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2018委员会客厅点京专题>委员讲述扶贫故事

摆脱贫困,圆梦小康——北京市政协委员田文为您讲述蘑菇里的“致富经”

2020年12月21日 18:00 | 来源:北京政协
分享到: 

11

大家好!我是北京市政协委员田文,工作单位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要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今天想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故事是——蘑菇里的“致富经”。

在北京市的西南方向有个地方——房山区蒲洼乡,景观独特、美不胜收,号称北京“小西藏”,是郊游踏青的首选之地。可是在十五年前,蒲洼乡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煤炭产业关闭,留下的是贫穷和被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前后十五年,这个地区旧貌换新颜,变化如此之大,还要从蘑菇说起。

随着煤炭产业逐步淘汰,蒲洼乡急需找到新的经济来源。以东村为例,以前尝试过养狐狸、蜗牛,种植过草莓和菊花,但是都没有成功。直到2006年底,村党支部书记孙广亮遇到了时任北京食用菌协会的研究员刘宇,成功将实验室研究的食用菌成果引入东村。

双方合作的头两年,东村就实现了高品质食用菌的丰收,村里和农民都很高兴,但大家很快就发现,丰产、丰收不一定就能致富,这些蘑菇直销批发市场利润很低,卖不上好价钱,与此同时,山村偏远,存储和运输也存在很多问题。为此,北京制冷学会与北京烹饪协会的专家开发出了14道色香味形俱佳的蘑菇宴,并将这些烹饪方法传授给村民,村里的餐厅、农家乐一下子打开了思路,在此基础之上继续研发蘑菇菜肴,东村蘑菇宴远近闻名。

眼看着蘑菇生意越来越红火,大家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游客吃蘑菇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怎么才能把游客留住呢?食用菌协会与其他涉农学会的专家们反复商量,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在山林里发展林下经济,又把传统的农家院扩建成20栋独立的观景小木屋供游客留宿,引进榆黄菇、灰树花、玉木耳、灵芝、桑黄等十余种适用于观光采摘的珍稀食药用菌,吃完蘑菇宴的游客,可以到山里林下采摘蘑菇,体验野趣、观赏美景。2005年关闭煤矿的时候,村民人均年收入3000多元,村容村貌惨不忍睹。2019年底,人均年收入已达19600元,收入翻了6倍多,年均接待游客2.5万人次。自养殖蘑菇开始,打造出休闲观光、美丽乡村一条龙产业链,东村先后被评为“北京美丽乡村”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外出打工的农民朋友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都纷纷回村创业。

东村的致富故事一时传为佳话,也为其他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打开了一扇窗。刘老师带领食用菌协会的专家们,一次次奔赴脱贫攻坚的战场,他们因地制宜,一地一策。2017年至2019年,帮助承德市丰宁县420个贫困户增收脱贫,2018年至2019年,帮助张北县417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要加强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引导和推动更多产业项目落户贫困地区。”科技扶贫是支撑产业扶贫的重要力量,在众多科技力量之中,科技社团作为科技领域的社会组织具有独特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围绕脱贫攻坚,40多家在京科技社团、2282名专家和10个区科协积极响应,与新疆、西藏、河南、河北、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的市、县、旗对接,开展产业帮扶,先后有7位科技社团会员获得了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称号,2家科技社团获得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团队称号。

接下来,北京市科协“科技套餐配送工程”将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组织动员科技社团和科技工作者持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编辑:赖仁杰

关键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