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教育·资讯 教育·声音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长·导航

首页>教育>教育·声音

扩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 落实好义务教育就近入学

2020年12月30日 09:51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本期主持:

李有毅,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十二中联合学校总校校长

 

C20201230001-zx10

编者按:

按照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工作部署,教科卫体委员会承担的第三期“教育强国”读书群,以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主题,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分为9个专题组织委员进行学习,开展了11期“教育改革发展大家谈”专题讨论。讨论围绕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社会力量办教育等11个领域的教育热点问题开展线上讨论,每期邀请1位教育方面的委员作为主持人,107名教育界别委员全员参与发言讨论,并与其他相关界别委员共同交流。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委员们的讨论结果分专题选刊,以飨读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因此,为每一个学龄儿童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连续出台政策文件,重在扩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

首先,建立国家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基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不断替代,客观上要求人类具备更高的智能,这个更高的智能就是机器难以模仿的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由此可见,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或创造性劳动者。因此,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一定是那些符合教育方向、满足创新人才或创造性劳动者培养需要的教育资源,例如创新型教师队伍,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新课程新教材等等。据此界定和细化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标准,能够有效指导扩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教育实践。

其次,盘活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存量。

一是将传统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转型升级。传统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是指满足知识获取和应试需要的教育资源,这类教育资源由于其重知识轻思维的弊端难以满足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时代教育需要。因此,传统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转型升级,是扩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基本途径。二是要不断优化和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通过集团化办学实现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扩散和辐射,以及目标一致基础上的资源聚合,是扩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集团化办学实践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更加开放地进行制度设计,理顺总校和成员校之间的隶属关系和治理体系,保障总校的事业单位性质和运营自主权,释放集团校办学活力,积极建设有利于集团校长期发展的创新环境。三是不断完善学区化管理。学区化管理具有成片区、高分享、重协同等基本特征。通过学区制改革,加大教育资源的统筹力度,缩小校际、区域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通过强化学区服务职能,促进学区内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享与互动,从而整体上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存量。四是线上线下“送教下乡”。通过建立教师城乡流动机制和优质资源线上传播系统,促进教师城乡流动以及优质课程资源远程输送,实现远距离资源共享,帮助农村和边远地区薄弱校实现质量提升。

第三,保障满足需要的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增量。一是新建学校,新增学位,消除城镇义务教育“大班额”现象。为满足每一个户籍学龄儿童就近入学需要,根据学龄人口预测进行新设学校规划和建设,在消除“大班额”现象的同时增加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供给。二是增加农村薄弱校教育资源输入。通过增加教育资源输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通过教师流动激励政策快速提高农村校整体师资水平,缩小城乡学校差距,发展优质乡村校,从而有效抑制农村学生大量涌入城市(镇)学校而产生的“择校热”难题。三是增加外来人口子女学位供给。在学区划分和新设学校规划与建设中统筹外来人口学龄儿童的就近入学需求,确保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学龄儿童应入尽入,不让一个孩子被拒于学校大门之外。

第四,改革招生政策,把好入口和出口关。一是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各地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所在社区、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确保公平和就近入学原则,从当地实际出发,为每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科学划定服务片区范围,引入电脑随机派位等技术手段,确保入学机会公平;巩固重点大城市免试就近入学改革成果,进一步做好市、县学区制改革和免试就近入学工作,严控大班额和跨学区择校,保障学龄儿童的入学机会公平。二是探索普通高中招生制度创新。进一步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完善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政策,分配比例根据各地情况灵活制定,但原则上不低于50%,并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三是将民办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纳入统一管理。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严格规范民办学校招生计划和招生方式管理,引导其合理确定招生范围,并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十二中联合学校总校校长)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资源 优质 基础教育 教育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