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乡村振兴

农民导师,凝聚乡村振兴新力量

——贵州省正安县突破乡村发展人才瓶颈焕发活力

2020年10月21日 16:26  |  作者:肖克 刘久锋 龙小敏  |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正安县是贵州省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贵州省劳务输出大县。近年来,正安县聚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探索了以“农民导师”为核心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激发了返乡回村的“实干家”和乡土人才干事创业热情,为乡村发展凝聚了新力量。

  

农村人才的孵化器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难以回流,导致产业革命难以为继、农民素质参差不齐、村级后备力量“青黄不接”,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需求,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

作为深度贫困地区,正安县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在乡村人才外流与农村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据相关统计显示,2018年正安县外出务工人员达18.3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2%。大量劳动力外流,导致留守乡村人才数量与质量大打折扣,衍生出一系列问题,给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带来不良影响。

产业兴旺需要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生态宜居需要培养一批绿色农业领路人,乡风文明需要树立一批道德楷模和平民英雄,治理有效需要孕育一支坚强有力的村级队伍,生活富裕需要涌现一批具有新时代特征的致富带头人。面对如此形势,2018年1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

2018年6月,经过深入调研讨论,正安县探索打造新时代青年农民学校(以下简称“新青校”)平台。以村级党组织为主体,通过统筹各方资源选聘“导师”,推行“以产定导”“以导带产”,着力在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服务,大力培养青年高素质农民,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方面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新州镇老城村是“农民导师”的发源地。2018年初,老城村党支部邀请县、乡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指导群众种植白茶,专家指导精准到人,很受群众欢迎,由此形成“农民导师”制雏形,党支部组织力明显提升。

“政府先组织我们到外地学习,然后回来教其他村民。”芙蓉江镇尖山村深溪沟组村民叶国锋告诉记者。2018年,在沿海地区打了十多年工的叶国锋,看准家乡基础设施的变化和白茶产业发展的好势头,毅然回到村里,种了10亩白茶。因为年轻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镇里把叶国锋培养成为“农民导师”,让他带领当地村民一起种茶。

据正安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蒲立军介绍,在“导师”选拔上,正安县健全“链条式”培育体系,重点从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优秀党务工作者、德高望重的老党员中选聘“思政导师”,从农业专家、技术骨干、龙头企业负责人、致富能人中选聘“产业导师”。

“‘农民导师’是群众致富的好帮手、带头人,是正安这个深度贫困县实现整县脱贫摘帽、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力量。”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正安县委书记邓兆桃说。

如今,走在正安县的乡野山村,“农民导师”为学员传授技术的场景随处可见。全县1387名县、乡、村三级“导师”,带着他们的4500多名农村学员,依托村镇会议室、乡村闲置学校、空闲场所以及田间地头讲授农业科技知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积极投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的火热实践。

  

产业发展的强心剂


杨兴镇同兴村辣椒产业示范带,青色的辣椒挂满了枝头,形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

“通过村里‘新青校’的学习,我扩大了辣椒种植面积,收入也提高了,我对这样的生活心满意足!”正在采摘辣椒的夏祥卫说。

在正安县同兴村,像夏祥卫一样在“农民导师”指导下种植辣椒的村民有139户,全村640亩辣椒预计亩产2000斤以上,亩均收入超4000元。

正安县素有尹珍故里、小说之乡、中国特色竹乡、白茶之乡、野木瓜之乡、油桐之乡的美誉,人文历史深厚,农业产业资源丰富且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立足乡村发展所需,正安县开发了《白茶产业管理》《方竹种植技术》等乡土教材,在实践基地、实践加工厂,结合关键季节、重要农时开展现场教学,做到“学做一体”“产教结合”,推动学员真正把所学知识有效运用到生产生活、经营管理中。

“以前我们都是散户各干各的,凭经验种植,没有什么规律,也没有栽培技术,更没有什么管理技术,产量一直提不起来。”在新州镇老城村,白茶种植大户张吉邦说。如今,张吉邦把从“导师”那里学到的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应用到实践中,茶叶产量一年比一年高,每亩收入可达5000元-7000元。

“导师”现场讲、实地教,群众比着学、照着做,农民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导师”和群众思维相近、语言相通,“导师”一点拨,群众便开窍。

“当前,农民群众盼学习培训机会更多、盼各类‘导师’指导更多、盼学习内容更实用、盼培训方法更灵活。”蒲立军说,“农民导师”机制成为敦促基层党员干部按照群众“缺什么就补什么”“想学什么就安排什么”的根本原则,有效帮助农民群众学习新理论、增长新知识、提升新技能。

  

农村事业的催化剂


“把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优秀青年农民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村干部培养成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把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培养成农村致富带头人,为乡村振兴夯实力量根基。”邓兆桃说。

“虽然村里家家都种蔬菜,但怎样才能把蔬菜种出规模、种出好品质,却不是所有人都有好方法。”新州镇新州居“农民导师”向长会是个致富能手,不仅自家种植300多亩有机蔬菜,还兼职做了包括贫困户在内40名农民学员的“产业导师”。

作为党员,向长会十分珍视“农民导师”这个身份,发扬了先锋模范的奉献精神:“作为‘农民导师’,我把种植蔬菜的技术教给大家,让大家种出更好的蔬菜,能赚更多钱,这是一件大好事。”

“农民导师”除组织农技培训外,还将思想教育作为工作重要构成,通过开展宣讲5000余场次,给农民带来了一场思想观念上的革命,有力提振了群众脱贫的决心、增强了对党的感恩之心。同时,建立“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的双向培养机制,共计发展入党积极分子585名,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通过培训,发展了一批青年农民党员,一些优秀学员逐渐成为农村后备干部,进一步催生党建活力。”蒲立军说。

“我们不仅要宣传农业技术,现场教学实地操作,还要宣传党的好政策。”叶国锋说,“现在正值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时期,国家不断出台惠农政策,我们几位‘农民导师’在每个场合都将这些政策挂在嘴边。”

交流多了,矛盾少了,老百姓发展产业信心更足了,村里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芙蓉江镇马河村以前群众矛盾纠纷突出,非法上访事件频出,仅2017年到县级以上单位非法上访的就有35起。2018年8月,马河村将创办“新青校”作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重要措施和抓手,通过党建引领,为老百姓办实事500余件。

“‘导师’带头组织制定村规民约,引导群众讲卫生、除陋习,‘农民培训农民、农民教育农民’成为乡村新气象。马河村在2019年全年无非法上访事件,社会风气有了明显好转。”芙蓉江镇党委副书记向森说。

功以才兴,业以才广。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在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正迸发着无穷活力。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乡村 农民 振兴 导师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