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2021年第一期 2020年第六期 2020年第五期 2020年第四期 2020年第三期 2020年第二期

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1年第一期

鸿 蒙

2021年02月07日 16:33  |  作者: 郅 敏  |  来源:《画界》2021年1月第一期
分享到: 

鸿-蒙(局部)(陶瓷、金属、雾气、灯光、投影)715×715×80cm-2020年-郅-敏4

鸿-蒙(局部)(陶瓷、金属、雾气、灯光、投影)715×715×80cm-2020年-郅-敏

物质无头无尾,无始无终。始于混沌初开、生命诞生之前,生命尽灭也依然存在。

物质不一定有关生命,生命却与物质息息相关。人类对于宇宙的所有想象都是已知生命体对于未知世界的敬仰。世界上所有文明都有自己的创世说,来追问“我们是谁,我们从哪来,我们将要到哪里去。”埃及、希腊、两河流域、华夏文明,都有对于宇宙初始或者生命萌发的人文想象。在这个本源中,孕育着未来的生命和人类文明。

鸿蒙,亦作“鸿”,是中华文明系统中创世说的重要部分,是中华文明史的开端。在中国文化系统中,鸿蒙描述了人类文明之前远古时代的气象世界,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世界是一团混沌的元气,这种自然的元气叫做鸿蒙。《庄子·在宥》有云:“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 

天象四神-玄武(陶瓷、金属)400×60×350cm-2017年-郅敏

天象四神-玄武(陶瓷、金属)400×60×350cm-2017年-郅敏

这个文化意象让我着迷已久。在过去的近十年中,在完成了系列作品《河图洛书》《黄河》《洛水》《天象四神》之后,我决定开始创作我心中的《鸿蒙》。2019年下半年,我开始创作,第一个阶段历时三个月。作品起初的规模为直径3.5米,运用了汉字“永字八法”的原理,来构造一个可以无限复制和重构的结构,呼应中国的文化重构与组合。我的医生朋友提供了一种叫做“苯环”的蛋白质构造,来象征生命始发时的状态。我们可以把复杂的生命形态看作简单单体的组合,所有的宇宙元素作为一个个单体,不断重叠复制,相互关联,组成具有魅力的生命体,象征生命本源的物质性。

《鸿蒙》以陶瓷、金属、雾气、光、影像、声音等综合材料构成,来营造鸿蒙宇宙中生命即将蓬勃而出的景象,创作的重点是光和雾气的配合。雾气,是变幻莫测、不可捉摸的,它可以是任何形状—只要给予它一点点外力。这个外力可能是出于上天之手的风,可能是出于人介入的力量,也可能是来自光的映照。这些不可控的状态让我感觉找到了表达“鸿蒙”的语言,它们与我想表达的生命演进方向的不可控性是一致的。在作品中,这些意味相互契合在了一起。

地-象(陶瓷、金属)240×240×70cm-2014-2017年-郅-敏3

地-象(陶瓷、金属)240×240×70cm-2014-2017年-郅-敏

《鸿蒙》中有心脏搏动的声音,有雷电,有雾气,象征的是生命的回响和神秘。不断向所有人提问自然之谜:进化的动力是什么?是环境造就和还是生存的动力所驱?生命与文明是偶然出现,还是必然演进?从何时开始?有没有终结的一天?面对诸多谜题,如今的我们似乎只能顺势应对,虽然科学家在实验室也经常引导蛋白向我们需要的方向进化,但是这和自然界的选择压力以及偶然性仍然无法相提并论。这些都是人类至今无法控制和了解的,包括生物进化的起源和方向,无法预料也无法逆转。

2020年1月,《鸿蒙》在北京展出之后,我收到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的邀请,参加苏州“自·长物志”展览,来呼应展览所探求的关于“物”的人文研究。苏州金鸡湖美术馆的“自·长物志”,是吴洪亮先生策划的“自”系列展览的第三展。他说:“自·长物志”是以明末文震亨的《长物志》为起点,对“物”的再探求。前面两个展览分别是“自·牡丹亭”与“自·沧浪亭”,皆是从苏州本地文脉出发策划的当代艺术展,是对昆曲与园林的再思考。

