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中国制度学研究在路上

2021年03月11日 14:53| 作者:位林惠 陈姝延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 位林惠  陈姝延)

导语:2019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举行期间,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如何建设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国家制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为坚实的制度供给。带着这一思考,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邀请中国制度学研究学者、中国政法大学制度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河北大学百年大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铁教授做客《专家访谈》节目,和我们深入探讨5000年中国制度建设的过去与未来。


艺术与语言 是我研习制度学的“敲门砖”

记者:多年来,您一直致力于研究制度学,请您介绍下缘何将毕生精力投身于这一研究?

李铁:我是从1978年开始研究制度学。在这之前,我曾在新疆大学民族语言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北京大学东语系学习,这一经历为我后期研究制度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期间,我阅读了大量艺术文献,在阅读中我逐渐发现,艺术虽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浪漫想象力的学科,但内里却有着严格的规则可循。在这之后,我有幸跟随季羡林先生学习语言史。众所周知,语言史门类众多、涵盖面广,比如梵文、巴利文、佉卢文、突厥文、吐火罗语……在刚接触时,我深觉语言学习起来虽晦涩难懂,如同天书,但细细研读之后发现其实每一种语言门类背后都有相应严格的规则。通过对语言史的学习我意识到,这些过往历史社会创造的文字语言,于当下我们而言是一笔宝贵的、无形的文化财富。殊不知,学习艺术史与语言史的经验竟成了我研究制度学的“敲门砖”。虽然二者表面看来毫无关联,但进行深度剖析后会发现它们都是制度规则的凝练与升华。

1986年,我参与《中国文官制度》的编写工作,以借鉴历代治吏经验,填补当时国家在官员管理上的空白。自那时起,我便一直研究文官制度学,截至目前,已陆续编写出版《中国文官制度》、《中国行政制度》、《中国法律制度史》、《中国检察制度》等系列书籍。

记者:做学问研究需要耐得住寂寞,是什么动力让您始终如一的坚持了这么多年?

李铁:对于我来说,研究制度学更像是一种收获。当我接到编写《百年制度丰碑》的任务之后,我在研究成果上收获了整个百年中国的4个28年。

第一个28年是从1921年到1949年,这是制度救国的28年。期间,我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开创了新民主主义制度。第二个28年是从1950年到1978年,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第三个28年是从1979年到2007年,主要是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从2008年开始到2035年,进入第四个28年,这将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期间制度建设将发挥着强国的决定性效能,这也充分说明,中国能在世界东方屹立不倒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我不断探索,这4个28年,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历史节点,我深切感受到制度建设对于国家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这也是我一直坚持研究制度学的动力所在。

我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制度优势是“法宝”

记者:过去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您认为过去一年,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李铁:2020年我国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前提下,中国率先成为全球经济正增长的经济体,不仅如此,还给予国际社会很多支持,这背后是我国国家制度强有力的支撑。

博古才能通今,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切,凝结着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丰富经验,也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14亿人口大国进一步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记者:您认为制度建设对当今时代有什么重要意义?

李铁:想了解制度建设对当下的意义,我们或许从历史中能找到答案。《孔颖达疏》有言,王者以制度为节,《史记》曾表,“郡县制,天下安”,后世更有大秦建制,垂范历朝的“汉承秦制”之说,历代王朝对制度建设和设计都有各自特点,典章制度积累丰富深厚。我们从中能看到以下两点:

首先,“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现实逻辑。制度是人类社会活动最严格的规范体系,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社会生产力状况、历史条件不同,制度建设的道路也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更是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与魂”。

其次,制度建设有利于培育制度自信。我国的制度建设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人的制度自信可以说是与生俱来。

百年大师精神与制度建设密不可分

记者:2012年,河北大学成立百年大师研究院,开启了百年大师精神的研究,请您介绍下,百年大师精神与制度学有什么联系?

李铁:研究制度体系时,我意识到大师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形象,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是百年中国的脊梁。

大师精神与制度学的联系,我想它们是密不可分的。从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如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聂耳、冼星海、梅兰芳、齐白石、徐悲鸿……他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也为世界文化贡献了华彩篇章,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只要坚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就一定会出更多的大师,我们该有充分的自信。

记者:对于未来制度学的研究,您有哪些想法和建议?

李铁:2015年,在成立制度学研究中心时,我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为蓝本,深度回答了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的诸多热点、难点问题。这是因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法治道路,要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长期性的制度保障;法治体系,要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供制度化解决方案。

我想让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知晓,中国5000年的历史不是嘴上功夫,中国走过漫长的历史岁月,有跌倒也有攀登,在整个国家历史上制度建设为我国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不可磨灭的。时代在不断进步,实践在不断深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不断增长,面对国家治理的新任务、新要求、新前景,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也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与发展。目前,由我编著的《中国制度典》已经汇编了22卷的内容,我和我的团队也在持续发力,今后我也将继续把研究重点放在制度学上。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