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军事历史

志愿军命名三部曲

2020年12月03日 09:10  |  作者:郑学富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中国人民志愿军是秘密入朝,新华社等国内新闻媒体在志愿军入朝参战的报道上,按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严格掌握时机和把握分寸。直到第一次战役胜利结束后,新华社才以援引朝鲜新义州电台广播的形式,第一次公开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出国作战的消息。在第二次战役中,毛泽东在亲笔为新华社撰写的新闻稿中首次公开使用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称。从此,中国的新闻报道开始公开使用“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一称谓。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

新华社第一次公开称“中国人民志愿部队”

1950年10月19日,“联合国军”占领平壤,并向中朝边界推进。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就在美军占领平壤的当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按预定计划,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当天,毛泽东向各大战区领导发电指出:“为了保卫中国支援朝鲜,志愿军决于本日出动,先在朝鲜北部尚未丧失的一部分地方站稳脚,寻机打些运动战,支持朝鲜人民继续奋斗。在目前几个月内,只做不说,不将此事在报纸上做任何公开的宣传,仅使党内高级领导干部知道此事。”(《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所著《抗美援朝战争史》载,10月20日,“彭德怀、邓华、洪学智、韩先楚、解方联名致电各军、炮兵司令部,要求各部确保行动秘密,争取战机。电报要求:各电台应注意守听以便随叫随应,但不要乱用电台,以减少目标暴露;严格行军时间,黄昏后出发,拂晓前宿营隐蔽完毕,进入宿营地后封锁消息;严格防空纪律,发现敌机,任何人不得暴露目标……各先头部队应派得力干部与人民军及当地政府取得联系,了解当面敌情,但不得暴露我们的意图。”志愿军官兵昼伏夜出,避开主要道路,在高山密林中行军。10月25日,志愿军取得两水洞战斗胜利,首战告捷。彭德怀曾专门致电毛泽东,请他核示战报新闻,建议以朝鲜人民军总部公报的形式,报道这次胜利。毛泽东于10月27日回电:“暂时不宜发表作战新闻,待战役告一段落再发表为宜。”(同上)

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至11月5日,第一次战役胜利结束。中朝人民军队歼灭“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1.5万余人,将其从鸭绿江边驱逐到清川江以南,挫败了“联合国军”在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半岛的企图,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

11月5日凌晨2时,毛泽东致电彭德怀:“为了迷惑敌人的目的,目前还是不宜以联合司令部的名义发表战报,但在战报中应当有几句话提到此次作战有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部队(简称志愿部队,对外不称志愿军,对内则称志愿军)参加,并且打得很勇敢。战报起草后请发来看过,然后发表。”(同上)

11月6日,前方发来战报,毛泽东作了修改。11月7日,新华社播发了这条报道。报道说:“据新义州电台广播: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人民军总司令部顷发表公报称:共和国人民军最近在朝鲜西北部的作战中取得了重要胜利。在此次作战时期,有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部队的组成,这个志愿部队在人民军总司令部统一指挥之下,和人民军一道参加了作战。在中国人民志愿部队的参加之下,人民军在温井、云山一带击溃了李承晚匪军第二军团四个师及美军一部,迫使该方面美国侵略军及李承晚匪军逃至清川江以南……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士气极为旺盛,朝中战士团结无间,亲如兄弟。人民军指战员决心为继续前进并继续歼灭美国侵略军及李匪军而努力。”(《人民日报》1950年11月8日)

这篇报道第一次对外公开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入朝参战的消息。这条报道立即成为国际上的独家新闻,引起国际舆论的强烈反响,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欢呼雀跃,备受鼓舞,而美国白宫和五角大楼却引起不小的震动,“联合国军”的其他各参战国也震惊不已,极为恐慌。

毛泽东首称“我国人民志愿军”