鸿-蒙(局部)(陶瓷、金属、雾气、灯光、投影)715×715×80cm-2020年--郅-敏-2

鸿-蒙(局部)(陶瓷、金属、雾气、灯光、投影)715×715×80cm-2020年--郅-敏

吴洪亮在前言中的提问让我反思良久。“《长物志》中的那些‘长物’是多余之物、还是文震亨们生命中的必需之物呢?这其中的复杂性难于厘清。”当然吴洪亮希望此展的策划要跳出藩篱,从国际与历史的角度反观固有的一些问题。他不希望只是讨论那些所谓的古雅之趣,而要在“格物”的逻辑下,探求更多物与人、物与社会、物与历史的关系,甚至是“物”之于世事、人心的反作用力。

吴洪亮与我有一番深入的谈话,他说:“这次武汉的疫情也提示我,于当下此展并非是一个轻飘飘的话题。(《长物志》)作者文震亨,作为明四家之一文徵明的曾孙,可谓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他能写出《长物志》这样的书,我并不感到稀奇。但当清兵逼近,他却投河自尽,自尽不成,则断食而亡。这样一个养尊处优的人,为何能如此决绝?这令我的记忆撕开了一道口子,想到了伯夷、叔齐采薇时的场景;想到了屈原与渔夫对话时的尴尬;想到了王国维在昆明湖自尽时的状态;想到了梁漱溟的父亲说出‘这个世界会好吗?’那一刻的惆怅。文震亨的决绝,使《长物志》这本书平添了几许悲剧的能量!也使我对于展览的厚度有了新的考量。”

鸿-蒙(局部)(陶瓷、金属、雾气、灯光、投影)715×715×80cm-2020年-郅-敏

鸿-蒙(局部)(陶瓷、金属、雾气、灯光、投影)715×715×80cm-2020年-郅-敏

这样的议题给我了一次深化作品的机会,正值全球新冠疫情爆发期间,社会生活、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与“物”的关系愈加微妙而复杂,在这种情形下,我决定以更加有利于与观者交流的方式来进行创作。自2015年筹备中国美术馆的展览开始,我的工作方式就已经改变,不再是先完成作品再寻求展览地点,而是尽可能依据场地空间来创作,这样就完全改变了雕塑与展示空间之间的关系,雕塑的形态和存在的空间更加一体化。

许倬云曾说过一段话,大意是,要用你的远见来预见你的未见,非常精辟。小至人生,大至文化,同理可推。我在工作中的所有努力都奔向一个目标:挖掘自我潜能、树立人文精神。因此,这件作品不一定完善、完美,但我希望在拓展艺术语言的过程中继续挖掘自我潜能,挑战自我。潜能,就是“潜在的能力”。尽管外在的生活似乎已经有很大发展,但人内在的绝大多数能力有可能仍在沉睡,如果不挖掘,这些能力也许会一直沉睡下去。物质的潜能同样如此。

“鸿蒙”,是一个起始,是中华文明史的发端。《鸿蒙》这一作品,也是我尝试多种媒介的一个发端。其间不易,不可赘述,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走这条孤独而艰辛的创作道路,来凝结当代中国的文化成果,将其融汇到新时代文化与文明的大河之中。未来是凸显创造力和人文精神的时代。我坚信,艺术仍然将作为人类演进的非凡动力之一,来探求认识世界的新路径、新方法,与哲学、科学并驾齐驱。

艺术,是追求光明的一条大道。在这条大道上行走,有阳光、雨露,偶尔也有乌云滚滚。乌云,看似声势很大,但敌不过阳光。阳光,像剑一样刺过,乌云便消散了,而光芒,不增不减,不会因乌云而暗淡或明亮。

光明,不卑不亢,一直存在而已。

天象四神-朱雀(陶瓷、金属)620×150×220cm-2017年-郅-敏

天象四神-朱雀(陶瓷、金属)620×150×220cm-2017年-郅-敏

郅 敏

1975年生,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协陶瓷艺委会副秘书长、委员,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副秘书长、委员,联合国教科文国际陶瓷学会(IAC)成员。担任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艺术设计评委、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评委。作品获得多项国家级奖项。大型雕塑景观作品《地·方》获住建部“2012年度全国城市雕塑建设优秀奖”;主持多项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性大型展览;参加“卡塔尔双年展”“法国中法艺术展”“意大利中国当代艺术展”等国际展事。


责任编辑:张月霞

文章来源:《画界》2021年1月第一期


编辑:画界 邢志敏

关键词:生命 鸿蒙 作品 陶瓷 展览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