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以上”刷屏的背后

2021年03月07日 09:55| 作者:包松娅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从设到不设,体现的是初心。 从不设到设,体现的是信心。

尺子之所以能够度量长度,是因为它本身也有度。

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设定为“6%以上”。而去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世界经贸形势复杂严峻的局面,从实际出发,政府工作报告没有设定GDP增长的量化目标。

“设与不设”GDP增速指标的话题,在两会前已被国内外舆论“紧紧盯住”。今年GDP增速确定为“6%以上”的消息一公布,迅速在网上“刷屏”。

不设有不设的取舍,设有设的考量。

从设到不设,体现的是初心。

在去年特殊情况下不设定GDP增速指标,是非常时期当有的非常之举,无疑是党和政府“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体现。

全国政协委员、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说,去年不设定目标,实际上也是给人一个稳定的预期——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的严峻形势下,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六稳”“六保”,就业、收入等民生指标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从不设到设,体现的是信心。

站上“十四五”新起点的中国经济面临诸多挑战,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对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至关重要。正如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所说,我们已经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要追求的是一个质量更高、效率更高的速度。

设定“6%以上”的预期目标是对今年、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内发展目标的信心。今年中国经济虽已步入正常轨道,但面临的形势复杂,需要为应对不确定性预留空间。经济发展向来都有着自己的规律,只有保持在合理区间,宏观调控才能避免大起大落,引导合理预期,增强各方面发展的信心。

我们不完全追求效率优先,而是在效率和公平上寻找最大的平衡点。

犹如开车上路的司机,我们不能光看时速表,不看路况,不管方向盘。我们在聚焦发展预期目标时,不能只看GDP目标,不关心后面的民生等系列指标。实际上,如果我们把政府工作报告中“6%以上”和它后面的其他指标数字连起来看,其中蕴含的新发展理念就更为明晰了: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在这方“天地”里,GDP针对的更多是发展不充分,系列指标针对的更多是发展不平衡。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给GDP含金量减“重”,为增速指标减“负”,不以GDP增长率论英雄。去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后的首场“部长通道”上,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说,GDP指标已经融入其他指标中。今年3月2日,国务院对外发布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完成情况,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17项量化指标任务全部完成。其中一个细节是,与民生相关的多项指标超额完成。

再回看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算具体的增长目标数字往往也会伴随着“左右”、“区间”等更具弹性的标识。对于“十四五”和到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十四五”规划建议也采取了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

对于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外媒看法尽管各有不同,但仍有英国广播公司等敏锐发现了中国政府对围绕GDP增速指标态度上的变化,“折射出中国正淡化对经济增速的过度强调”。

一个数字不能丈量所有,但这个数字之所以能吸引全世界的目光,说明中国的发展已无法让人忽视,无论有人是否愿意承认,“中国速度”早已不是我们自己的事儿了。


编辑:鲁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