1950年11月17日,毛泽东给中宣部副部长、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写信,对朝鲜战场的新闻报应坚持的方针作出明确指示:“一切有关朝鲜主力战场的新闻,都应将朝鲜人民军与中国人民志愿部队联在一起说,不应只提人民军而不提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如‘新华社15日讯’那样,这样的电讯发到前线和全国都没有好处。关于朝鲜消息,塔斯社的一些不关重要的电讯都不应转发,新华社应自己派人去采访发电,或在北京根据内部情报自己写电讯。”在信中还专门强调“报社应写社论鼓励志愿军。《参考消息》上,无根据地乱安题目,帮助美国人恐吓中国人,也应加以整顿。”(《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毛泽东的指示很快得到落实,做到了朝鲜战争报道以自己的声音为主,掌握了舆论宣传的主动权。

毛泽东还亲笔为新华社撰写报道。新华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国内新闻选1949-1999》,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战报》题下辑录了4条战报,编者加注说明:“这4篇消息均为毛泽东主席为新华社亲笔撰写。”今天读起来,仍让人感到眼前犹有千军万马,气势恢宏。

1950年11月7日,志愿军打响了第二次战役,“仍采取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内线和外线相结合的方针”,诱敌深入,各个歼敌,将西线进攻之敌诱至温井、宁远一线以北地区消灭,将东线之敌诱至长津湖地区消灭。志愿军战士连续作战,将敌人分割包围,战至12月1日,美军伤亡惨重,仓皇溃逃。

12月1日,在第二次战役正进行期间,毛泽东亲笔为新华社撰写了消息:“朝鲜人民军与我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全体同志们,目睹敌人这种疯狂的侵略行动,个个义愤填胸,誓以最大决心,痛歼敌人。乃于十一月二十五日起举行反攻。经数日激战,已将敌人的攻势击溃。现西线朝鲜人民军与我中国人民志愿部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跨越高山大川,衔尾急进,追歼逃敌……”(《人民日报》1950年12月2日)12月4月,毛泽东又撰写消息:“英勇的朝鲜人民军和我国人民志愿军全线追击……东西两线敌军,恐慌万状,急于逃命。”我军“正向平壤方向攻进中”。毛泽东的这两则消息第一次使用“我国人民志愿军”这一称谓,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公之于众。新闻播发后,震动中外,我志愿军的英勇善战令世人刮目相看。

12月6日,尾追敌人的志愿军第39军116师收复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临时首都平壤。在北京时刻关注朝鲜战场的毛泽东接获前方捷报后,非常高兴,亲笔为新华社撰写消息:“朝鲜人民军和我国人民志愿军本日解放平壤。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侵略军以及李承晚匪军残部,向平壤以南溃退,朝鲜人民军和我国人民志愿军的正规部队,于十二月六日下午二时进入平壤城。”(《人民日报》1950年12月7日)消息短小精悍,仅有84个字,在第一时间报道了中朝人民军队并肩作战,收复了已沦陷49天的平壤这一重大喜讯,距事件发生只有几个小时。

毛泽东首称“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0年12月24日,第二次战役胜利结束,共歼敌3.6万多人,“联合国军”退至三八线以南,由进攻转入防御,彻底扭转了朝鲜战局。第二次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战略意义最为重大的一次胜利。这一胜利,大大超过了毛泽东在志愿军入朝时及第二次战役前的预想。所以毛泽东获知胜利的消息后,异常兴奋,想到不久前柳亚子曾送来一词,于是诗兴大发,挥毫写下一首和词:“颜胚齐王各命前,多年矛盾廓无边,而今一扫纪新元。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词中提到的妙香山在朝鲜清川江边,是第二次战役的前线。

1950年12月31日,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的消息说:“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朝鲜东北地区并肩作战中,用自己的铁拳沉重地打击了美国侵略军的精锐部队海军陆战第一师以及步兵第七师和步兵第三师……中朝人民的勇士们从长津湖地区打起,经过二十多天的积极围击、切击、追击,直打到东部沿海咸兴、兴南地区,像赶鸭子一样,把美国侵略军赶下海去了……从而配合西线的胜利,根本改变了朝鲜战局,使自己转入了全线的大反攻。”(《人民日报》1951年1月1日)这则消息是对第二次战役东线战况的总结,也是毛泽东首次使用“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一称谓。此后的新闻报道中才开始公开使用“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一称谓。

(作者为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文史研究员)

编辑:王慧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