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委员讲坛 名家访谈 医学前沿 食话食说 岐黄园地 科普养生 健康产业 粉碎谣言

首页>健康>医学前沿

数字赋能肺癌早诊 可有效提高肺癌患者存活率

2021年01月31日 17:33  |  作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1月31日电 从去年10月检查出肺部多发磨玻璃结节,到12月微创手术治疗,家住广州的杨女士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提心吊胆”。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右肺原位腺癌,肿瘤大小7mm,淋巴结未见转移。如果不是及时手术,后果不堪设想。

“咨询了很多专家,都建议我观察三个月,但是我的内心十分煎熬。想做手术尽快解决又想遵从医嘱不过度治疗。多亏了微医肺结节诊疗中心,分析出恶性程度为80%,让我下定了决心手术。特别后怕,如果没做手术,病情进一步发展了,我该怎么办。”虽然术后的杨女士身体恢复良好,但她的情绪还没有完全稳定。

能在早期得到手术治疗,杨女士无疑是幸运的。

10

19. 7%和90%,肺癌早期诊断是“生死门”

我国发布的《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结果显示,截至2015年,不管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肺癌同样排名靠前,即使采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5年存活率也仅达到19.7%。

如果在早期肺癌(原位癌和ⅠA期肺癌)阶段做到诊断和手术治疗,10年存活率可高达90%。但早期肺癌直径多在1cm之内,通常隐匿无症状,约三分之二的患者发现的时候已经是晚期。在目前医疗条件下,医生通过人工阅片判断肺结节的良恶性,要对10毫米以下小结节精准评估仍然是世界难题,临床中一般医生建议是随访。

杨女士在检查出肺结节后,曾多次找专家会诊,专家给出的建议都是随访。身体里长了“定时炸弹”,杨女士迫切想知道良恶性,四处打听有无更好的检测方法,在亲戚的介绍下,她找到了微医肺结节诊疗中心,接受了PNapp 5A诊疗。正是这次“机缘”,改变了杨女士的命运。

AI技术来帮忙,“云眼”识别良恶性

微医肺结节诊疗中心由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主席、呼吸学科带头人白春学教授担任主任及首席专家。白春学教授牵头制定了“中国肺结节诊治共识”和“亚太肺结节诊治指南”,并依托物联网,研发出融合国内外共识指南的肺结节智能辅助诊疗工具——PNapp,打造出极具特色的PNapp 5A诊疗流程,每年诊断早期肺癌20万例以上,让患者终生获益。

据了解,PNapp 5A诊疗包括询问病史、检查评估、建议、措施安排和智能辅助5个步骤,在建议步骤,也就是最关键的良恶性鉴别,微医肺结节诊疗中心具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和结节外周血循环异常细胞(Circulating abnormal cells,CAC)检查等多种方法。

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帮助医生从数百张薄层胸部CT影像中精准快速定位肺结节,根据国际影像临床标准、中国肺结节诊治共识和亚太肺结节诊治指南,给出风险概率评估,为肺结节诊断提供客观的影像数据支持,能有效降低漏诊误诊,显著提升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能力,并建立完善的肺结节患者个性化管理,达到对小于10mm肺结节良恶性鉴别准确率高达90%的专业能力。

“线上+线下”服务,找专家不再奔波

此前找专家会诊,杨女士也不少在各大医院奔波。直到在微医肺结节诊疗中心,她经历了不一样的就医体验:这是一个数字化“线上+线下”全病程管理诊疗中心,所有服务均通过线上进行,且有健康管理师进行全程一对一服务。在健康管理师的指引下,杨女士线上提供了CT检查的影像数据,并由护士上门为杨女士采集外周血用于CAC检测。从购买服务到获取检测报告、专家建议,杨女士在家完成了全部的就诊流程。

综合AI分析报告和CAC检测结果,杨女士肺部结节恶性风险较高,专家给出了手术治疗的建议。12月8日,杨女士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微创手术,得益于早诊早治,杨女士预后良好,后续不需要放化疗和其他抗肿瘤治疗。

肺癌“治未病”,早诊终生获益

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肺癌早诊,从肺癌的“爸爸”——肺结节开始着手,提高肺癌患者的存活率,这是白春学教授和微医肺结节诊疗中心提倡的“治未病”理念。

一位73岁的女性患者,8年前发现左肺上叶和右肺中叶结节,遵循医嘱进行年度随访8年。两个月前,在白春学教授肺结节AI门诊就诊时,AI分析结果提示病灶高度恶性可能已成为晚期,最终遗憾地确诊为肺腺癌晚期。

白春学分析该病例认为,医疗技术进步速度没有跟上需求是主要的原因。在应用AI对该病例2017年的CT分析后,提示右肺中叶结节恶性风险77%,左肺上叶结节恶性风险90%,均为高度风险。如果当时即接受手术治疗或者精准放疗,将会大大改善其预后。要避免同样的遗憾,医生既需要经验,也需要AI辅助分析等促进同质化诊疗的新技术,做到“名医治未病”,从而促进肺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让更多人获益。(温小馨)

编辑:何方

关键词:肺癌 存活率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