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视频

首页>文化>资讯

蔡骏:曾创下中国本土惊悚小说销售之最,用悬疑方式写上海

2021年01月12日 16:55  |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分享到: 

一个男人,开着一辆白色凯迪拉克,在北欧的大雪纷飞的旷野中疾驰。男人是芬兰北方拉普兰地区的矿工,失业之后,意外得到这辆敞篷车,车辆老旧,车篷无法合拢,他只能扎着头巾御寒。

这是芬兰工人题材的电影《升空号》中的情景。距离芬兰7000多公里的上海,悬疑小说家蔡骏看到这一幕,想起父辈的工人生活。2018年9月起,蔡骏将他对父辈工人的记忆,对父亲徒弟命运的想象,个人家庭的历史,写入《春夜》长篇小说中。

多年以来,外界对于蔡骏的印象,停留在他是一名高产的悬疑小说作家。但这些年,他在写作悬疑小说的同时,也开始尝试纯文学创作,《春夜》便是他的第一部纯文学的长篇作品。“我想从这当中找到一条独特的路,虽然是纯文学,但能将我在类型小说中的特色、技巧,融入其中。”蔡骏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书写上海工人的变迁

蔡骏对上海工人最早的印象,来自于父亲。他的父亲曾经在上海第三石油机械厂工作。蔡骏的记忆中,父辈的生活,不只有常见的工人叙事中的悲惨与苦难,也有很多与电影《升空号》类似的浪漫色彩。在他的童年时代,父亲工作的工厂,举办过一场又一场的文体活动。几乎每个工人,都有文艺上的爱好,他的父亲喜欢摄影,也有工人喜欢吹笛子、跳舞。

后来,下岗潮来临,蔡骏父亲上班的工厂开始亏损,工人大半下岗回家,唯有父亲坚守岗位,依然上班打卡。彼时,蔡骏的父亲有一个徒弟,与自己年龄相仿。蔡骏从未见过他,只记得有次家里电脑中,突然多了一款名叫《横扫千军》的游戏。后来他得知,这是那个徒弟安装的。那一年,蔡骏和父亲一起玩过很多次这款游戏。

多年之后,那家国营工厂早已消失。有一天,蔡骏忽然想起父亲的那位徒弟。“我意识到他跟我构成了某种无关血缘的兄弟关系,就像一个没有走上文学道路的另一个我,他替我继承我父辈拥有的技艺、和那种有情有义的工人精神。”蔡骏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这个记忆中的徒弟,成为了《春夜》中的主人公张海。在《春夜》中,蔡骏用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父辈工作半生的工厂,以及围绕工厂发生的两起悬案:90年代末,与“三浦友和”竞争副厂长的技术高手王建军,被谋杀身亡。老厂长车祸身亡后,“我”在父辈对当年的追忆中,听闻此案。于是,“我”开始参与破案。正在破案中,新厂长“三浦友和”又在工厂即将被变卖、改制之际,与工人救厂的集资款一同消失。

为了寻回集资款和找到杀害王建军的真凶,“我”和工厂的工人们,开始对“三浦友和”长达20年的漫长寻找。寻找这些年里,工人在上海的变迁中老去,小辈们也逐渐长大。最终,父亲的徒弟张海在巴黎找到“三浦友和”,却发现王建军并非是他杀害,集资款的消失亦另有隐衷。

相比蔡骏以往悬疑小说,《春夜》的重心不在悬疑本身,而是用悬疑的壳子,讲述上海工人的变迁。“《春夜》称不上悬疑小说,只是有很多悬疑元素。(加入悬疑)会让故事更加有戏剧性,吊着读者的胃口,让他们继续往下看下去。”蔡骏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相比蔡骏以往小说中长句较多和普通话写作,《春夜》中更多使用了短句和上海方言。“小说里写了我自己的人生经历,那么我在想用这样的语言,强化这种真实性。”

在蔡骏看来,以往作家讲述上海时,更多的是呈现上海小资的一面,但有国企工人背景的上海人,才更接近上海的主流。“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发展起来,浦东开发、开放之后,上海有了一个新的面貌,往往会使大家忽视了90年代以前上海原本的面貌。”蔡骏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也想用这本小说,呈现上海的这一面。

悬疑小说作家

如今,蔡骏已经在上海生活了40多年。他现在住在上海的一个别墅区,也在经营一家从事IP开发、作家经纪等业务的文化公司。这些,都缘于他的写作。

20年前,蔡骏还在上海一家邮局工作,是一名沉默、孤单的小职员。他与同事没有太多共同语言,很少说话。有个别年龄相仿的同事,能聊一些电脑、影视的话题,但也仅此而已。至于一样喜爱文学的同事,他只遇到过一个,年纪比他大十几岁。

业余时间,蔡骏在写作中倾诉日常的烦闷。最初写诗,后来,感到“脑子里有很多故事,诗没有办法表达”,就开始写小说。第一部作品是篇1万字的爱情小说,讲一个少年爱上了有夫之妇。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如《一封家书》《恋猫记》等,惊悚的成分不多。

2000年,蔡骏买了第一台电脑。他偶然听说彼时刚成立一年的“榕树下”网站,将一篇王小波式的短篇小说《天宝大球场的陷落》投稿到这个网站。两天后,他看到他的小说出现在榕树下的首页。那一年,他几乎每个礼拜都要写一篇小说,大概写了三十个短篇。

