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宏观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访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工商联副主席李青

2021年01月05日 09:28  |  作者:李元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三农”的工作重心已发生历史性转移,即从过去“脱贫攻坚”迈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

就此,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工商联副主席李青在接受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时提出,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乡发展质量日益提升,城镇辐射带动农村能力不断增强,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条件。但同时,许多问题也要引起高度重视。比如,农村人口单向流出,带来乡村“空心化”;进城易留城难稳住更难,人口迁移“候鸟化”;乡村产业发展滞后,吸纳就业弱势化;“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较突出;人力资源和专业人才短缺化;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进村、90后不提入乡已成为普遍心态,这些问题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样的现代化是没有质量成色的。”在李青看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解决好“三农”问题仍是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懂农业爱农村亲农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含金量高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尊严、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如何推动乡村振兴走稳走实?为此,李青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一是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和搬迁撤并分类型,制定实用性的乡村发展规划,推动城乡区域融合循环发展。准确把握乡村的个体差异性和发展走势,明确乡村高质量发展目标,统筹发展与建设,实现理念等值。

二是着眼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加快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剥去“农民”贫穷落后的身份标签。同时拓宽新型职业农民来源,用激励机制鼓励农民、大学生、社会青年、专业军人等多层次人员主动参与农业,激励外出农村人口返乡就业,促进农业市场经济主体多样化,培养大批不同农业技术的“土专家”,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三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使用,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机作业精度,减少收割环节粮食浪费,同时继续加快科学储粮设施建设。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加强耕地保护。

四是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严守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做到“有地可种”的同时,通过土地确权后的自愿、合理流转,把乡村土地变成农民的一项资产,农民成为企业的股东,建设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联结、以企业发展为龙头的现代化农业,使农民从财产性收益和产业资本投入中获得稳定性收益,开启绿色转型,破除环境束缚,实现土地等值。

五是以城带乡,乡为基础,出台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指导意见和配套措施。打造高质量的乡村物质空间,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水平和质量,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吸引更多的人从事农业、发展农村,让外来的人想留住,让外出的人想回乡,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乐土”,实现城乡等值。

编辑:秦云

关键词:乡村振兴 李青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