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资讯

而立之年再出发

——第二十一届中国绿博会聚焦绿色食品事业30年

2020年11月11日 16:56  |  作者:韩啸  |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11月6日-8日,一年一度的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暨有机食品博览会在福建厦门举办。来自全国近2500家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企业相聚鹭岛,17家海外参展商通过“云参展”的方式参与,近3万平方米的展厅、1200余个国际标准展位被打造成成果展示的大窗口、产销对接的大平台、合作交流的大盛会。在中国绿色食品事业起航30年的重要节点,此次博览会旨在回顾过往、展示成果、总结经验、谋划未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动绿色食品事业高质量发展。


回溯30年发展历程 树立农业绿色生态发展理念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保护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原农业部提出了“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环保”为基本内涵的绿色食品概念。绿色食品于农垦系统发轫。经过30年探索实践,绿色食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渐发展成一套特色鲜明的制度体系、一个农业绿色发展的成功模式、一块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一项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成为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驱力量。

今年绿博会被赋予诸多意义。在新冠肺炎疫情综合防控、脱贫攻坚收官、“十四五”规划拉开序幕之际,绿色食品事业正式步入而立之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张华荣介绍:“从概念到标准、从标志到产品、从品牌到产业,绿色食品创立和发展了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新兴事业,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同期举办的“发展绿色食品 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上,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的150余位代表汇聚一堂,老、中、青三代绿色食品人共话桑麻。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首任主任刘连馥被授予“绿色食品终身成就奖”。作为这项事业的开创者、见证者之一,满头银发的刘连馥激动地说:“看到30年来中国绿色食品翻天覆地的变化,心里非常高兴,希望以后能进一步树立农业生态发展的价值观,将我们的标准推向世界。”

截至2020年9月底,已有140项绿色食品行业标准被执行使用;正是在这些标准的规约下,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18747家,产品总数达到41681个,企业和产品年均分别增长21%和22%;同时,产品种类已覆盖种植、畜禽、水产等大宗农产品及加工食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2019年,绿色食品产品年销售额达到4600亿元,出口额超过43亿美元。

耀眼的成绩单背后,是绿色食品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福锁介绍,绿色食品的发展模式在“减肥减药”、保护土壤、环境减排等方面成效明显,平均减少氮肥使用量30%,农药使用强度降低了6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7%;过去十年间,通过绿色食品模式减排了5558万吨二氧化氮,相当于北京市3到4年汽车尾气的二氧化氮排放量;同时,农户和企业经济效益分别增加43%和50%以上,相关标准和体系建设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制度效应,对现代农业管理、生产技术体系建设起到引领作用。

  

打造多元开放展会平台 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增添活力


今年是继2018年后绿博会再次来到厦门。来自全国36个展团的2100多家企业的绿色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绿色生资产品等缤纷亮相;有机食品展览会有来自各省(区、市)25个展团和部分品牌企业单独布展,合计参展企业393家。两个展会本着“展示成果、促进贸易、推动发展”的宗旨,加大招展招商力度,向广大客商和消费者呈现了一届产品精美、形式创新、交流活跃的行业盛会。

在青海展区里,从三文鱼到牦牛肉,再到色泽亮丽的红、黑枸杞,让各路客商和当地群众驻足流连。“我们养殖场位于拉西瓦水电站,气候属于‘高冷’,昼夜温差大,水质可直接饮用,特别适合养殖冷水鱼类。”青海凯特威德生态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博介绍,“经过绿色食品认证后,我们已经顺利进入厦门、西安、南京等市场,希望这次能够和更多经销商合作,进一步扩大市场。”

厦门当地65岁的张林发老先生携一家三代人一起来到绿博会,收获颇丰,从新鲜牛奶到绿色蔬菜,再到冬虫夏草,大小袋子拎了不少。“2018年我就来过(绿博会),那时候还不太了解绿色食品,现在觉得不仅品种多,关键是质量放心。”

云南曲靖的赵光国从事多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海关技术中心等多部门的质量检测,让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尤为重视。2018年他成立云南维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55万亩,打造从绿色蔬菜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企业,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申请绿色食品认证。“按照绿色食品标准,我们公司的生态和技术优势被完全释放出来,基地生产严格把关,土壤、水源每年抽检,远离化学药剂,全程溯源……现在公司31个品类的蔬菜出口到新加坡、澳大利亚、泰国等地畅通无阻。”赵光国说。

据组委会初步统计,本届绿博会加大了采购商邀请力度,共邀请900多家采购商前来展会开展市场考察与对接洽谈活动,实现订单交易和达成意向合作金额42.4亿元,签订经贸合作项目789个。

甘肃省古浪天源农业产业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叶祥在现场直接架起了火锅,为大家煮起了“红秃头”特色拉面。“为什么叫‘红秃头’?”有客商问到,“这是用西北高原独有的特色麦种‘红秃头’经过古老手工工艺加工而成的,小麦长在砂石地,雨水滋养无化肥农药,口感劲道余香无穷……”现场一派热气氤氲、食客们“面红耳赤”的场景,来自北京、天津的采购商现场与叶祥签下300吨的“大单”。

  

助力脱贫攻坚 把握“十四五”高质量绿色发展战略先机


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组委会为“三区三州”和农业农村部定点扶贫地区提供了部分免费展位,各展团特别是中西部省份都加大力度组织贫困地区企业参展。据统计,本届博览会共有来自贫困地区500多个县的1700多个产品参展,达成贸易额1.5亿元;200家企业来自贫困地区,占参展企业总数的9.37%。展会期间,组委会不间断地举办扶贫特色产品系列推介发布活动,24个贫困县携产品进行了现场推介,大同黄花菜、凉州农鲜、汪清木耳、砀山酥梨等悉数亮相,陕西、甘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展团还举办了7场专题推介会。

自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底,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支持83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5179家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了12154个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219个,推动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发展,并引导各地“两品一标”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开展有效对接,探索建立“‘两品一标’品牌+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联贫带贫模式。

前来参展的河南天豫薯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公司立足“绿色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叠加效应,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与周边24家专业合作社签订红薯种植和收购合同,并与28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红薯种植回收协议和土地入股分红协议,入股合作社的贫困户每年可享受合作社的分红,并到天豫薯业成为产业工人。

正所谓“潮起两岸阔,风好正行舟”,责任与机遇并存,成为时代赋予中国绿色食品事业的内在属性。“接下来,要继续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为主攻方向,实施提质量、稳增长、强品牌、增效益的发展战略,推动绿色食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张华荣说。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绿色食品 发展 企业 农产品 产品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