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2020年第二期 2020年第三期 2020年第四期 2020年第五期

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0年第五期

温润典雅 大气包容—卢中南的楷书艺术

2020年09月29日 13:03  |  作者: 张月霞 杨文军  |  来源:《画界》2020年9月第5期
分享到: 

苏东坡《赤壁怀古》(为中南海怀仁堂重新创作)2009年-卢中南

苏东坡《赤壁怀古》(为中南海怀仁堂重新创作)2009年/卢中南

司空图《诗品》卢中南

司空图《诗品》/卢中南

毛泽东《沁园春・雪》卢中南

毛泽东《沁园春・雪》/卢中南

集白居易、韩愈诗句联-136×34cm×2-2016年-卢中南

集白居易、韩愈诗句联  36×34cm×2 2016年/卢中南

在当代书法界,卢中南是以楷书著称的。在创作上,他以一种大气包容的态度博取杂收,在广泛学习晋唐楷书、南北朝碑版精髓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精神和个人情性,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综观卢中南的书法,重视法度而不失灵活,结体端庄,点画舒展,用笔精到,笔法多变,呈现出沉静大气、温润典雅又不乏潇洒飘逸的整体风格。

1977年,经过推荐考试,卢中南从野战部队调到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设计处工作,主要工作是书写展览说明文字。说明文字的第一要求是工整,但也要一定的艺术性,带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因此,同在军博工作的李铎前辈多次叮嘱卢中南,要练好楷书,并让他多学习古人优秀法帖。卢中南自幼就练习写字,有一定写字功底,早在中小学时代,受两位老师影响,他就对欧阳询的楷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选择古人法帖的时候,他首选的是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并对这一法帖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偏爱,有师友推荐其它经典碑帖,他嘴上不说,心里却排斥。后来他回忆道:“那时我的认识有些幼稚而偏激,认为只有写好楷书后才能写好其它书体,所以一门心思只写楷书,还只认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别的楷书还瞧不上。”因为在取法上不够广泛,更关键的是,这一阶段,他对欧阳询书法的学习主要停留在对字形的模仿上,没能透过点画和结体的表现,去真正领悟其背后的精神性内容,把握其内涵和气象,因此,作品乍一看清秀挺拔,却经不起细品。用笔过于简单,点画瘦硬有余,而丰润不足,加上字形偏长,整体气质上流露出拘谨、寒俭之弊。

随着学识渐长、交游渐广、眼界渐宽,卢中南的艺术认知能力和审美判断力也在不断提升。他清醒地认识到,学习经典光写欧体是不行的,会营养不良,必须兼容并蓄,不拘一格。他还意识到,学养是书法的灵魂,仅仅练字、磨炼笔墨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考虑到自己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方面的不足,1985年,结束了在北京十三中的高中文化补习课程之后,他听从林岫先生建议,报考了北京师范学院教育所举办的书法大专班并被录取,脱产学习两年,师从欧阳中石先生和其他老师,系统地进行书法学习,并恶补各种文化知识。有了思想观念的深刻改变和文化素养的提升,随之而来的是艺术追求上的蜕变。面对已经练习了无数遍的《九成宫》,卢中南却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因为他经历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过程,再取法经典,已经能超越形质,得其精神。再写出来的作品,便有了不一样的气象。他的老师欧阳中石先生称赞说:“细审中南手制,字字未必是欧,但整篇气息皆从欧出……诚然已得欧体之神髓。如是既有钩沉补遗之功,又有复真回天之能,为后人之习欧辟一方便法门。”

或许是因为卢中南在创作早期偏重取法欧阳询,又能得其要旨和精髓,很多人习惯将卢中南称作欧体楷书的代表人物。事实上,用欧体楷书来概括卢中南的整体书法风貌是偏颇的。卢中南一直在书法领域不懈探索,其书风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色。2006年之后,尤其是近些年,他探索的步子更大,取法更广,除了研习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楷书和魏碑外,也临摹王羲之、孙过庭、米芾、赵孟頫等人的行草书,欧阳询对他的影响在逐渐减弱,个性化的内容则越来越多。比如由注重结体转向笔法的多变,由顺锋用笔转向藏露并用。笔法婉通圆润,转折之笔也多了些圆转,线条由瘦硬而变丰腴,飞白的运用,增加了空灵飘逸的味道……总的来说,欧阳询的险峻之意、劲健之感被淡化了,温润典雅的感觉增强了,笔墨也越来越自然流畅、挥洒自如。卢中南大楷、小楷皆工,其大楷和小楷又因为形式和功用的不同,出现审美特点的差异,大楷追求厚重与恢弘,有庙堂之气;小楷则偏于清新明媚,有散逸之风,有网友曾经用“阳光掠水”“清风拂柳”来形容之。当然,重视法度是卢中南一贯的追求,表达个性但绝不妄为,笔墨有来历,有出处。“二王”的典雅秀美,虞世南的平和圆融、褚遂良的灵动飘逸、颜真卿的厚重雄强,他都有所汲取,将其融为一炉,提炼出自己的笔墨精神。

