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艺评 人物 展讯 画界杂志

首页>书画>资讯

《十面灵璧图卷》背后的明代赏石风潮

2020年10月15日 15:28  |  作者:付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410年前的一幅旷世杰作,长达28米的绘画手卷,展示的只是一块奇石的风采。十个角度,十种样貌,诸多歌咏题跋,只是为了说明这张绘有奇石的图画多么重要。这就是明代画家吴彬所绘《十面灵璧图卷》背后的故事。

日前,保利艺术博物馆特别举行“吴彬《十面灵璧图卷》特展学术研讨会”,在这场由保利艺术研究院、在艺、栖云文化和佳作书局协办的学术研讨会上,20余位教授、学者、艺术家、作家及赏石家,围绕着这幅传世之作,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讨论会。

左正面

《十面灵璧图卷》(局部)

石以画传

《十面灵璧图卷》是明末宫廷画家吴彬为当时著名的“石隐庵居士”米万钟所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吴彬是晚明人物“变形主义画风”和“复兴北宋经典山水画风”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之一,享有“画仙”之誉。

据在艺云杪文化创始人谢晓冬介绍,传说吴彬所画奇石是偶然于南京六合得到的一块灵璧石,曾被米万钟视为至宝,并在当时就请画家吴彬为之绘图。

据成书于南宋绍兴三年的中国第一部论石专著《云林石谱》记载,灵璧石被列为赏石品种的第一名,并有欣赏面数越多越显珍贵一说。至明代,著名学者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将灵璧石评为奇石之冠。而万历年间编纂的石谱类集大成之作《素园石谱》也曾将灵璧石排在第二卷第一位。

在《十面灵璧图卷》卷首第一幅,就是吴彬所绘非非石的正面。此石共有九峰,《春明梦余录》说“非非石,数峰高耸,俨然小九子也”。

两座中峰最高,居中耸立;左边五峰,右边两峰,形成拱卫之势。前中峰高一尺七寸,山间突起十余座小峰,形态最丰富;中部最高最大者为主干,侧向又分出三枝:左前方较低处的一座山峦,后面对着后中峰矗立一根天柱,左侧还有一枝倾斜的小峰。后中峰高一尺九寸,岿然立于其后,宛然众峰之主。左前方的一座小峰,高仅六寸八分,顶端分为三岔。诸峰中最神奇的是左边那座峭峰,高一尺六寸,顶部尖锐如锥,姿态欹斜若醉,细瘦宛转的腰部,不堪盈盈一握,米万钟将其比喻为“如西子出浴,弱不胜衣;又如飞燕舞掌,狂不自定”。其左山峰分为前后两股,前峰高一尺三寸五分,后峰高一尺一寸五分,微微斜向左侧,但顶部则拱中而立,呼应着主峰。最左边以一座更低的山峰收束。右侧仅有两峰,一小一大,最右侧的大峰上部有一处孔洞,露出后面的山尖,令米氏啧啧称奇。非非石以瘦、皱为主,有此一孔,又可添一“透”字。

此外,作为灵璧石中的上品,这尊非非石在音效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大小九个峰头,“各具一响,扣则八音迭奏”,与奇异的姿态结合,使观者得以尽享耳目之欢。

“吴彬出生于福建莆田,从小生长在山区,所以,他对山和石头有着非常不同于一般画家的感情认识,同时,福建地区的画风与其他地区的画风历来有区别。”著名书画家、鉴赏家萧平说:“因此,在吴彬的画风中,一直都保留着闽风。虽然关于他的记载并不是很多,但是我们可以大概推测,他大约在20岁前后离开家乡,当时在福建莆田已经小有名气,此时的吴彬就开始研究以小斧劈皴绘石面质感的表达方式。大概在20岁前后,吴彬去往南京,住的地方就是他自己命名的居所,叫做‘石隐庵’。可以看出,吴彬是一位礼佛的居士。”

“米万钟是米芾后人,与董其昌、邢侗、倪元璐并称晚明四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介绍说:“米芾曾有非常著名的米芾拜石典故,而米万钟也是别好,成为‘友石、文石居士’。据不完全统计,现在至少传下来有十来件作品,目前涉及到的有中国文物商店的《石轴》,这件作品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灵石图》由南京博物院、《奇石图》由浙江杭州考古研究所收藏,还有一件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所藏的《石轴》。”

在米万钟的藏石中,灵璧石确实是很重要的一种。陈衎《米氏奇石记》首先描写的就是两块灵璧石:“一高四寸有奇,延袤坡陁,势如大山,四面皆蹸踆磥砢,如绘画家皴法,岩腹近山脚特起一小方台,凝厚而削,台面刻伯原二字,小篆佳绝。其一块然,非方非圆,浑朴天成,周遭望之,皆如屏障。有脉两道,作殷红色,一脉阔如小指,一脉细如缕丝,自顶上凹处垂下,如湫瀑之射朝日也。石高可八寸许,围将径尺。其声视前石尤铿亮,色皆纯黑,凝润如膏,俱磬山产也。”

这两块石头都不大,高仅四寸多和八寸多,但很受重视。清人孙承泽《天府广记》引王铎《前门行》诗序称自己位于北京外城的闲者轩中有一块米万钟旧藏的灵璧石,“高五尺余,米元章物,后有手题泗滨浮玉。陈眉公集载在南中吴伯与家,米太仆友石取至京师”。这块五尺多高的石头上有米芾的题字,当年米万钟必然视如至宝。

