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笛委员:公共交通“扶老助残”还得加把力

2021年03月04日 10:24| 作者:凌振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4日电“目前国内公交站台设计虽然也朝着适老化发展,但仅是停留在安置简易座椅、设置简易信息牌上,一些细节设计还是短板,并不利于老年人和残障人士出行。我认为,很多地方还应改善。”

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画院专职画家高晓笛是一位聋哑人,无法通过语音交流。2月28日晚,她通过微信将她写的《关于加快公共交通适老化进程的建议》和《关于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两份书面提案建议发给我,并附上了她调研时拍的若干张照片以及相关说明。

高晓笛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国内对公交站台的设计研究并不充分。比如有的站台外端水泥台面延伸不够,坐轮椅的老人因为站台和车门的距离不合适而上不了公交车;台阶跨度对老龄人群缺乏考虑,不具备包容性和普适性。就连公交站牌的高度设置都未和老年人体工程学紧密联系,有的过高、有的过矮, 上面的字体和颜色也不易识别,对于视力衰退、行动不便的老龄人群而言,获取信息存在困难。还经常有老人因为公交车上显示的车辆号数太小而导致看错,坐错车。

此外,她还注意到现在公交站台附近经常人车混行,有随意停车、摆摊等现象,特别是在乘车高峰期,老龄群体在这个时机上下车,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反应能力减缓,很容易产生巨大安全隐患。

面对这些问题,高晓笛委员很焦虑。她建议,应尽快对现有公交站台进行适老化改造。

比如,在市政道路改造工程中,因地制宜地将有条件的直排式公交停靠站改造成港湾式停靠站,最大限度地提升市区道路的通行能力。对不具备改造成港湾式公交站的,她认为可采取适当加长站台,或采取分设站点的方法,分流部分公交线路到新设站点。

第二,要提高建设标准。对城市的新建市政道路的公交停靠站要以“无障碍化”“适老化”作为建设标准,步道和站台的设计要满足轮椅、拐杖等助行器的通过性和上下公交车的便捷性及安全性。站台导视系统和公交车报站系统要满足低视力老人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和准确性。公交站台要设置老人休息座椅,提高老人出行的舒适性。

第三,提高公交线路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增加社区巴士线路,减少车辆换乘次数,增加老人出行安全和出行便捷。

“这些改造措施以及无障碍设施建设是城市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温度。”高晓笛委员充满期待,“希望通过这些‘小点子’,可以让老年人和残障人士都有一个更安全、更舒适的环境。”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原驻会副主任)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