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资讯

重整田畴织锦绣

——贵州省贵阳市探索现代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

2021年03月02日 16:06  |  作者:刘久锋  |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重整田畴织锦绣

贵阳市乌当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现场。 资料图

土地连片整治,推动产业振兴,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力保障。

贵阳市是贵州省唯一没有万亩耕地大坝支撑的市(州),喀斯特地貌突出,耕地分散,土地和土壤资源显得非常珍贵,农业发展先天条件受限重重。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赵德明提出“要下决心用15年左右的战略跨度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

  

高质量耕地资源稀缺 高标准农田建设迫在眉睫


贵阳市作为贵州省会城市,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大部分为坡耕地,优质耕地资源极为短缺,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对城市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贵阳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根据2017年贵阳市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成果,贵阳市土地总面积1206.50万亩,其中,耕地仅有385.20万亩,林地502.90万亩,建设用地135.94万亩,未利用地111.56万亩,其他农田地70.90万亩。

“在385.20万亩的耕地中,也是地多田少,旱地占比超72%,并且是坡地多平地少,耕地地块破碎,耕地质量低。”贵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先睦介绍,贵阳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10万亩,占耕地面积28.5%。由于已建成高标准农田投资均在1500元/亩左右,投资标准偏低,宜机化等功能尚不完备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加快贵阳现代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涉及多个单位,“船大难掉头”,建设标准难以达到统一。贵阳市农业农村局会同市自然资源、市生态环境、市农投集团、市金地公司等多方协作、政企联动,分析问题,谋划实施现代山地高标准农田整治示范区项目建设。

按照坡改平、旱改水、瘦改肥和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机械化的“三改”“四化”目标要求,以贵阳市农投集团、市金地公司作为示范区项目建设主体,在乌当区和开阳县开始第一批项目试点示范,项目投资预计12亿元,建设山地高标准农田整治示范区5万亩,实现新增耕地1700亩,新增水田1.1万亩。

  

突出山地特色 高标准推进农田建设


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贵阳市对耕地坡度15°以下相对集中连片面积100亩以上的区域原则上进行规模化开发和破碎化整治,宜梯则梯,宜平则平,地块归并率达到65%以上,通过归并整理单块面积不低于5亩。

为了能让建成后的高标准和农田旱能灌、涝能排,贵阳市以生态拦、蓄、引为主,提灌为辅,根据灌溉规模、地形条件、田间道路、耕作方式等要求,合理布置各级输配水设施及渠系建筑物,保障田土块通水率达100%,灌溉保证率达到80%以上。

在田间道路布局上,贵阳市以适应农业产业现代化的需求,与田、土、山、水、林、电、村规划相衔接,对田间道路和生产便道宜进行统一规划,确保田间道路田块通达度达到100%,满足农业机械化和生产生活便利的需要。

土地平整过程中,为了确保土壤肥力不受损,贵阳市把土壤分层剥离后,按土壤类型、土壤层次、利用方向进行分门别类堆放。在施工期间采用无机物、有机物及生物菌剂进行土壤改良培肥。

“根据项目地农业自然条件,确定农业产业规划,配套与产业相适应的大棚、喷滴灌和水肥一体化等设施,保证智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种植。完善采后处理、冷链物流、肥料配置、秸秆处理、农业信息化等配套农业设施,实现农产品产销结合,推进农业全产业链高效发展。”陈先睦说。

同时,贵阳市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通过实施水源涵养林工程、岸坡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坡面防护工程、湿地工程等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与田、路、渠、沟、池、塘等工程措施的有机结合,维护农田生态系统安全。

据了解,在试点先行的基础上,贵阳在全市范围内选择条件成熟、集中连片的区域,把以前的“望天田”“斗笠田”变成统一的高标准农田,计划到2025年打造50万亩“生产规模化、耕作机械化、灌排可控化、土壤肥沃化、管理便捷化、田园景观化、布局生态化”的现代山地高标准农田整治示范区。

  

让农业有看头 农村有奔头、农民有甜头


走进息烽县石硐镇大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形成的农业产业园区,硬化道路纵横交错,灌溉网络四通八达,园区工人正在给猕猴桃施肥。

石硐镇党委书记刘福海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改变园区生产能力落后面貌,促进大洪村猕猴桃、脆红李等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通过“康农共享”和“六权共享”等方式,搭建经营主体与村集体、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促进乡村振兴。

如今,大洪村的精品水果带动全村实现生产总值1000多万元,贵州中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当地创建的“猕天大圣”猕猴桃品牌,远销新加坡、加拿大等地。马铃乡的蔬菜产业也越做越大,去年基地蔬菜总产量达到3000吨,总产值达1500万元以上。

采访中,记者得知,在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上,贵阳市主要领导多次提出,要做到土地利用与保护耕地结合、与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和乡村振兴结合、与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结合、与市场化运作结合,实现经济有增长、地方有收益、农民有收入、企业有效益。

“振兴农村经济,不仅是产业选择上的一场‘革命’,更是农民陈旧观念的‘革命’。让农户转变观念,推倒田坎、平整田块是坝区建设中的第一步。”陈先睦说,“过去,田坎的主要功能是区分农民各家土地的边界,利用率极低。长期以来,由于田坎的割据,农民都是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产业不成规模,市场应对能力差,难以适应机械化耕种,劳动力投入大,市场应对能力差。”

为啃下“倒田坎”这块“硬骨头”,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如期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的党员和干部通过白天黑夜走村串户做农户的思想工作。

“通过召开坝坝会,宣讲现代农业知识、算经济账等方式,打消农户的顾虑。”贵阳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刘毅说。

“为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与支持,村里还组织村民代表到安顺参观万亩蔬菜基地参观、联系农技人员开展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培训等,几经周折,项目建设涉及的203户农民的960余亩流转地的田坎已全部推倒,实现了坝区土地连片开发。”花溪区马铃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点负责人说。

田坎倒了,土地平了,山一块水一块的土地连成了一片,农民心里的隔阂也消除了,平整的土地上农业产业也焕发了生机。花溪区马铃乡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的1037亩黄瓜、黄花菜、辣椒、黄豆等大棚蔬菜纷纷成熟,3000吨蔬菜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

贵阳市结合现代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有效发挥“土地整治+”效应,选择项目区内行政村及涉农社区,整合人居环境整治资金对区域村寨进行美化亮化提升,实施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农房变客房等“四变工程”,把现代山地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成全市乃至全省农业现代化的“样板田”和“排头兵”,打造具有贵阳特色的“三生融合”美丽乡村。

“接下来,还将继续采取‘市级平台公司+区级平台公司+村合作社+农户’模式,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蔬菜基地发展,以点带面推动全市蔬菜产业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农旅融合发展增收。”陈先睦说。

一条条顺流相通的渠道,一条条笔直宽阔的机耕道,一块块平整肥沃的大田,一片片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支撑起了贵阳的农产品供应,托起了百姓的致富希望。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农田 高标准 贵阳市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