中另外四个孩子也送回国读书,可是在这个问题上,夫妻二人起了争执。杨维铨希望留几个孩子在身边陪伴,而李月美则坚持全部送回国。最后,李月美说服了丈夫,并决定由她本人带孩子全部回国定居。

1965年11月,李月美带着另外四个孩子(七女玲莉、八女玲茜、九女玲薏和幼子善中)回国了,她定居广东,照顾子女们的饮食起居,努力培养孩子们成才,只剩丈夫一人留在缅甸。未承想,这一走竟是诀别,1968年李月美去世,夫妻再未相见。

“母亲很注重对我们兄妹的培养,虽然长期在国外,但我们兄妹的国语都没有丢过。”李月美的儿子、瑞士瑞中友好交流协会会长杨善中说。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李月美 机工 滇缅公路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