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第二时间

北京“冷酷到底”咋回事?权威解读来了

2021年01月11日 17:35 | 作者:张佳琪 刘佳政 杜晓航 周晓东 汪凯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月7日,-19.5℃!北京迎1966年来最冷早晨。”

“不去东北也能体验一把‘泼水成冰’!”

“体感温度-30℃!大风真冻人!”

……

这两天,一场全国气温探底大赛拉开帷幕,北方大部分地区最低气温不足-10℃,北京更是大幅降温,创近年来新低。网友们一边互相提醒“添衣保暖”,一边调侃着“不如去北极避寒”。今冬为什么会出现大面积降温?北京为什么会出现破纪录的低温天气?雨雪天气为何迟迟不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专家朱定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今冬全国范围内为什么会出现大面积降温?

“拉尼娜现象是原因之一,另外北极海冰的异常偏少造成了极地环流的异常。”朱定真说,当前全球范围内的气候环境对近期国内的天气变化有一定影响。从气象环流来看,今年冬季开始以后,国内经历了三次寒潮“南下”,极地冷空气的持续南下,导致基础温度一再降低。

“去年12月我们发布过寒潮橙色预警,也就是最高级的寒潮预警,当时出现了24小时内降温十五六度的情况。前期的降温幅度较大,所以近期再降温互相叠加,大家感觉到更寒冷。”朱定真说。

关于寒潮的“预警”,到底是怎么定“颜色”的?朱定真解释说:“寒潮预警主要考虑的是降温幅度带来的灾害性影响,24小时内降温达到10℃以上就有必要发布预警。如果遇到基础温度降下来,再变冷,接着降五六度的情况,寒潮预警反而发布得少。所以这次降温,发布的是寒潮蓝色预警,而非橙色。”

近期的高空冷气团对比此前也是“冷酷到底”。朱定真介绍,一般情况下,1500米上空冷气团低值大概是-20℃到-30℃。现在则达到-30℃或接近-40℃。冷空气南下后,天空无云或少云,导致近地层的热量散失条件更好,持续冷空气的影响让整个近地层的温度“入不敷出”。“以上因素叠加在一起,就出现了北京极端低温的情况。”

体感温度为何比气温低了十几度?

-19.5℃的北京清晨,人们在-30℃的体感温度中,直呼“冻到裂开”,为何体感温度比气温低了十几度?

朱定真介绍,体感温度,更能反映人体所感受到的冷暖程度,会受到气温、风速、相对湿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经常会比气温还要更低。“大风带来的‘风寒效应’导致散热更快,这就带来了大家体感温度上的明显差异。大风能够直接带走热量,所以同等温度下风越大,人的体感温度会越低,所以大家在外面觉得‘一动就发疼’。”

“体感温度还受湿度的影响。当人的皮肤和环境,甚至是衣物上有水,存在一定湿度的话,身体进行蒸发的时候要吸走热量,此时人体同样会觉得更冷。”朱定真说。

为何没有雪花“光顾”?应对疫情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

朱定真介绍,冷空气和暖湿气流交汇的地带才会出现雨雪天气,降水不会出现在单一气团控制的地方。冬季,南面的水气不容易到达北京,而冷空气直接自北向南扫下来,并没有一个来自东面所谓高压底部的气流。“整个冷空气压下去,北方被干冷气团控制了,雨雪反而下在了南方。所以北方要下雪,一定是有特定的环流背景。”

“医学界认为低温情况下病毒的存活能力更强,对此我们要格外关注。”同时,朱定真介绍,冬季人们活动环境的气温变幅大,对人体适应能力的影响也大。“出门进屋如果不及时增减衣物,人的抵抗力会下降,容易出现感冒等症状。这时身体免疫力会下降,抵抗病毒的能力也会变弱。”

朱定真还提醒,干燥空气容易引起呼吸道的一些脆弱症状,北方受干冷气团影响大,大家应注意室内增湿,保护呼吸道、提高免疫力,别让病毒“钻了空子”。


策划:李木元

统筹:宋宝刚

记者:张佳琪

主持:刘佳政

摄像:杜晓航 周晓东

后期:汪凯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温度 北京 朱定 定真 降温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