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建言立论 统战新语 双向发力 民主监督 提案工作 实践探索 委员自身建设

首页>理论>建言立论

在政协最高履职形式平台上更好凝聚共识

——北京市政协全会大会发言工作的创新实践及思考

2021年03月24日 10:17  |  作者:崔晓晖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是政协组织的重大政治责任。新时代做好凝聚共识工作,必须坚持把凝聚共识融入履职全过程和各方面。全体会议是人民政协协商履职的最高形式,全会大会发言是最高协商履职形式平台上影响范围最广、规格最高的建言形式,也是人民政协参加单位、政协委员履行职能、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和一项重要民主权利。

作为地方政协组织,北京市政协的全体会议工作融汇于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特别是紧随全国政协相关工作安排,其中的历次大会发言工作,也随着全体会议工作的推进,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入新时代,北京市政协深入学习领会、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创新全会大会发言工作,在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参加单位和广大委员履职的积极性和能力水平,取得良好成效。

北京市政协历次全会

大会发言工作简要回顾

从第一届(1955年4月)到第十三届委员会(2018年至今),北京市政协共召开52次全体会议,其中安排大会发言的有45次。

1977年以前,由于政治运动和其他原因,北京市政协召开全体会议的次数比规定的少,也未都做大会发言的安排。第一届(1955-1959年)召开了3次全体会议,有2次安排大会发言。第二届(1959-1962年)、第三届(1962-1965年)各召开2次全体会议,有3次安排大会发言。第四届(1965-1977年)召开1次全体会议,未安排大会发言。

从五届(1977-1983年)一次会议开始,全会进入每年1次、每届5次的稳定状况。从六届(1983—1988年)一次会议开始,对大会发言的安排也走向稳定化、规范化,并在不断创新完善中提高成效。

1990年七届三次会议上,民主党派第一次以党派名义作大会发言。次年开始到现在,民主党派市委会、市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代表以党派(界别)名义作大会发言成为惯例,从而拓宽了履职渠道,搭建了民主党派在政协履职的新平台、深化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1998年九届一次会议上出现了书面大会发言。从当年的12个现场发言和24份书面发言到2021年的30个现场发言和71份书面发言,现场和书面结合的形式大大扩充了发言容量,拓展了参加单位和委员行使民主权利的内涵和空间。

新时代北京市政协全会大会

发言工作的创新实践及思考

北京市政协在随后召开的十三届三次(2020年1月)、四次(2021年1月)会议上,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深入研究“发挥好政协全会这一政协履职的最高形式作用”“如何通过这一最高履职形式落实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要求”,在原有大会发言安排基础上,专门增加了以“凝聚共识”为主题的单独板块和独立场次,即大会发言分为建言资政、凝聚共识两个主题板块,分两个场次进行。

在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18位政协委员以自我教育、凝聚共识为主线,就服务保障国庆游行重大活动等主题分享履职体会;在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民主党派市委会、市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共青团界别、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以及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的11位委员代表和6位委员以建言资政为主线,立足北京实际、聚焦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人民群众关注热点为首都发展建言献策。在十三届四次会议上,大会发言巩固了分板块分场次安排的做法,同时适应会期缩短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以视频会议形式组织凝聚共识板块的大会发言,16位委员围绕抗击疫情、脱贫攻坚、强化委员责任担当、联系群众等分享心得体会,引起与会委员的广泛共鸣。

总结北京市政协对大会发言工作的创新探索,笔者有几点思考。

以专题板块的形式,鲜明突出了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的履职要求。两次全会不仅增加了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凝聚共识的内容,而且以专题板块、专门场次的方式来安排,即在协商履职最高形式的层面上,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指导精神和工作要求,不仅取得了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凝聚共识的实际成效,而且把这一导向在广大委员中明确地树立起来。通过现场和电话访谈,参加凝聚共识板块发言的很多委员表示,通过撰写发言稿、现场发言,对政协工作意义和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国家的制度自信得到提高和升华,做好政协工作的能力方法得到总结和再提高。

以独立场次的形式,更好落实了双向发力的履职要求。从内容分布看,第一场聚焦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通过从不同角度分享经验体会为全体委员提供示范引领。第二场聚焦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围绕首都发展建言资政。从会议节奏看,第一场放在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之后,在总结政协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引领,进一步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广大委员乃至社会的共识;第二场放在听取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在聚焦首都发展中释放委员的智慧力量。两场发言交相辉映,真实具体地将协商过程中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履职要求落在了实处。

以代表更多方面的发言,拓展了参加单位和委员民主权利的内涵和空间。场次的增加客观上也让发言容量扩大,市政协着眼由界别构成这一政协组织的根本特征,在发言遴选和发言人选择上尽可能扩展界别分布。在发言人代表性方面,在保持民主党派、市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以界别名义发言的基础上,首次明确鼓励和支持更多界别推举委员以本界别名义发言。此外,还将在政协工作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专门委员会也纳入发言范围。大会发言界别覆盖面的扩大、代表面的拓展,既提高了全会工作成效,也是对人民政协参加单位和委员民主权利的内涵和空间的有效拓展。

北京市政协通过对全会大会发言工作的创新,强化了对广大委员的思想政治引领,促进了共识凝聚,取得了广泛调动履职积极性、提高委员责任感使命感和履职能力水平、强化界别意识、加强自身建设等综合成效,对更好发挥全体会议这一协商履职最高形式的作用做出了有益探索。

专门协商机构综合承载政协性质定位,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市政协全会大会发言工作的创新,是对作为协商履职最高形式的政协全会制度的创新和优化,是促进人民政协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有益探索,从而为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了政协力量。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办公厅宣传中心副主任、《北京观察》杂志社副总编辑)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发言 政协 履职 共识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