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资讯

让牦牛产业真正“牛”起来

——青海牦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综述

2021年03月22日 14:54  |  作者:孙海玲  |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楚玛尔河,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昂拉村的牧民江巴次成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要照看好合作社200多头牦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候忙起来,他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尽管如此劳累,江巴次成每天还是乐得合不拢嘴,因为一家子的幸福生活全要靠这些牦牛。

青海牦牛产业被称为青海省农牧业发展的“第一产业”,“青海牦牛”已经成为“第一品牌”。

从“广”来说——青海省是全国最大的牦牛主产区,牦牛存栏占世界牦牛总数的1/3,占全国的38%,有“世界牦牛之都”的美称。2019年底,青海存栏牦牛517万头,年出栏173万头,年产牦牛肉16.8万吨。通过有机认证的牦牛超过120万头,占牦牛总量的23%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牦牛生产基地。

从“重”而言——牦牛产业是青海藏区最具特色、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景的重点产业之一,也是青海藏区联农带农范围最广的支柱产业。牦牛产业集群区域覆盖范围内的6.22万户贫困户、18.20万人,将通过入股和就业等方式,结合合作社年底分红,实现脱贫增收致富。2020年5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公布首批全国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青海牦牛产业集群位列其中。

“我们力争用3年时间的努力,打造牦牛产业三产集群结构合理、协调有序、健康稳定发展的格局。”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巩爱岐说,“将集群区域内牦牛产业产值由目前的71亿元提升至129亿元,进一步发挥牦牛产业在牧区产业兴旺和牧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方面的作用。”

  

高位推动


初春的久治草原,高远辽阔,牦牛成群。

果洛州久治县智青松多镇沙科村村民华彩走进“家庭牧场”,正忙着给牦牛喂饲料。他告诉记者,以前家里只搭建了一个简易的畜棚,养了150头牦牛,养殖方式也比较传统。2020年,政府投资60万元帮助修建了标准化的牛圈、饲草库和防疫室。县里的兽医也会定期来讲授养殖新技术,提供牦牛疫病的防治、检疫服务。

“目前,在牧场养殖的6龄左右牦牛体重达到200公斤以上就可以出栏。虽然比传统的养殖周期缩短了两年,但体重增加了50多公斤。经过测算,一头牦牛的养殖成本在7000元左右,通过反季节上市等措施,一头牦牛可以卖到上万元,收益达到3000元。”久治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局长代乐华旦说。

“作为牧民想法很简单,谁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我们就跟着谁。”华彩的话语简单朴实,却说出了一个道理,牧民群众的腰包“鼓起来”,生产方式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就是政策落地、生效的最有力说明。

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依托“第一品牌”这张名片,将优势牦牛产业转化为牧民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让广大农牧区群众既能增收致富,还能共享发展带来的成果。为此,青海省可谓下足了“绣花”功夫。

政府重视,高位推动。早在2012年,青海省就提出打造“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的发展战略;2018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牦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成为青海省历史上第一个针对单一产业出台的专门意见,也是国内第一个省级层面出台的牦牛产业实施意见;同年,又制定了牦牛和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高起点、全方位打造牦牛品牌为青海农牧“第一品牌”,拿出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牦牛产业发展。

部门联动,强化组织。为推进青海牦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青海成立了以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集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推进牦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的政策措施、重大项目,协调解决产业集群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多元投入,促农增收。结合青海省牦牛产业实际,以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省级农牧业产业示范园、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为实施主体,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亿元开展牦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有序推进,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牧民增收。

按照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要求,全省将集中资金、人力、技术、信息等产业要素,突出围绕牦牛产业基地建设、牦牛产品精深加工、牦牛经营组织建设等重点内容,以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牵头,龙头企业为主体,健全牦牛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打造集一产夯实、二产提质、三产延伸为一体,青海特色优势突出、一二三产业紧密融合、链条结构合理的牦牛产业集群。

“通过建立牦牛产业集群,可以有效提升畜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加快实现畜牧业现代化,更好地满足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发展需要,带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青海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赵得林介绍。