卢中南曾经听别人说过一个观点: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需要五“分”:天分、勤奋、本分、缘分、情分。他觉得这话说得很有道理,自己能在书法创作的道路上走到今天,有缘分的因素在其中,比如他由野战部队调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设计美术处,从事书写展览说明的工作,练习书法成为一种工作需要,也就增加了研习书法的时间和动力。而且,在军博这个平台,有机会接触很多擅长书法的师友,如刘汉馆长、李铎、耿学文、归质忱、康殷、朱寿友、张旭光等,都给了卢中南很多有益的影响,开阔了他的眼界和见识。当然,缘分包含客观因素,也包含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可遇不可求,主观因素却是和自己的优长或者努力有关。优长和努力实际上又包含了天分、勤奋和情分(每个人对情分的解读不同,卢中南将其解读为个人情性和所从事的职业、事业的契合度,它决定了一个人对工作的热爱和投入程度)。从这个角度讲,成功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缘分呢。卢中南一直谦虚地认为,自己的天分不高,只有勤奋才能有所成就。根据下乡时插秧的经验,他总结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格言:“尽管不如人,只要用心学,手不停,脚下自有路。”幸运的是,写书法契合他的情性,正如他在随笔里写的那样:“我愿意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全神贯注地写字、看书,喜欢独自在展厅或殿堂里安安静静地欣赏着古人书作,用眼神捕捉线条之美,用心灵感悟文字的美。”所以,工作上、身体上虽然劳碌,精神上却是快乐的,这就实现了勤奋和情分的结合。之所以执着于楷书,卢中南认为除了自己非常喜欢之外,还与其循规蹈矩的性格有关。做人要遵纪守法,写字要遵循规律,其规矩方圆不可不知,但也不能墨守成规,自缚手脚,惟此才能得到自由发展。此外,他还奉行一条做人原则:本分,即踏实做事,诚恳待人。不耍心机,不取巧,不妄求。对于一个书法创作者来说,就是把全部心思用在如何写好字上,不与他人攀比,不为名利所惑,不为得失所累,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梦想前进。他说:“有一点我心里跟明镜似的:我这一生可能写不成自己想要达到的程度,但我觉得只要能够一直写下去,就很幸福了。”对于每个艺术家来说,本分都是一种可贵的品格,保持一颗简单而纯粹的初心,方能不偏离正确的轨道,在攀登艺术高峰的道路上走得久、走得远。

萧-詧-《兰诗》卢中南

萧詧 《兰诗》/卢中南

除了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不俗成绩,卢中南在培养书法人才方面也做出了不少事情。比如接受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邀请,举行楷书教学讲座;出版《欧阳询楷书全集临本》《楷书教程》《小楷唐诗三百首》等教材、字帖数十种,以供后学借鉴。教学实践也促使卢中南对一些书法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撰写了一些艺术随笔。比如,对于法度严格、学习难度大的唐楷值不值得学书者苦心钻研的问题,他这样回答:“马克思把古代希腊人物雕塑誉为后世难以企及的典范,是因为这些塑像造型非常准确。唐代楷书也是因为结构严谨、造型完美而成为后世难以企及的典范,她所达到的完美艺术高度决定了其难度,越是完美越难以达到,也正因为有非常的难度和高度,才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吸收和继承发扬。如果轻而易举地做到了,那这个‘度’是不可靠的,也不是令人信服的。我们可以选择一条高度、难度都不大而且又容易上手和出成果的学书之路,但是我们在这条路上,既不能走得太远,也绝不会得到太多。”(《楷书教程》序言)对于如何处理楷书技术规范性和艺术表现性的问题,他提出合理、合法、合情三个原则:“我以为,合法是合适法度的规矩,合理是合于变通的道理,合情是合乎感情的抒发。”(《学楷碎语》)他还提出,对楷书标准的认定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多调整,但既然是标准,“至少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反映现实特点,适应现实需要;二是要大多数人的基本认可和共同执行。”这些艺术随笔既是卢中南艺术思想的展示,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书法后学起到了释疑解惑的作用。

