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资讯

人居环境“换新容” 美丽乡村入画来

——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纪实

2021年03月31日 15:28  |  作者:马晓刚 李昊  |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数千年来人们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印象。

如今,漫步于内蒙古农村牧区,纵横交错的水泥路、归置整齐的蒙汉民居、载歌载舞的小广场……处处展现了草原上翻天覆地的变化,绘就出一幅幅美丽的现代化乡村画卷。

  

完善政策保障 巧用“加减乘除”


出门水泥路、回家有路灯、垃圾日日清……近年来,内蒙古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在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受益。环境美了,老百姓的日子更舒心了。

通过卫生厕所改造,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白脑包镇永胜村一组的赵志国一家用上了方便、卫生的水冲式厕所。“我家选择的是酵素生态水冲式厕所,污水经过自备系统处理后可以浇灌田园,粪便经过配套处理后可以变为有机肥,不仅如厕方便了,还可以降低种植成本。”赵志国说。

按照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全局谋划,协调多方力量,初步形成了“五级书记”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构建起以三年行动方案为引领,配套完善“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乡村绿化、公共管护机制等11项政策保障体系和技术规范支撑体系。

3年来,全区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近58亿元,为全区实施“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内蒙古在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推行“加减乘除”四法则。

必用加法补短板,加快补齐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村容村貌等方面的短板。97.5%的行政嘎查村基本建立起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农村牧区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管控,1109个行政村的综合治理任务全部完成;全区84.9%的行政嘎查村建立了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机制,在1546个嘎查村开展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试点工作。

善用减法除污染,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秸秆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地膜回收处理等。全区1324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已全部完成整治,22个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旗县工作稳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5%,地膜回收率在80%左右。

活用乘法促成效,科学有序推进“厕所革命”,以“小厕所”推动农村牧区社会大进步。全区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实现了翻番,跃升到目前的35%以上,提前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巧用除法增动力,在全区积极除陋习、树新风,推进乡风文明,激发农牧民内生动力。

  

强化技术支撑 推介典型案例


近年来,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建或改造卫生厕所近百万户。全区3个一类县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了全覆盖,19个二类县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97.75%的行政村,76个三类县98.89%的行政村达到人居环境干净整洁基本要求。1109个行政嘎查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装备配套率提前完成三年行动目标。100%的旗县(市、区)完成了村庄分类,60.2%的旗县(市、区)完成了县域乡村建设规划,55.4%的嘎查村编制了村庄规划。95.28%的嘎查村实现了常态化保洁,村庄绿化率达到30%。

根据全区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水平以及农区、半农半牧区和牧区特点,内蒙古科学确定目标任务,分类分级制定技术标准和规范,在高寒区的科右前旗、干旱区的察右中旗和寒旱交错区的喀喇沁旗开展全区改厕模式大比拼活动,吸引了区内外10家改厕企业15种改厕模式参与。

同时,自治区成立了农村牧区改厕技术专家指导组和改厕产品技术服务联盟,分别开展适宜内蒙古干旱寒冷地区十大改厕技术模式案例推介、十大农村牧区厕所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典型范例遴选和十大农村牧区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发布等,建起了全区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信息管理平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为农牧户改厕全过程提供全链条的质量管控和后续管护服务。

“通过购买或用有机肥置换的方式,从农户手中获得秸秆、羊粪等原材料,将其变废为宝,不仅解决了周边乡镇秸秆露天焚烧、粪便面源污染等问题,有机肥还田还能改善土壤结构,使农业提质增效。”内蒙古三阳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说,该公司建有集微生物菌剂研发及复合微生物肥料生产于一体的秸秆粪污生物处理和利用项目,为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改善开辟了一条既科学又经济的路径。

  

发挥主体作用 坚持常抓不懈


“你家上榜了吗”——在伊金霍洛旗查干柴达木村大街小巷,老乡相互碰面经常这样寒暄。这个榜就是人居环境“红黑榜”,每季度评比一次,将村民善行上墙,发挥道德引领作用,推动形成向善向好的社会风尚。

在鄂托克旗碱柜村村委会,村委会主任李子亮正组织村民代表评议村里“红黑榜”的上榜名单。“好风气的形成,不仅需要制度约束,还要榜样引领。‘红黑榜’在村民心里有着沉甸甸的分量。”李子亮说。

近年来,内蒙古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调动农牧民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农牧民积极投身美丽家园建设;组织开展农村牧区美丽庭院评选、人居环境“红黑榜”“积分争星”等活动,增强农牧民保护人居环境的荣誉感。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连续两年将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列为专项督查内容,9次派出自治区督导组赴各地进行实地督查,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户厕改造验收工作规范》《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验收办法(试行)》等方案,在全区组织开展“双月攻坚”行动,从全力以赴抓进度、严格务实抓质量、统筹力量抓保障、立足长远抓管护、高度负责抓验收、系统规范抓档案6个方面集中攻坚,加快补齐工作短板,确保高质量完成三年行动收官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林利龙表示,下一步,内蒙古将在严抓质量、严抓管护、严抓主体、严抓档案4个“严抓”上下功夫。“一是严抓质量,严格落实改厕质量‘把好十关’工作规范和‘四对照、八必查’工作方法,实现改厕‘建得起、愿意用、用得好’的目标。二是严抓管护,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加快探索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管护方式,培育专业服务组织。三是严抓主体,着力强化政府引导和农牧民主体的有效结合。四是严抓档案,做到工程建设硬任务与档案建设软任务‘两手抓’‘两手硬’。”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环境 人居 牧区 农村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