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口述历史

“授人以渔”———忆董寿平先生讲授绘画技法

2020年10月15日 11:29  |  作者:金新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986年初春的一天下午,天气乍暖还寒。全国政协礼堂三楼大厅座无虚席,部分政协委员和书画界知名人士200多人来到这里静候时任全国政协委员、书画大师董寿平老先生的绘画技法讲座。

董寿平大师时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书画室主任。为了丰富政协委员的文化艺术生活,全国政协办公厅书画室经常在政协礼堂三楼大厅举办书法、绘画等艺术讲座。

董寿平的绘画以山、松、竹、梅、兰著称于世。同时,他的国画造诣与对书法的研究密不可分,他在画中融入了书法线条之美。董寿平在国际书画界被称为“书画巨匠”,无论在绘画方面还是在书法上都自成流派、独树一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我喜欢绘画、书法,当时能亲耳聆听董寿平的讲座真乃三生有幸。

1986年,我曾被北京青年报社聘为特邀摄影通讯员。在全国政协礼堂工作期间,使我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样机会难得的讲座我岂能错过。于是我拿起了心爱的“爱国者”海鸥DF相机,准备将董寿平授课的场面记录下来。

83岁高龄的董寿平一头银发,蓄着短短的胡须,身穿灰色的西装,戴着一副黑边眼镜。他健步走到主席台前,风趣地说:“各位委员、各位同仁,下午好,久等了,辛苦了。今天我给大家讲讲兰花画法。”董寿平说:“绘画必须深入生活了解物理、物情、物趣、物态。”他又说:“比如画兰花,单独一盆兰花,同加了一块石头的兰花是两种趣味。花的情是一样的,它本身有不同的态,你把它养化了才有趣味。人们常常借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对着兰草画,如果跟照相一样那是死的。绘画要用审美的眼光来剪裁,有时还要采用视觉的错觉。要懂得什么是美。”接着,董寿平在身后黑板的宣纸上提笔边讲边画,挥洒自如,章法森严,左一笔、右一勾,或浓或淡、简中有繁、繁而不乱。董寿平从容画来、酣畅淋漓,几笔就勾勒出一棵栩栩如生的兰花,令人惊叹不止。

这时有人问:“书画的精髓是什么?”董寿平停顿下来说:“是人格的力量。艺术的修养一般是从掌握技法开始的,但还必须由此而表达到深层次的表现,其过程必须要磨炼自己的人格。可观的是外貌,看不见的是物化自身的心。绘画书法作者容不得微尘。”董寿平这种朴素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理论正是其作品的鲜明特征。他笔下的兰花飘飘洒洒,不仅有着隽永清和的“书卷气”,同时还能够品出一种谦和淳朴的人格魅力。董寿平是用心、用情、用意在教大家学习绘画的真谛。古人云:“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

董寿平精彩的讲座博得阵阵掌声。结束时,大家簇拥在讲台前仍意犹未尽,纷纷向大师请教。这时,我看到时任全国政协委员、台湾著名书画大师孙英正与董寿平交流,于是我马上拿起相机拍下了这个镜头。我刚要转身,又看到著名电影演员、表演艺术大师谢添委员穿过几名摄影记者快步向我走来。也许是人熟的原因,谢添委员拍着我的肩膀说:“小伙子,给我和董老照张相。”我赶紧跟上,拍下了董寿平、谢添与另外一位委员交谈的镜头。照完相,谢老走过来亲切地对我说:“谢谢你啊,别忘了把相片给我寄来。”

看着老一代艺术大师们淳朴谦逊的作风,使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大师们不仅在书画、国学、表演艺术方面造诣深厚,而且襟怀坦荡、淡泊名利、德艺双馨、待人以善。对我来说,能够有机会耳濡目染、心临身习,无论在书画技艺上还是在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上都受到了很大的启示。

(作者为全国政协办公厅机关服务局退休干部)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董寿平 绘画 书画大师 全国政协委员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