因为突出的社会贡献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自2003年之后,卢中南连续三届被推荐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他深知,这不仅是一项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于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用己所长、尽己所能,为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不辞劳苦。不但无偿地为基层部队官兵创作了许多作品,还为烈士纪念馆、博物馆、学校等教育、文化单位、团体题词,也分文不取。为了弘扬书法艺术、推动书法教育的普及,卢中南还经常到机关、院校以及一些基层单位进行公益性授课。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全国政协组织的“书法进课堂”社会调研活动,并撰写提案和文章,为项目的实施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如从制度层面加以保障、把写字融入语文课教学之中、给书法教育独立课时、积极开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教学软硬件、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书法教育改革试点、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等。在师资力量的培养方面,他特别提出了建设书法教研员队伍的建议。所谓书法教研员,就是一线书法教师的带头人,负责对一线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教学研究、指导等,他认为教研员队伍建设是书法学科健康运行的保证。

多次调研让卢中南意识到,“书法进课堂”要想在全国真正贯彻落实、取得理想效果,任重道远、困难重重,但是必须迎难而上。因为汉字藏理通意,体现了中国人特殊的思维方式,凝聚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然而,随着电子信息科技的发展,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能像以前那样熟练地手写汉字了,这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十分不利。追求便捷是人的本性,如果汉字手写承担的仅仅是交流功能,人们自然不愿意放弃便捷选择手写,但是书法则不同,它源于汉字手写,又高于汉字书写,吸收了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门类艺术的特征,以简驭繁、以静寓动,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美学观念和文化精神。因此,进行书法训练既是一种文化熏陶,也有助于提高一个人的审美素质。此外,可以帮助一个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所以,“书法进课堂”是十分有意义的。从小的角度讲,影响的是一个人的未来,从大的角度讲,影响的是中华民族的未来。路途艰辛,但只要坚持,前途光明!

前贤联句-138×35cm×2-2015年-卢中南

前贤联句 138×35cm×2 2015年/卢中南

对-联-48×30cm-2019年-卢中南

对联 48×30cm 2019年/卢中南

文心雕龙-神思-选录-卢中南

文心雕龙  神思  选录/卢中南

王-涯《塞上曲》其一136×67cm-2014年-卢中南

王涯《塞上曲》其一 136×67cm 2014年/卢中南

宋人论书语录-卢中南

宋人论书语录/卢中南

卢中南:1950年生于湖北武汉,1968年到河北固安白洋淀插队。1972年参军到山西,1977年调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设计处,历任军博书写员、馆员、副研究馆员、研究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硬笔书法委员会副主任、楷书委员会委员。

全国政协委员张继(右一),《画界》杂志编辑杨文军(右二)、张月霞(右三)采访书法家卢中南。

全国政协委员张继(右一),《画界》杂志编辑杨文军(右二)、张月霞(右三)采访书法家卢中南。

《书家法道》栏目开栏语:

张 继/学术主持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熊秉明先生称之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社会在不断发展,书法也在与时俱进,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书法风尚,书法正是在不断的变革与创新中丰富、发展,散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活力。但是变革与创新必须尊重传统,不能凌驾于法度与法则之上,就像欧阳询所说的那样:“书法者,书而有法之谓,故笔落纸上,即入‘法’中,动静皆能含法为上乘”,不顾法度与法则、随意创新,书法就脱离了本体,不成其为书法了。当然,法度还要有灵活性、包容性和趣味性,给艺术家个性发挥留下空间,给变革和创新留下空间。这样,才能诞生兼备理法和情性的优秀作品,才会形成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书法艺术才能真正发展繁荣。《画界》杂志自创刊以来,便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推动中国美术事业健康发展为己任,开设《书家法道》栏目,意在推介一批精研法度、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做出不俗成绩、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家,通过展示其艺术创作成就、宣传其艺术理念来弘扬书法创作的雅正之风,从而推动中国书法艺术健康发展,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责任编辑:邢志敏

文章来源:《画界》2020年9月第5期

编辑:画界

关键词:书法 卢中南 楷书 艺术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