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

有一种温暖,叫“放心,我带您”

2021年03月05日 23:36| 作者:徐金玉 实习生 孙绍翔 陈姝延 班子晨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5日电( 记者 徐金玉 实习生 孙绍翔 陈姝延 班子晨)

网友:感觉智能技术像把双刃剑,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又为一些老年人平添烦恼和困扰。老年群体似乎在智能化社会掉了队,这方面的问题,您有关注过吗?

黄锦辉: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这个问题也是我的心病。到现在,我的脑海里还经常想起一个网络短视频。记得当时是春运回家过年,在火车站内,一位白发老人由于不会用手机订票和支付,没能顺利地买票回家。他站在那里孤独无助,还落了泪,那个场景特别刺痛我。但现在像这样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还有很多。这样的场景,连我自己也有切身体会。有一次我来内地出差开会,会后正好下起暴雨。由于没有下载相应的打车软件,我在路边怎么都打不到车,最后只好冒雨徒步走回酒店。很多不会用智能手机,或者没有下载相应智能软件的老人,或许都曾或多或少地陷入过这样的困境。所以,数字鸿沟这个社会问题亟须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解决。

网友:对啊,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很多老人由于不会扫“健康码”,出行都很不方便。您认为可以有哪些举措可以切实解决这些困难?

黄锦辉:我可以再举一个例子。去年,人们回到香港,按防疫规定需要隔离14天,并在这期间每日登录软件定位记录。但很多老人家回去后,工作人员发现他们的那些信息都没有及时更新。我当时作为志愿者到老人家里“家访”才知道,他们有的是独居生活,有的家中没有Wi-fi,家里的手机也是最普通的,只能打打电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特区政府资讯科技办公室准备了IT抗疫的“三件套”——一个手袋、一部手机和一只手环。老人只需要戴着智能手环,每天在不同时间段对着手袋中的手机碰3次,就能做到及时的定位监测。我作为牵头人,组织了一批香港IT抗疫义工队,连续做了近1个月,每周末到老人家里“家访”,一方面及时了解情况,一方面把更易操作的手环发放给最需要的人。

今年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在回答老年人的“智能手机困境”问题时,也提到了目前很多地方将健康码信息合并在老年人的身份证信息中,这样就不需要老年人自己操作智能设备;另外一些地方开始设置老年人专门窗口……我今年也特意带了一份相关提案上两会,现在这个社会问题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这也是向好的信号。

网友:您认为在社会层面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是什么?

黄锦辉:一句话:老人最需要的是爱。虽然人工智能技术是先进的,但它如果没有人性的温度,还是冰冷的。所以,爱是一个起点。希望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或者设计智能系统的人,都能考虑到不同年纪、不同用户的习惯。年轻人或许是智能系统的最大市场,可别忽略了社会还有一个群体,同样需要融入智能化社会中来。“智能化”不应只是年轻人的“专利”,我们要关爱老年人这一群体,要考虑老人的需求,注重“适老化”,不要让他们成为智能化时代的“局外人”。程序应用的开发商在做设计开发时,也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智能化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我认为实际上也阐明了一个观点:智能化的发展要以“以人为本”为前提,不应该仅以“钱”来衡量其效能,实际上城市安全、缩小数码鸿沟,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智能化社会是包容的、多元的,也应是友善的、有爱的。与此同时,当今社会,子女对老年人需求的了解和帮助不够,关爱不足也是社会现实,他们也需要把爱拿出来,慢慢地、一步一步教会老人,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在一个进步的社会,应该有这样一种温暖是:别担心,有我在,我带您一起向前走,一起迈入智能化时代。

编辑:孙绍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