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资讯

用工匠精神传承非遗 “绣”出多彩生活

2020年12月04日 10:47  |  作者:常歌 杨絮飞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这样一件蒙绣的服饰,要完成这样一件成品一般需要1年半到两年的时间。蒙绣讲究的就是做工细腻独到,讲究针法及纹路,可以艺术地展示出当地的历史与文化,再现科尔沁文化的精粹。”在内蒙古通辽市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科尔沁服饰代表性传承人、通辽市豁尔沁蒙古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斯琴高娃经营的蒙绣作坊展馆里,她手拿着一件精美的蒙绣服饰向记者诉说着蒙绣的故事。

“蒙绣”文化底蕴深厚,是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人的田斯琴高娃不仅传承着蒙绣的技术,也在传承一种精神,一针一线的工匠精神。

田斯琴高娃出生在孝庄故里科尔沁左翼中旗,这里是全国县级区域蒙古族人口最多的旗县。从记事起,她看到家人穿的、戴的、用的衣物等都是妈妈亲手缝制的,或多或少都会带有漂亮的花纹图案。不知不觉中她跟着妈妈学会了刺绣、盘绣、贴绣、雕绣以及签、绷、缭、缀、纳、雕等蒙古族传统手工缝制技艺技巧。

19岁中学毕业后,她选择了学习服装裁剪与缝制技术;25岁在舍伯吐镇开设服装加工店及缝纫培训班,踏实可靠的作风与扎实高超的技艺使她的生意兴隆;30岁时就到通辽市区创建了民族服装厂,直至今日。

几十年过去了,为了心中的热爱她依然执着前行……

有人说服饰是穿在身上的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根。田斯琴高娃为了把民族文化传承下去,从2015年开始便走下去传授技艺,足迹遍布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库伦旗等多个旗县,近30个嘎查村。近3000位草原姐妹因为她的传授、执着和感召而爱上了蒙绣。

在下乡的过程中,她还寻找蒙绣民间艺人,并把她们组织起来一起下乡传授技法。每次下乡前,她都精心准备,提前粘好布、剪成块、画好样、备齐线,就连缝制用的撑子、剪子等工具都会给每位姐妹带去,手把手地教授。

“这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我也希望通过传授技术帮助草原姐妹们通过技能脱贫致富,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点微薄力量。”她的蒙绣作坊空间并不富裕,但她还是专门准备了一个小型的儿童乐园。“有了这个儿童乐园,在这里学蒙绣的草原姐妹们就不用为了学习蒙绣时孩子没人带犯愁了。”田斯琴高娃说。

看到很多政协委员积极响应通辽市政协脱贫攻坚的号召,纷纷投入到帮扶困难群众的大军中,田斯琴高娃也想尽点力,寻找传承非遗与帮扶贫困的结合点。

于是,田斯琴高娃与市政协机关取得联系,在市政协的支持协调下,与地方政府产业精准扶贫进行了对接,送文化送艺术下乡。她在下乡传授技艺时,回收学员绣品,尤其是对贫困家庭及残疾人给予更多的关照。服装厂裁剪下来的各色布料,沈阳来人收购她没有卖,而是将其送给乡下贫困家庭的姐妹,教会他们缝制花艺坐垫再回收。她将学员的绣品回收进行再加工包装,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南方人来草原旅游能带走点什么民族文化,在我脑海里有个问号。福袋、颈枕等绣有草原山花、蒙古族元素符号等,文化含金量高,做成旅游纪念品、生活用品销售,让传统民族文化融入新时代市场经济潮流中。”她说。

尽管一年有一半的时间奔走在乡间,用蒙汉双语教授,但她觉得不够,为此,2018年她创办了国内外首家以科尔沁民族服饰为核心的科研课题非营利性机构——科尔沁民族服饰研究所,2020年又创办了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豁尔沁职业培训学校,以便让更多的人加入传承民族文化的队伍中。

11月24日上午,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上在表彰先进的同时所传达出的精神更是让人振奋。“我希望在传承技艺、传承工匠精神的同时,让草原上的姐妹们看到手艺能够改变出路、手艺能够改变生活,带领她们延续民族精神的血脉,将灿若云霞的科尔沁服饰‘绣’入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田斯琴高娃如是说。

编辑:秦云

关键词:工匠精神 蒙绣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