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商谈>委员访谈

全国政协委员陈红彦:接过来 传下去

2021年01月22日 07:22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古籍作为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据统计,我国2800多家古籍收藏单位共收藏古籍3000余万册(件)。保护利用好中华古籍,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就古籍工作者而言,就更是责无旁贷。

B20210111001-zx10

全神贯注修复古籍的青年修复师

历史上,先贤创作、保护、收集、研究、揭示、传承,当下全社会更是通过整理研究、保护传播等方式使古籍中蕴含的智慧、正能量在现实生活中被激活,起到了培育民族心灵、增强民族自信的作用。特别是2007年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以来,古籍工作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科学规范的保护方法、修复技艺,新技术加持下的古籍整理出版与利用,让古籍工作正在经历着从经验到科学的蜕变。

让绝学不绝,冷门不冷

历经千年的古籍饱经风霜,保存状况不一。一部分古籍保存状况尚好,需要抵御时间的挑战;一部分遭受兵燹火厄,需要抢救,为其续命。而堪为古籍续命的大国工匠在2006年的调查中才不足百人,经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古籍保护工程的抢救,让近乎失传的古籍修复技艺重光,并以音像和出版物的形式记录技艺,发扬传承大国工匠精神,取得显著成效。目前,修复人员已增至千人,通过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师徒间的传习,一批素质较高的后备力量正在成长,但是与待修古籍的数量、待修文献的紧迫需求相较,还远远不够,需要更多的人了解、学习、热爱、参与。一则修复人才在学历教育后从学校到用人单位急需开通绿色通道,二则应建立梯级导师的传承模式,解决师徒传承中师资不足。

古籍鉴定和整理需要经过专业训练的高层次人才。鉴定是所有古籍工作的基础,根据近年的统计,鉴定人才的数量远远低于修复人员的数量。鉴定人才的培养一是学校的基础教育,更重要的是视野和阅历。鉴定能力的培养,在学历教育完成后需要有更好的成长环境,见过丰富的各种类型的藏书是必备条件,师傅领进门是必需的修行。加大鉴定人员的培养力度是古籍行业的根基,不可或缺。随着老一代专家的不断减少,古籍鉴定几成绝学,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培养新一代专家。

过去常说古籍整理工作是“板凳甘坐十年冷”,现在需要做的是把冷板凳坐热,让更多的人愿意亲近整理古籍,了解普及中华传统文化,从而让优秀传统文化进入百姓生活,起到化育民生的作用。一是抢救文献,特别是让珍本、孤本化身千百,令孤本不孤,有效传承中华文化遗产;二是为学术研究提供可资征信的资料,让历史有据可查;三是为大众提供了解历史文化的途径;四是培养古籍整理人才;五是普及文化,让典籍中承载的民族精神培育提升国民文化素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准备接班人,铸书魂育英才。

过去的几十年间,国家投入资金开展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等项目,原样复制古籍,使孤本秘籍可以实现化身千百的作用,也避免了部分原件的翻动,实现了保护的功能。收藏机构和出版机构合作开展大量专题影印出版,与再造善本异曲同工。一些原始资料的刊布使学术研究更扎实,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依据,还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了资料支撑。近年众多的普及类读物,让古籍进入校园、进入生活,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孕育培养了未来的古籍工作者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受众群体。

起到作用的还有历史文化讲座、自媒体、文创产品、数字古籍等,新技术、多途径让碎片时间成为传统文化的学习方式,让我们看到了可以预期的效果。但与社会需求相比,距离理想状态还有差距。新的手段、新的技术的使用,会让更多的梦想得以实现。

让科技注入,实现梦想

近10余年国家的投入,让面向古籍保护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用保护技术研究成为古籍保护发展的翅膀。制定标准和规范;开展古籍保护新材料、新设备研发;针对古籍保护科技领域重大关键、基础性和共性技术进行攻关;为传统古籍保护及修复技艺的科学化、规范化提供指导与支撑等等。比如,困扰我们的纸本文献因酸化加速衰变老化无法生存的状况,因脱酸技术的攻克已经应用并改善,而多项专利技术的研发应用也提升了古籍修复的效率。

近20年间,数字图书馆从概念成为现实,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方便快捷地享用“信息空间”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就古籍数字资源而言,其发布目前以影像为主,可满足一般学者的查询要求,但是对文献综合高效利用的需求还相去甚远。以古籍工作者对文献的研究成果,加之数字技术,对文献进行多维度的整合解读,上可以就人物、物产、名胜、灾异等进行资政,中可以快捷服务学术研究,下可以普及知识,丰富百姓的青山绿水、风土人情、衣食住行等生活体验。让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大地,渗透进人们工作、生活是当代古籍工作者的愿望。不用太久,智慧图书馆将成为书香社会、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强调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这为下一阶段做好古籍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相信利用好不断更新的、越来越多的传播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会植根更深、传播更广。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


编辑:付振强

关键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