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产业动态 发明·创新 探索·发现 科学麻辣烫 科技人物 专家讲坛 新基建

首页>科技>资讯

农业科技发展的力量从哪里来?

2020年12月17日 15:49  |  作者:高志民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我们将围绕‘推年轻、强领军、补短板、优环境’目标,努力营造更具吸引力、竞争力的良好创新生态,为加快建设‘两个一流’、全力打造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在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的第四次人才工作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合成表示。

实现课题制向团队制转变

解决“卡脖子”

和“两张皮”等老大难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60%,已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但农业科技仍有不少突出问题:农业基础研究长期性、持续性不足,大多数领域还处于并跑甚至跟跑;国内主要粮食作物单产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畜禽主导品种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大型农机装备和智能设备核心部件依然受制于人……

“如何破解‘卡脖子’的技术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合成认为,“十四五”期间,中国农科院将聚焦未来农业发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前沿领域,聚焦粮棉油、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强化人才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

“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必须着力培养站得高、看得远、抓得准的战略科技人才。今后要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在良种培育、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培养更多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整合资源的科技领军人才。”

“用人改革离不开科研工作大环境,我们形成了需求导向的科研任务新机制、以团队为主的科研组织新机制,把全院1026个课题组优化为307个科研团队,实现了课题制向团队制的转变,改变了‘大科研、小作坊’现象。”张合成说,由于建立起科研导向绩效评价机制,将科研人员从过去“没项目时写本子、有了项目填报表”中解脱出来,提高了科技创新效率。

科研和生产“两张皮”、成果难以应用到产业中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张合成介绍,他们按照“基础—应用—转化”一体化打造科研团队、考评科研团队,同时吸取脱钩、“断奶”、转企等改革措施的教训,强化科企融合,对科研院所破解科研和生产“两张皮”问题提供了有益思路。

改变编外干得好拿的少

不唯“帽子”只看“里子”

“要聚焦人才工作中的问题与短板,持续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通过机制创新把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潜能有效激发出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院长唐华俊表示,重点推进全员聘用制改革,改变普遍存在的“编外比编内干得好,编外比编内拿得少”状况;健全人才评价机制,抓紧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根据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的不同分别制定评价标准;建立物质与精神并重的激励机制。

“探索全员聘用制改革,核心是聚焦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聘用制和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分配制两大任务。在岗位管理上,要建立规范灵活的聘用机制,根据科研队伍发展需要,用好用足国家岗位管理政策,拓宽职业发展通道,为促进人才健康发展、合理流动创造条件。”唐华俊指出,在绩效管理上,要建立能上能下的考核机制,坚持“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实行聘期任务目标管理,把考核结果与晋升晋级结合起来,实现人员的“能上能下”,打破岗位聘用“终身制”。

举贤用人不唯“帽子”、只看“里子”,对于业绩突出的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一视同仁”纳入农科英才给予特殊支持,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是开展农业科研工作的关键。由于建立起与岗位类型、业绩贡献直接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切实激发各类人员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农科英才”体系已初步成型建立农业人才队伍的“四梁八柱”

“中麦578”创全国强筋小麦亩产841.5公斤纪录,玉米密植高产新品种示范田创1663公斤的全国单产新纪录,非洲猪瘟疫苗研发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体系全面支撑“虫口夺粮”战役……2016年至2019年间,中国农科院获得了29项国家级科技奖励,占全国农业领域授奖的1/4,是名副其实的“农业科研国家队”。

张合成说:“通过整合优化项目、平台、经费、岗位等优质资源,在实施重大科研任务、攻克核心关键技术的同时,造就一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善于统筹协调的世界级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发现一批创新思维活跃的青年才俊和顶尖人才。”

在“研究所先期引进,院里择优遴选”的方式下,中国农科院三年多来共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25人,其中,近40%来自世界排名前100名的高校。为助推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破除“论资排辈”和“四唯”倾向,中国农业科学院还建立40岁以下研究员和35岁以下副研究员晋升绿色通道的制度,三年多来,中国农科院新当选6名两院院士,其中2019年有4人当选,创40年来单年度增选数量和在院院士总数两项新高;杰青、优青等国家级人才达252人,比“十二五”增长了51%。

唐华俊表示,“院属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337项配套制度,促进人才队伍全面发展的‘四梁八柱’已基本建立,涵盖顶端人才、领军人才、支撑转化英才、青年英才的‘农科英才’体系已初步成型,为深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中国农科院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方面,取得多项领跑国际的重大原创性科学发现,比如农作物基因组学研究、农作物强杂交优势利用与新品种创制、绿色超级稻培育、动物重大疫病流行机制与疫苗研制等方向已达到世界前列甚至领先地位。”

“在保障国家重大需求方面,中国农科院强化对原创性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产业瓶颈技术领域的人才布局与培养,持续开展科研攻关,在家禽疫苗免疫、非洲猪瘟防治、草地贪夜蛾防控、藏粮于技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的一些紧迫问题提供了有效支撑。”唐华俊表示。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发展 科研 机制 创新 农业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