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宏观

应急管理部称2020我国气候年景偏差

委员建议:经济布局、生态建设要合理利用风霜雨雪

2021年01月05日 09:25  |  作者:崔吕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2021年1月2日,应急管理部对外公布了2020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这里既包括夏季南方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也包括华北西北低温冷冻灾害,还包括干旱、台风与地震。据统计,全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38亿人次受灾,591人死亡失踪,10万间房屋倒塌,176万间房屋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9957.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701.5亿元。

用接近应急管理部人士的话说,2020年,我国气候年景偏差。而在天有不测风云之时,科技能否帮助我们未雨绸缪、将自然灾害对经济生活的损失压缩到最小?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朱定真表示,过去5年,我国气象部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没少“琢磨”,未来,科技一定能进一步为“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保驾护航。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次高,发布地域广,灾害损失重,社会影响大。气象灾害平均每年造成经济损失占全部自然灾害的70%以上。特殊的自然条件使我国处于多种自然灾害的复合作用中。一旦打破‘平衡’的自然变异发生,会波及其他自然系统,改变原来‘安全’的平衡状态,引发各类自然灾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灾害的相互耦合影响更加突出。广大农村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仍然很大,不少农村人口会因灾致贫或因灾返贫。”相比“年景”论,和风霜雨雪打了30多年交道的朱定真,更愿意谈规律与趋势。

世界气象组织曾列出包括风险和灾害管理、海洋和海上业务、陆地运输、农业部门、能源、自然资源管理、金融部门等在内的18个与气象保障相关的领域。

“我国气象部门一直努力通过提高检测预报水平,保障社会生产和生命安全。‘十三五’期间,全国气象监测能力稳步提升,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据朱定真介绍,5年来,一张“多星在轨、组网观测、统筹运行、互为备份、适时加密”的气象卫星“天网”已悄然拉开。与此同时,一张覆盖神州的“地网”也在不断延展——216部雷达组成新一代天气雷达网;7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乡镇覆盖率达到99.6%,全国1185个贫困乡镇实现自动气象站全覆盖;建成集生态、环境、农业、海洋、交通、旅游于一体的专业气象监测网。

此外,气象部门还在倾力打造四件“天”字号重器——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气象综合业务实时监控系统“天镜”、综合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系统“天衡”、综合气象观测产品系统“天衍”,向着预报精准的目标迈进。

“我们还建立了全国5公里分辨率的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和面向多领域的影响预报业务。全国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86%,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至38分钟,台风路径提前到3-4天,初步形成无缝隙智能化的气象预报业务体系。”朱定真这样说。

展望未来,朱定真表示,受气候变化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水安全、生物安全等受到威胁不确定性将进一步趋多、趋强。我们要做的,是科学认识气候,主动适应气候,合理利用气候,努力保护气候。在生态建设中,要根据气候条件,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耕则耕。在经济布局中,也应注意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城则城。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科学有效防御气象灾害,趋利避害,又能够在适宜的气候承载力下“天人合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重点区域生态修复。

编辑:秦云

关键词:气象 自然灾害 经济布局 生态建设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