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公益资讯

织密社会救助"保障网" 兜住群众幸福底线

2020年12月29日 11:04  |  来源:无线淮安
分享到: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始终把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全面落实兜底保障,困难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增强。

四级联动 织密救助网

寒冷的冬夜,冷风刺骨。12月15日晚,淮安市救助站站长崔士云在清江浦区石码头桥下巡查时,突然发现一名中年男子蜷缩着睡着了。通过询问,崔士云得知,男子叫张某,是一名四川来淮务工人员,因欠债导致身份证被暂扣,滞留在淮安。发现张某处于醉酒状态,崔士云赶紧将其送往医院醒酒。第二天,崔士云再次找到张某,劝说他前往救助站接受救助。在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张某重新拿回了身份证,工作人员为他买了一张回乡的车票,让他结束了在外漂泊的生活。

据了解,像这样的专项救助行动是淮安市救助站近期的工作重点。连日来,淮安市开展以公安部门为主、城市管理部门协作、民政部门配合的街面协同巡查,建立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救助网络,统筹各级各部门力量,实现街面巡查全天候、广覆盖。遇有低温冰雪等恶劣天气时,加大对废弃拆迁房屋、废弃施工工地、工棚、桥梁、涵洞、车站、城乡结合部等流浪乞讨人员可能露宿区域的巡查力度,确保流浪乞讨人员能够第一时间被发现、被救助。今年截至目前,淮安市已累计开展流浪救助服务343人次、街面搜救行动804次,为流浪乞讨人员织密“救助网”。

立体寻亲 畅通回家路

12月11日清晨,站在家乡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的土地上,李某娥木讷的眼光中突然焕发神采。阔别家乡18年,李某娥终于回到了生养她的故土。

18年前,22岁患有轻微精神障碍的李某娥经人介绍嫁到淮安。那个时候,她的精神疾病还不太明显。婚后一年,她还生下了一个儿子,但好景不长,在婚后的第二年,李某娥因外出时突发精神疾病,与家人走失,从此便开始了流离失所的生活。2007年3月,李某娥被淮安市救助站救助,因为她没法说清自己的来历,救助站只能暂时将她安置在精神病医院接受救治。今年11月初的一天早晨,事情出现了转机。那天一早,护士长像往常一样询问李某娥来自哪里等问题,这一次,李某娥突然提笔在纸上写下了“云南师宗李某娥”几个歪歪扭扭的汉字,护士长赶紧向淮安市救助站报告了这一重要线索。淮安市救助站很快与师宗县救助站取得联系,双方进行了有效沟通。通过一系列行政手段搜寻,终于查证到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五龙乡有一名患有智力障碍的女子名叫“李某娥”。随后,淮安市救助站和曲靖市救助站两地携手,终于让在外漂泊多年的李某娥回到了家。

近年来,淮安市着力打造立体寻亲体系,积极协调公安部门,开创性地将公安人脸识别系统和DNA比对技术运用到救助寻亲工作中,同时,借助寻亲网站、媒体资源扩大寻亲渠道,帮助流浪人员回家。截至目前,已通过这种方式为90余名长期滞留人员圆了回家梦。

温情携手 兜住保障线

捧着薄薄的身份证,54岁的黄秀芬咧着嘴笑了。淮安市救助站副站长张春祥至今还记得刚遇到黄秀芬时的情景。“今年3月16日,我们在例行巡查中救助了黄秀芬,查到她的家庭住址在淮阴区徐溜镇汤集三王村,因为疫情防控需要,我们当晚就将她护送返乡。当时我们了解到,黄秀芬无户籍,虽然回到了家,但是很可能会再次流浪。”张春祥说。

如何从根本上真正保障好流浪人员的合法权益,减少流浪人员,成了淮安市救助站考虑的重点。5个月后,张春祥带队赴徐溜镇回访,了解到黄秀芬原籍贵州,已离家出走十多年,因为在淮安并无户籍,所以无法享受社会救助和医疗保障。张春祥当即联系贵州省安顺市救助站,协查黄秀芬的原始身份信息,并着手帮助其办理户籍事宜。目前,黄秀芬已经领取到自己的身份证。此后,相关部门也为其办理了低保,保障她的基本生活。

淮安市救助站站长崔士云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是困难群体保障的重要一环,这部分人员是否能够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检验社会救助安全网是否密实与牢靠的重要标志,是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淮安市民政部门大力推进源头治理行动,建立淮安籍返乡人员信息台账、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和定期回访制度,原则上回访频率不低于每两月一次,回访期不少于一年,避免发生重复流浪现象。同时,针对乞讨流浪老年人、精神障碍人员、危重病人、未成年人等不同对象,实行分类救助。滞留超过3个月又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受助人员,按政策进行落户安置,帮助他们享受普通居民的社会福利和基本生活、医疗保障。

开展社会救助,一个都不能漏。近年来,淮安市持续深化低保专项治理,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稳定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目标。“城乡低保提标”连续15年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提前两年完成政策性兜底脱贫,提前一年完成城乡低保并轨。淮安还简化临时救助审核审批程序,取消救助次数限制,“最多跑一次,无需开证明”的“温情救助”模式在淮安全市推广,让救急解难更加快速高效。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救助 淮安市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