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艺评 人物 展讯 画界杂志

首页>书画>资讯

牛年说牛

2021年01月04日 17:27  |  作者:​袁靖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我们的祖先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地支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形成60年一个甲子的干支纪年法,可以反复循环。古人又把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一一对应,牛是中国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二的动物,对应的地支为“丑”。2021年已经到来,从2月12日开始,就是农历辛丑年了,辛丑年也是牛年,是全部属牛的人的本命年。


陕西省岐山县贺家村出土的西周牛尊

陕西省岐山县贺家村出土的西周牛尊

我是动物考古学家,研究的对象是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从中探讨古人与动物同行的历史。这里先以黄牛为例谈谈我们的研究。动物考古学和基因研究的结果显示,家养黄牛起源于距今1万多年前的西亚地区。在中国更新世晚期的多个遗址里曾经发现过原始牛的化石,但是原始牛在古代灭绝了,原始牛和黄牛没有关系。

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我和我的团队通过对众多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研究,依据黄牛骨骼的测量数据、出土数量、黄牛骨骼在全部出土动物骨骼中的比例、有意识地埋葬黄牛现象、线粒体DNA测试结果、稳定同位素的分析数据等多重证据,确认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家养黄牛是在距今约5600—4800年这个时间段里,突然出现在甘肃地区,而后向东部传播,在距今4500年左右进入中原地区。基于基因研究的科学证据,我们可以断言,黄牛是由西亚地区起源,通过文化交流,向东扩散,经过中亚地区,传入中国的。可见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数千年,东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已经存在了。

因为南方地区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保存状态极差,现在还不能明确判断中国古代家养水牛的出现过程。我们在中国史前及商代的遗址中发现的水牛是圣水牛。圣水牛与家养水牛在牛角形状上有明显的区别,基因研究也证实,圣水牛和现在的家养水牛分别属于两个种。我认为圣水牛可能没有驯化成功,它们后来灭绝了。因为最早驯化的水牛出现于印度河流域,时间可追溯至距今5000年前,现生的家养水牛很可能是从南亚地区引进的。目前我们还不知道古人究竟是什么时候从南亚地区引入现生水牛。这个问题有待于今后对考古遗址中出土的水牛骨骼进行全面地研究。

我们在考古遗址中发现的牛骨大多是破碎的,这可能是古人吃完牛肉,再敲骨吸髓的缘故,吃牛肉是古人养牛的目的之一。

祭祀是古人在特定的场所向神灵和祖先表达敬意、禀告事由的重要活动。在距今4000多年的多处史前遗址中,我们发现不少用黄牛进行祭祀活动的实例。如在距今4000多年的河南省柘城县山台寺遗址就发现了一个祭祀坑,里面出土了9头黄牛,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埋葬整头黄牛数量最多的一个遗址。这9头黄牛的头向并不一致,但是从整体上看,摆放比较规整,显示出当时举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舜)归,至于祖祢庙,用特牛礼。”讲述舜巡查回来后,到供奉祖先的宗庙中,用公牛祭祀。《史记·五帝本纪》讲述的是史前社会最后阶段的历史,我们的考古发现,与文献的记载有相互对应之处。到了商代,甲骨文中多次提到商王用牛祭祀,用牛的数量最多时达到1000头。周代的《诗经》中提到:“清酒既载,骍牡既备。”意思是祭神的清酒已经摆好,赤色的公牛已经备齐。西汉的《大戴礼记》记载有:“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即诸侯一级在祭祀时用牛,称之为太牢。可见最高等级的祭祀是必须用牛的。

尽管获取肉食资源、在祭祀活动中用牛等都是古人饲养黄牛的目的之一,但古代饲养黄牛最主要的目的是作为畜力。在《论语·雍也》中有一段记载:“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意思是犁地的牛生的小牛是赤色的,毛色好,角也长得漂亮,如果就因为是犁地的牛生的牛,身份有问题,不把它用来祭祀,山川都不忍心了。文字记载往往晚于实际发生的时间,《论语》形成于春秋时期,应该说在那个时候之前,用牛犁地的现象已经存在了。但是文献的记载仅限于此,要追溯用牛犁地最早出现的时间,只有动物考古学的研究才能给予科学地回答。

由于过度使役家养动物,超出家养动物的生理负荷,容易在这些动物的骨骼上留下骨质增生等病变的痕迹。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大约距今3300年左右,是商代晚期的都邑,我们在那里发现一些黄牛的趾骨上存在明显的骨质增生现象,可能是黄牛长期负重行走所致,但商代晚期是否肯定存在用黄牛犁地、拉车或驮运东西的现象,现在尚不清楚,有待于今后的深入研究。

在数千年的时间里,虽然朝代变更、社会制度变革,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过多次变化,但是以牛耕的方式进行耕作一直持续到现代化的拖拉机出现为止。在使用拖拉机耕地之前,牛耕始终是中国农村的第一生产力。可见从古到今,耕牛在农业社会中居功至伟。

除了贡献肉食、作为祭祀的用品、在劳役中发挥重要作用外,黄牛的骨骼还是制作骨器的重要原料。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铁三路制作骨笄的作坊遗址,发现大量用黄牛骨骼制作骨笄的半成品、边角料等,重达数十吨。骨笄是古人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的簪子。我们通过研究,确认当时的加工工艺包括切割、削、锉、凿、雕刻、打磨等,整个制作工艺呈现出模式化、标准化的特点。

正因为牛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以牛为形象的文物众多,其中首推青铜器。如在陕西省岐山县贺家村出土的西周牛尊,牛四腿粗壮,伫立、伸颈、翘首,双眼圆睁,作吼叫状。这件青铜器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西周社会的勃勃生机。

多少年来,牛一直被视为是勤劳的象征。在2021年开始之际,让我们趁牛年到来的东风,撸起袖子加油干,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


编辑:杨岚

关键词:黄牛 动物 遗址 水牛 祭祀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