而在米氏收藏的灵璧石中,非非石虽然高仅一尺八寸,从尺度看只算中等,却有其不可动摇的地位。此石的特异之处在于面面皆奇。古人常以灵璧石不能全美为憾,但非非石却不止四面,而是十面皆有可观。吴彬的画题名为《十面灵璧图》,全方位地表现此石,正是为了突出非非石的非凡之处——这是一块万中无一的全美灵璧石。

这件米万钟所藏的罕见奇石,据传曾被吴彬玩赏月余,后除中国传统绘画笔墨外,又参以几何原理、音律节奏、五行之说,选取十个角度分绘十图,各图皆以真实尺寸描绘奇石的不同面,是为《十面灵璧图卷》。在每图之前,米万钟曾题词解读,并邀请友人邢侗、黄汝亨题引首,李维桢、董其昌、叶向高、陈继儒、邹迪光、张师绎、高出、黄汝亨题跋。

“这幅画前面有两个引首,我对这八个字印象很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彦表示:“第一个引首是邢侗写的‘壧壑奇姿’,还有一个引首,是黄汝亨写的“五岳片云”。这两个引首对于理解《十面灵璧图卷》同样的重要,表达了不同方面的含义。”

“壧壑奇姿”是什么意思?邵彦说:“意思是,假山代真山,赏石代巨壑。这个石头放在庭院里,摆在案头,甚至放在掌中把玩,是玩石头吗?不是。观赏石头的功能已经代表了跋山涉水身临其境到真山水当中去呼吸日月精华,去求取正道。而‘五岳片云’则是与道教山水表现直接相关,是传统文化的显示和深化。”

石画生辉

明代万历朝以后,赏石文化活动迎来又一大高峰。“晚明赏石虽然大致延续继承了宋人的审美,但无论是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拓展,特别是私家园林立峰置石广为运用,赏石木座开始普及推广,图绘主题大量出现赏石的身影,其大众的接受度和普及度大为提高,赏石文化的氛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著名赏石家俞莹表示:“也就是说,这幅吴彬所作米万钟藏石之画卷《十面灵璧图卷》,堪称晚明赏石文化巅峰之写照。”

明代园林中,曾大量运用赏石造景。在明代苏州曾有一个著名的园林叫做“五峰园”,就是以五方太湖石峰命名的。“以石头命名园子,说明园主人对石头非常看重。”俞莹说。在明代工艺美术中经常出现石头的身影,尤其是成化、弘治时期,在瓷器图绘上,曾经大量出现的“岁寒三友”图案里面几乎都会有一方很独立的太湖石。

除了太湖石,在晚明,灵璧石的开发也值得一提。王守谦所著《灵璧石考》和乾隆年间出版的《灵璧县志》都有记载,明代初期,灵璧石曾一度湮没无闻,一直到万历三十七年,灵璧石出现了开发的场景,并出现了以图绘石的情况,由此可见,中国传统赏石文化和中国绘画艺术之间的一种互动的关系。

明代画家张鼐曾回忆过当年众人一起在米家赏石的情景。这套灵石图开始只有八面,杨嗣昌提议应当画十面,龙膺则为之题名曰:非非石。正像古时文人雅集常有的那样,此名一出,便赢得满座嗟叹,认为贴切之至。米万钟从非非石里看到了锥戟钩剑、古雪冻泉、出浴的西施、起舞的飞燕……这些是灵石之形;董其昌从中看到了水之蜿蜒、金之锋锐、木之郁秀、土之起伏,则可谓灵石之神。但实际上此石非钩非剑、非雪非泉、非水非金、非木非土;就像麒麟和龙一样,虽然似牛似鹿、似蛇似虎,却又非牛非鹿、非蛇非虎;而恰恰是这种似是而非,使这两种动物成为人们心中的灵兽。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包罗众相而不拘一形的非非石获得了极高的赞誉,成为米氏藏石中的镇馆之宝。

明末,京城有两个著名的园林。其一是‘李园’,比较壮丽奢华;另一个就是‘勺园’。翁万戈先生曾捐献给北京大学的《勺园祓禊图》,就是吴彬描绘勺园景色的重要作品。北京画院研究员吕晓表示:“米万钟所建造的勺园,比较强调文人野趣,经典雅致,经常举办文人雅集,所以,叶向高曾经评价说:‘李园壮丽,米园曲折,米园不俗,李园不酸’。据说,吴彬经常栖居在勺园里,对勺园非常熟悉。后来王崇简、翁同龢的跋中,也说到吴彬曾馆于米友石家最久,画的勺园图非常完备。”

“北京大学还藏有另外一卷题款为米万钟所作《勺园修禊图》,创作时间为1617年,虽比吴彬的创作晚一些,但基本一致。而广州艺博院也藏有一件米万钟款《勺园纪图》。”吕晓说:“三个版本放在一起比较基本是一致的,表现手法上略有不同。吴彬虽然很有文学修养,但是主要还是一位职业画家,他的绘画技艺很高超,我想,他应该是第一位手绘者。”

因此,在这幅吴彬所绘的《十面灵璧图卷》中,画家以二维平面方式表现三维立体石山。著名艺术家徐累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十面灵璧图卷》其实是一件“现代作品”。这幅作品不是平面推进,而是像摄像机一帧一帧拍,石随人转,上下左右前后游走。

也就是说,除中国传统绘画笔墨外,《十面灵璧图卷》又参以几何原理、音律节奏、五行之说,可谓奇作。这种绘画技术,因此,成为明代绘画中“前卫创新”的代表,备受推崇。

编辑:杨岚

关键词:吴彬 灵璧 十面灵璧图卷 米万 万钟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