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要闻

张生礼:笔墨芳华书尽爱国情

2021年03月30日 19:52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29日电(记者 王亦凡 宋宝刚 实习记者 张江浩)与著名书法艺术家张生礼的采访约在了文津书院。这日,北京持续多日的沙尘终于散去,阳光洒进这座坐落在北京北海边的小院,有一种不落尘世的闲适自在。

这也正是张生礼给人的印象。

小院的茶室里,张生礼身着格纹衬衫、深色西裤,戴一副金丝边眼镜,头发整齐地向后梳着。为了配合“出镜”,还特意在颈间系了一条丝巾,既显出整日与笔墨为伴的清雅,又有几分学者的一丝不苟。

张生礼的履历上还贴着多种“标签”: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院长、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宁夏齐白石艺术馆馆长。而与笔墨纸砚结缘半个世纪,他的角色也在不停“切换”。

静守初心 笔墨为伴

张生礼擅长隶书、篆书等多种书体,强调厚重醇润,书风潇洒飘逸,一如其人。

而他与书法的渊源,则要追溯到他的小学时期。

张生礼从小生活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的乡间,家境贫寒,父母亲友也无人练习书法。一次偶然间读报纸时,他对上面的隶书字体“一见钟情”。从此之后,只要在报纸上看到有隶书字体,张生礼都会剪下来收藏,短短几年间,这厚厚几大本剪报变成了他在书法上的“启蒙老师”。

中学后,张生礼开始学习楷书。从王羲之、王献之的行楷开始,他真正领略到了书法艺术之美。从临摹字帖到大学后多次去西安瞻仰古今碑林,张生礼以自学的方式学习书法,广临历代名家真迹。也正是由于坚持不辍地练习,张生礼在书法一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才有了后来拜师当代著名书法家隶书大师刘炳森的机遇。

当时的张生礼是一家媒体的主编,得知自己一直崇拜的刘炳森大师将要出席一个庆典活动,他清晨六点就带上自己的习作去门外等候。刘炳森出现时,别人都请他签名,唯独张生礼展开了自己的习作向他请教,师生就此结缘。

张生礼成为刘炳森的关门弟子,刘炳森为张生礼赐绰号“绿风浩荡”。

名师出高徒,经由恩师的倾囊相授,又得到了启功、欧阳中石、沈鹏等当代书法大师的指点,张生礼在书法创作上有了很大提升。他的隶书在继承“炳森隶”之厚重典雅、流畅散逸的基础上,又独具个人奔放豪迈、大气磅礴之势。他的篆体书法则以小篆为主,风格整齐、工整,结构字形修长而体势大展,体现出内在的凝重而律动、俊丽而多姿的风采。

以古为新 传承发扬

从自学入门到拜师大家,再到成为声名斐然的书法家,张生礼在书法上的造诣得益于两点:一是专注,二是琢磨。

有人觉得练习书法是一件枯燥的事。但在张生礼看来,沉浸在笔墨纸砚中未尝不是一种享受,每日悬腕临帖也能让人乐此不疲。在完成一幅作品后,张生礼也会将其悬挂起来,反反复复推敲细节。从基本笔画到间架结构,从章法布局到落款钤印,每一处都值得细细琢磨。

这一切,都源于他对书法的热爱。

一字一世界,一笔一精神。评论家点评张生礼的篆书:“既有古朴苍老的篆书风格,又掺进现代的格调,呈现出篆体的老树新花、枯草又绿的勃勃生机。”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张生礼说,书法艺术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之所以经年不衰,是因为它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精神风貌,不断地推陈出新。

在电子产品大行其道的今天,键盘替代了毛笔,屏幕替代了纸张,书法艺术如何重新焕发新的生机?张生礼认为,今天的时代精神,既不是古人的翻版,又不是摹仿域外的皮毛。

“要创建一种精神焕发的书风,力求真、善、美,给人以奋进的力量。”张生礼说,要继承也要发展,要传统也要出新。加强书法教育、让书法走进千家万户,这是每一位书法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张生礼曾多次就“推动书法艺术进校园”提出提案。“让每一个青少年习得一手好字,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加强艺术沟通、弘扬艺术担当的具体体现。”张生礼说。

在提案中,张生礼建议增加书法课,编撰书法教材,配备专职的书法教师。“要以简单为主,让学生们对书法感兴趣、了解书法,才能够真正让书法在学校中普及。”

积善为乐 爱国奉献

书法是纸上的心法。文津书院楼梯的转角处,挂着一副张生礼的字,写的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几句。张生礼以隶书写就,用笔精妙,线条劲健有力。

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的张生礼,一直以来也致力于传承书法艺术、传播书法文化,胸怀天下之志。他曾带领中国书画名家走进银川穆斯林孤儿院,为孤儿院的孩子们创作书画作品,指导孩子们学习书法,为孤儿院捐赠书画作品。在孤儿院,张生礼为孩子们写下“多彩中华,爱心奉献”。

张生礼还组织发起由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和银川市教育局在银川市兴庆区回民二小举办《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书画名家走进校园》书画交流公益活动,现场辅导,启迪小学生的书画兴趣。

从孤儿院到中小学,从内蒙古的煤矿到江西的革命老区,张生礼走遍神州大地,将书法艺术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角落,在平凡的土地上种出传统文化的花朵。张生礼还把对祖国的热爱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以笔墨书写爱国之心,弘扬公益精神。

2008年汶川地震后,由张生礼策划组织,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北京市侨联、北京华商会联合发起的“血浓于水——首都侨界携手书画家抗震救灾义卖大型笔会”将100位书画家的作品进行义拍,所得220万元现金捐赠给灾区。

2009年,由诗人、时任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王咏赋创作、张生礼用隶书进行再创作的《祖国颂》一书是他献给祖国60周年华诞的一份贺礼。

出生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张生礼,对家乡怀有浓厚的眷恋之情,也一直关注民族地区的发展。他始终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希望用自己的书画特长,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为各民族兄弟做点事情,尽一份心意。张生礼专门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的诗句,用16句七言绝句介绍中国的56个民族,还为每个民族都创作了诗歌。最后将56首诗作和对应的书法作品全部捐献给了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总价值高达500万元。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张生礼编著的《诗韵书声——百位中华英才诗书画赞》也即将发行。作为给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献礼,这本书选取了100位以热爱祖国、赞美祖国,为中华民族崛起奋斗一生的各界人士的诗书画,用传统隶书和篆书(金文)书法再创作。书的序言中写道:“赞中华诗韵,绘山河美景。颂祖国腾飞,书艺术人生。”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张生 书法 书画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