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资讯

春风拂沃野 植绿正当时

2021年03月18日 09:12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进入3月,全国各地从南到北逐步进入植树的季节。

刚刚度过的3月12日,是我国第43个植树节;今年又是我国全民义务植树开展40周年。义务植树在今年有了特殊的纪念意义。

3月15日,中国遭遇近10年强度最强的沙尘天气突袭,北方多个城市被黄雾笼罩,沙尘蔽日。

极端恶劣的天气再次提醒人们,持续推进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艰巨性与重要性。

人们在微信朋友圈晒“黄沙”图的同时,“好多年没见过这样的沙尘暴了”也是大家共同的感受。这一定程度也是对我国生态治理成就的“褒奖”。北方人明显感受到,近些年发生沙尘天气的次数越来越少。

研究表明,1961年以来,我国沙尘天气呈明显下降趋势。

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23.04%,人工林面积稳居全球第一,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无疑,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的国土绿化面临着新的形势。下一步,应如何继续推进国土绿化?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质量又该如何提高?今年两会期间,此议题也是委员们讨论的热点——  

新形势下如何增绿?

——访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

本报记者 王硕

今年是我国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40周年。近年来,我国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当前面临哪些新形势?“十四五”将采取哪些新举措?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刘东生。

义务植树进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阶段

记者:今年是全国人大颁发《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40周年,这40年来,义务植树活动进展情况如何?如何把这项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刘东生: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倡导下,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8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同年成立中央绿化委员会(1988年改称全国绿化委员会),加强对义务植树和国土绿化工作的组织领导。从此,全民义务植树以其特有的法定性、全民性、义务性和公益性在中华大地蓬勃开展起来。

40年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对推动全民义务植树起到了关键的示范引领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连续八年带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并对进一步开展好全民义务植树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响应、广泛参与,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全民共同履“植”尽责,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土绿化之路。

近年来,随着义务植树的不断推进,我们将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扩展到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认种认养、捐资捐物、志愿服务等八大类50多种。在15个省份开展了“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试点,建立了一批“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云端植树”“码上尽责”让随愿、随处、随时植树逐步变为现实,全民义务植树运动进入了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阶段,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

下一步,针对全民义务植树面临的新情况,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创新组织管理方式和尽责形式,加大宣传发动力度,不断凝聚起国土绿化的全民力量。

科学绿化重点解决四个关键问题

记者:我们感受到了近年来身边的环境不断在改善,但刚刚结束的沙尘暴也在提醒我们这项工作任重道远。当前国土绿化工作面临哪些新形势?“十四五”将采取哪些新举措?

刘东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数量质量并重,深入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国每年造林面积都在1亿亩以上。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但是,必须承认我国仍然是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生态产品短缺的国家,国土绿化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重点要解决好四个关键问题:

一是解决好“在哪种”。利用“国土三调”成果,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造林绿化用地,合理安排年度国土绿化任务,实现任务直达到县,落地上图精细化管理。

二是解决好“种什么”。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以水定绿、量水而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推进林草一体化,积极采用乡土树种草种开展绿化。

三是解决好“怎么种”。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之路。

四是解决好“怎么管”。坚持分类施策,南部、东部、中部地区着力巩固现有成果,注重发挥存量优势,以调结构、提质量为主,积极开展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培育大径材和珍贵树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西部、北部地区充分利用适宜绿化空间,持续推进困难立地造林种草,加大新造林地管护力度,坚决打好生态脆弱区增绿扩绿攻坚战。

应对新目标实施新举措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底召开的联合国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出,“到2030年中国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这对林草部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此,林草部门将如何保障目标的实现?

刘东生:我国调整更新2030年森林蓄积量增长目标,既充分展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和重信守诺的责任担当,也对林草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目标要求。

目前,我国森林面积达2.2亿公顷,森林蓄积量达175.6亿立方米,原来对外承诺的森林资源增长目标已提前实现,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然,实现这一目标,目前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森林资源保护压力大。国内木材、木质产品需求很大;同时违规破坏森林资源问题依然长期存在。二是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我国森林每公顷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0%多,仅相当于巴西的1/2,不足德国的1/3。三是森林蓄积量和碳储量动态监测能力不强,难以及时掌握变化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继续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充分利用坡地、荒地、废弃矿山等国土空间开展绿化,努力增加林草资源总量。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严格天然林、公益林和重点区域林木采伐管理,依法放活人工商品林经营;同时完善林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开展国家森林资源年度监测评价和森林碳汇计量监测等。  