  

龙头联合


前不久,记者来到位于西宁市南川工业园区的青海裕泰畜产品有限公司,在公司超市,前来购买牦牛肉食品的顾客络绎不绝,冷冻柜中百余种高端牦牛分级分割产品,深受顾客青睐。

“肉分得越精细,附加值越高。这是分割后切成块的产品,买回去不用切,直接下锅炒,特别受年轻消费者喜爱。”公司项目部部长马晓亮告诉记者,公司依托线上线下等多种平台,让产品实现在全国市场常年供应,极大提高了牦牛肉的附加值。

据了解,青海裕泰牦牛产业化联合体是在青海裕泰畜产品有限公司的牵头下,由8家合作社、两家家庭牧场组成。从牦牛的育肥养殖、出栏屠宰到加工销售,由联合体统一管理,确保产品源头纯净、供应充足、屠宰卫生、加工完善、检疫健全和节能减排。目前,该公司的牦牛存栏2000头左右,除此之外,每年还要到祁连、贵德、湟中、湟源等县的农牧民家中收购牦牛。公司坚持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有效地保障了农牧民的利益。

“牦牛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到牧民群众的养牛积极性。作为龙头企业,我们要发挥好带动作用,只有保护好农牧民的利益,才能保障牦牛产业的良性发展。”马晓亮告诉记者。

如何让牦牛产业集群发挥更大作用,让牦牛产业真正“牛起来”。要让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让合作社更好地服务农民,让农民更加专业化,从而形成一个强有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农业产业综合体。

联合13家农牧民合作社的青海三江一力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建成饲草种植基地、饲料生产基地、肉牛繁育养殖基地、有机肥生产基地和牛羊屠宰加工基地,打通了循环农牧业的全产业链体系。制定牦牛饲养管理统一标准、屠宰加工统一标准,旨在通过实施牦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加强联合体自身建设,服务农牧民的发展需要。

“青海牦牛肉如果只在青海销售,提高不了价值。”青海三江一力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史泰兴认为,只有让青海牦牛“走出去”,走向更高端的市场,走上更多的百姓餐桌,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联合体内部,在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等环节上明确责任主体,发挥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形成统一的工作思路,明确将青海牛羊肉产品推向更加广阔、更加高端市场的总体目标,实现分工协作、利益共享。 


集群带动


“将牦牛入股到合作社,我们还能在合作社工作,去年我们一家在合作社工资收入近3万元,加上分红收入6万元,比入社前整整翻了3倍。”兴海县河卡镇上游村牧民吉太本自加入本村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日子就越过越红火。

牧民实现持续增收,主要依靠河卡有机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产业化发展带动。2012年,可可西里实业有限公司正式入驻河卡有机园区,实施畜产品研发加工。“近年来,我们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推出了藏牦牛肉干、藏牦牛派、藏牦牛肉香辣酱、手撕牦牛肉、藏牦牛肉冷冻冷鲜肉等6大类、165个牦牛单品。”可可西里项目部经理马威介绍,公司自成立伊始,便立足青海丰富的牦牛资源优势,坚持做牦牛肉的精深加工,打造青海绿色无污染特色品牌。

经过牦牛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今,青海牦牛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体系初步形成,牦牛相关产品种类达到200多种。相关数据显示,全省现有140多个牦牛肉品牌和20多个龙头加工企业。

产业形态从“小特色”到“大产业”迈进,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我们集中遴选打造15个牦牛生产大县和以西宁市、海东市为主的部分地区,共同构建牦牛集群区域。在区域内,牦牛产业15县存栏牦牛约350万头。集群可带动9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7家省级龙头企业、57家省级以上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肉乳产量和产值体量均超过70%,具备建设牦牛产业集群的条件。”赵得林告诉记者。

依托打造“世界牦牛之都”先天战略优势,青海省通过牦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带动了14家企业(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80余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家省级产业园和2家科研院所参与牦牛集群建设,为全省牦牛主产区农牧民增收提供了保障,加快了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的建设步伐。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牦牛 产业 青海 集群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