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资讯

走向碳中和

2020年12月24日 09:09  |  作者:王菡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日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

虽然这是我国第一次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入年度重点任务之一,但今年以来,“碳中和”已在多个重要场合被提及。

有专家指出,“碳中和”意味着一个以化石能源为主支持发展的时代开始结束,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一个向非化石能源过渡的时代来临。

气候问题展现大国担当

如果你今天开了车,制造出二氧化碳排放量,那么可以通过植树等方法来中和抵消,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碳中和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形式,目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大型活动和会议采用。

如今,这看起来并不能立竿见影的环保行动备受关注。

9月22日,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世界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是我国首次向全球明确实现碳中和的时间点,也是迄今为止各国中作出的最大减少全球变暖预期的气候承诺。

12月12日,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我国宣布了更具体的减排目标: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在这庄严承诺的背后,却是严峻的现实——气候问题,已经等不得了。

于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给世界划了两道“限定线”——到本世纪末,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的幅度控制在“低于2℃,最好不超过1.5℃”。

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已上升了1.1℃。

日前,由科技部发布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0年度报告》显示,本世纪以来,南极冰盖表面融化显著,融化面积占南极冰盖总面积的19%。2005年以来,南极冰架年均崩解面积3411.4平方公里,年均崩解质量为7711亿吨。南极冰架年崩解量于2016年至2017年达到最大,为18326亿吨。冰架底部融化加剧、冰盖表面融化加速和海冰减少使得崩解呈现明显加剧趋势,大气和海洋的增暖是其主要驱动因素。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必须要行动起来!

在22日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庄国泰表示,这个目标的宣示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也体现了中国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注入了强大的政治推动力。

庄严承诺的底气

敢于向世界庄严承诺,我们的底气又从何而来?

此前有专家指出,中国从达峰到碳中和过渡期只有30年时间,而发达国家需要60年至70年的时间。中国能源消费和经济转型、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减排的速度和力度,比发达国家实现转型的速度和力度要大得多。

21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新时代的能源发展》白皮书显示,中国把推进能源绿色发展作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蓝天保卫战。推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用煤项目实施煤炭等量或减量替代。能源绿色发展显著推动空气质量改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量大幅下降。能源绿色发展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起到重要作用,2019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1%,超过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生态环境部提供的资料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

可再生能源领域专利数、投资、装机和发电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可再生能源投资已经连续5年超过1000亿美元。

我国清洁生产和低碳循环发展不断深化。2016—2019年,全国共有22743家企业开展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涉及钢铁、石化、化工、制药等20余个行业。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国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产生量分别共削减约23.5万吨、3.3万吨、48.7万吨、37.7万吨。

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实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全覆盖,全国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23.4%,煤炭消费占比下降至57.7%。

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京津冀地区煤炭运输集疏港实现“公转铁”。86%的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超低排放清洁煤电供应体系,约6.1亿吨粗钢产能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截至2019年底,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超额完成我国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目标。

在中国环境记协举办的第十一期环境茶座上,生态环境部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表示,2005年以来,我国所实施的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相当于累计节能22.1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192万吨、氮氧化物约1130万吨。

与此同时,全国碳市场稳步推进。庄国泰在新闻发布会上还介绍,陆续发布24个行业碳排放核算报告指南和13项碳排放核算国家标准。截至2020年8月,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累计配额成交量约4.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92.8亿元。

“尤其是在今年这样的国际背景下,这个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应该说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新的更大贡献。”庄国泰说。

降碳,绿色转型总抓手

庄国泰也同时表示,实现碳中和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治理污染等一系列任务。”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在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低碳转型。二是在提高能效方面需要更加努力。三是在发展非化石能源和增强碳汇方面做出更多工作。”庄国泰说。

22日,在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召开的“第二届跨越石油时代国际研讨会”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石化原董事长傅成玉指出,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其中一大难点是中国尚没有在各个行业进行总体、协调的碳达峰、碳减排的统一规划,更没有统一的管理和协调的制度,而这些都是必要的基础工作。

在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张玉清看来,目前,我国的单位GDP能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节能潜力大。为实现我国在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油气行业也必须要大力实施节能提效工程,早日实现油气行业的碳排放达峰;同时,积极推动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实现石油消费达峰对我国保障能源安全、实现碳排放尽早达峰、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高级顾问杨富强表示。

此外,杨富强认为,我国将很快取代美国成为石化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要注重增强石化产品的单位碳排放竞争力;并实施有约束力的柴油发动机耗油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电代柴油比例。

因此,杨富强建议加快推动传统燃油车退出销售市场,使2025年新车市场的新能源车比例从20%提升到27%。

庄国泰表示,生态环境部正抓紧启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行动方案,把降碳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建设碳交易市场,实实在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也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下一步,我国将在坚持和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建立健全用能预算等管理制度,推动能源高效配置合理使用;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加快实施综合能效提升等节能工程,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持续提升新基建能效水平;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交易市场,广泛开展全民节能行动,营造有利于节能的整体社会氛围等方面,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采取有力措施,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消费方式转变。

编辑:秦云

关键词:碳中和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