那年圣诞节前后,蔡骏与一位叫做“23”的女网友通过QQ聊天,对方建议他写作一些可读性更强的作品。蔡骏随口说,自己能写像《午夜凶铃》那样的小说。他跟对方打了个赌,因为这个赌约,他写了自己第一部长篇小说《病毒》。小说的灵感来自于彼时正在“榕树下”网站传播的“女鬼病毒”。

2001年的春天,这部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在榕树下首发,蔡骏突然发现自己的读者突然增加了很多。又过了一年,《病毒》出版成书,被称为“中国第一部长篇悬疑小说”。

日后来看,彼时正是悬疑小说在中国萌芽的阶段。除了蔡骏,鬼谷女、庄秦、丁天等作者也陆续开始在网络写作悬疑小说,引发关注后被出版社出版又被推向市场。

此前,中国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悬疑小说。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与现代悬疑小说最接近的是志怪小说和公案小说。前者的代表作包括《龙图公案》《施公案》《彭公案》,后者的代表作包括《山海经》《搜神记》《聊斋志异》。

民国时期,有悬疑特征的小说,被归属为鸳鸯蝴蝶派的侦探小说;而“文革”时期,这一类文学作品则成了“文革手抄本”。前者大多是都市生活中所发生的案件,涉及绑架、仇杀、诈骗等情节;后者有《一只绣花鞋》《绿色尸体》《火葬场的秘密》《梅花党》等作品,其中以《一只绣花鞋》流传最广。

改革开放之后,受到爱伦·坡《怪异故事集》《黑猫》等西方恐怖小说,以及《致命ID》《闪灵》等恐怖电影的影响,一些作家亦创作过有恐怖色彩的作品,如贾平凹的作品《鬼城》、王安忆的《天仙配》、鬼子的《大年夜》等。只不过,这些作品更接近于纯文学,而非类型文学标准之下的悬疑小说。

纯文学的闯入者

《病毒》出版两年之后,蔡骏工作调动,去了一家清闲的单位,负责撰写企业的史志和年鉴。那时,他工作的大楼有八十多年历史,每天面对发霉的档案、公文。大多数同事只将这份工作当成一个养老的地方,但蔡骏对历史感兴趣,做得津津有味。

在创作悬疑小说的过程中,蔡骏有意识地将很多历史知识的积累融入其中。早年的作品《飞翔》中,背景是公元16世纪,其中包括嘉靖年间倭寇入侵、郭静居和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明朝军队红衣大炮炮轰清军等历史事件。而在他最为知名的作品《荒村公寓》中,则涉及了远古时期以盛产玉器著称的良渚文明。

2005年,手机短信刚兴起,蔡骏正着迷于“地狱第19层”这一名词。将“地狱”和“短信”两个关键词连接起来,《地狱的第19层》在他大脑里成型。这一次,主人公是 “荒村系列”幸存下来的主人公春雨。春雨回到校园,收到一条名为“你知道地狱的第19层是什么?”的手机短信,陷入一个极度恐怖的游戏中。

《地狱的第19层》几次重印,共卖出28万本,创下中国本土惊悚类悬疑小说的销售纪录。之前的《荒村公寓》也达到了20万本的销量。蔡骏发现写小说已经可以养活自己了,小说版税已经超过了他单位工资的几十倍。

那一年,正是中国悬疑小说的第一个热潮。美国作家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被引介到中国,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悬疑小说的受关注度、出版数量、影响力均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甚至赶超了当时流行的言情、玄幻、武侠等类型小说。

但在市场上收获成功的同时,蔡骏对他的写作却渐渐感到困惑。彼时,蔡骏对媒体说,“我觉得现在人们对悬疑小说有很多偏见和误解,很多人觉得它就是鬼故事,认为悬疑小说是地摊文学。”

蔡骏也开始有意识阅读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寻找突破。其中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松本清张的作品。“松本清张写了许多反映日本社会现实的悬疑小说,描述了那个时代。今天去看这些作品,会发现他们笔下的日本与今天的中国高度相似。”蔡骏回忆。

同样从那时开始,蔡骏也越来越关注中国社会的变化。2010年,富士康发生13连跳事件。蔡骏在新浪博客连续发了两篇博文谈论此事,其中一篇名为《富士康杀人事件》的短篇小说。小说中,工人G君被工厂异化为机器,忘记了自己、父母、兄弟、暗恋女孩的名字,只记得自己的名字叫“富士康”。如今回头看,这正是蔡骏向社会派悬疑转型的一年,从此他的小说中有了更多中国社会现实的映射。

蔡骏的另一个转折点发生于2014年。那年春天,蔡骏受到作家金宇澄的鼓励,将短篇小说《北京一夜》投稿给《上海文学》。这篇作品被发表在该刊头题,让蔡骏获得了包括“百花文学奖”在内的多个文学奖项。似乎,他终于登堂入室,摆脱了外界将“悬疑小说”视作“地摊文学”的偏见。

写作悬疑小说出道,到六年前又开始尝试写作纯文学作品,蔡骏这样总结自己的写作,“在类型文学的圈子里,我太文艺;在纯文学的圈子里——也许还只是在门口晃悠,我又太类型。”他将自己定义为“闯入者”,在悬疑小说和纯文学之间穿梭,不停地从这边闯入那边,又从那边闯入这边。

(本文实习生曹宇悦、徐盈亦有贡献)


编辑:杨岚

关键词:蔡骏 悬疑 上海 ,蔡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