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委员读书>资讯

把握时代之新、生活之新

———十月签约作家纵论“新现实主义”

2020年10月30日 12:29 | 作者:谢颖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现实主义文学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近年来,对于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和创新的探讨,出现在各个场域,如文学创作、文学管理、文学编辑等。近日,由十月文学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主办的“对话十月签约作家——新现实主义与文学形式创新”活动在十月文学院举行。参与本次对话的嘉宾有“第二届十月签约作家”代表范稳、东西、弋舟、张楚、石一枫,主持人为十月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诗人吕约。作家们畅谈对当代中国文学中新现实主义的看法,并从自身创作出发,探讨了如何通过文学形式的创新丰富和发展传统的现实主义。

现实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人类的生存状态时刻面临着巨变,当代文学如何通过自我的发展和革新把握当下的生活之新、时代之新?“新现实主义”的提出便是为了回应这些文学创作中的新问题,而新现实主义实际上是现实主义在当代的一个发展和革新。

每一个成熟作家在创作的时候,都会去试着拓展点什么,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范稳在创作中“会试着把人们对形式、结构、语言、风格的期望值再提升一下”。但相较于此,他更愿意通过经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他所目及所理解的多样文化形态、民族历史,去呈现对生活的新鲜发现。

广西作家协会主席东西提到了当今社会信息量增大对现实主义写作的影响,他认为现代社会信息量如此之大,相较起来作家就非常弱小,“我们越来感觉到盲人摸象绝对不是一个讽刺的寓意,它就是一个真实的事实。”他表示如果一个作家对现实“盲人摸象”,能把摸到的那部分清楚地写出来,就已经是很好的现实主义写作者。作家石一枫则提出了一种焦虑,即我们到底怎么捕捉这个新的现实?怎么能写出新的现实?他感到了一种“不足够”,“我们经常说托尔斯泰或者巴尔扎克留下的丰富遗产,能够告诉我们那个时代是什么样子,景物描写、场面描写非常细,但是我们今天如果像他们那样仅仅写出现实是这个样子,好像也觉得不够。”

“我们对现实主义的理解不应该是封闭的。对于新现实主义,归根到底,‘新’只是一个定语,主体还是现实主义。”作家张楚说。

文学与现实可以对话,现实主义之所以经久不衰,就是因为这种对对话和互相沟通的要求是永恒的。对于作家来说,面临着如何通过文学形式的创新去丰富和发展传统现实主义的问题。东西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我写《没有语言的生活》,一个盲人、一个聋人、一个哑巴生活在一个家庭,我就想,如果王朔先生在北京这个地方,他就不会写这样的小说。为什么?他在北京的那些人物都是很会说话,滔滔不绝,他站在北京的角度看广西,他的人物塑造肯定跟我不一样,我在极其封闭的地方,我觉得听不见、看不到、说不出,这就是我要写没有你的生活,这种形式同样是发自内心。”

弋舟结合自己出版的一系列作品《丙申故事集》《丁酉故事集》《庚子故事集》指出,一个小说家的时间观,约等于它的文学性,用中国的天干地支的纪年方式给作品命名的时候,便从一个顽固的西方的时间观念逐渐调整成为一个中国人的世界观。这种形式上的设计会作用在作品当中,尽管描述的是极其现代的事,但是内在肯定已经发生了变化。

石一枫比较在意读者阅读的效果,他希望小说的形式不要对读者阅读造成困难,尽量让读者阅读成本低一点,意外收获多一点。而为了达到读者容易阅读的效果,作家反而要花费更大更多的心力。


编辑:罗文

关键词:现实主义 作家 生活 文学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