民进中央:

为了碳中和,一起植树去

本报记者 高志民

要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承诺。除了要大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还需同时增加二氧化碳吸收。未来通过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等系列措施最终减不了的二氧化碳排放,还要靠林业、海洋等碳汇进行吸收,才有望实现碳中和。

“十三五”期间,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对延缓全球气候变暖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最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提出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森林碳汇将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以广东为例,由于全民义务植树行动持续深入开展,不断优化提升,广东森林覆盖率达58.61%,森林蓄积量达到5.79亿立方米,每年吸收二氧化碳2000万吨左右,每年约能中和全省3%的二氧化碳排放。“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2.18亿人次义务植树6.52亿株,若按每株每年10公斤的碳汇估算,则相当于中和了652万吨二氧化碳,即约抵消了100亿千瓦时的电力排放。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定为做好新时期全民义务植树赋予了新的内涵,广大学生群体是开展各形式义务植树的新生力量,目前参与程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为此,民进中央在全国两会期间建议:

把参与义务植树作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方式,纳入素质教育内容,让广大青少年成为绿化祖国的参与者、传播者。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地区,通过培养爱绿植绿护绿意识,让学生从小了解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最佳自然解决方案,带动更多家庭一起行动起来,共建美丽中国。

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宣传发动等多种形式的生态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学生群体了解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大意义,开展多样化的义务植树实践活动,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树立良好的绿色低碳生活理念。

将全民义务植树纳入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就义务植树树种、规模、资金措施、养护管理等统筹谋划。建立全国性的义务植树资源对接平台,方便异地寻找适合开展义务植树的区域,鼓励全区域、全年度开展义务植树。建立义务植树碳中和机制,通过碳普惠等公众自愿减排行动平台,鼓励民众减少工作生活中相关的碳排放,同时鼓励义务植树在平台上进行登记并通过持续的管护产生每年的森林碳汇,个人可通过自行植树或购买其他人植树产生的森林碳汇中和自身的碳排放,在推动全民义务植树的同时推动全民碳中和。

全国政协委员谷树忠:

植树要回归“义务”本色

本报记者 王硕

“今年是我国全民义务植树开展40周年。全民义务植树是国家植树造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成效显著,但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谷树忠提案建议,应该总结经验,准确把握高质量“义务”以及“植树”内涵,提高植树活动质量与效能。

在调研中,谷树忠发现,目前全民义务植树尚存在意识差、不普遍、走过场、实效差等问题。“有的地方尚未充分意识到义务植树的重要性、必要性、急迫性,远没有实现全民参与,走过场,摆架子、装样子、吊嗓子现象仍然存在,补助式义务、代办式义务较为普遍;同时,植树成活率低、成本高;好像年年都在植树,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实际增加较少。”

面对这些问题,谷树忠认为,首先,要在高质量履行“义务”上做文章。

加大义务植树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认识,变“让我植树”为“我要植树”;要增强参与性、普遍性,强调植树人人有责;增强常态性、经常性;并将组织性、自发性结合,既要进一步强化义务植树的组织,合理安排植树空间、时间、树种、服务等,也要允许公民个人自发地履行植树义务。

他提议,特别要赋予农村居民以较大的植树自主权,允许、鼓励、支持房前屋后、田埂路旁植树;同时,植树要回归义务、无偿的本色和初衷,坚决制止事实上的代办式、有偿式的变相“义务”。

第二,谷树忠认为,要准确把握“植树”内涵,坚持科学植树。

他建议,不应盲目追求森林覆盖率,也不盲目追求新树、洋树、特树等,而是立足于国土空间用途统一配置,因地制宜地确定适宜的植树规模、栽植树种和植树方式。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以保护生态系统、增强生态服务功能为前提。

他特别强调“水友好式植树”的重要性,建议要坚持把水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坚持量水而行、以水定植。同时,树立“功能树”“功能林”的理念,根据当地的生态需求、经济需求和社会需求,分别确定植树目标,“努力做到缺什么补什么,补短板、强弱项。”

此外,谷树忠认为植树要“坚持责权利均衡式植树”。重点处理好植树与用树的关系,在鼓励、支持植树的同时,亦应注重用树权益的保障和实现,努力做到谁植树谁受益,保障植树者的林木用益物权。  

编辑:秦云

关键词:植树 全民义务植树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