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委员读书>书评

李大龙评《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

2021年04月02日 11:02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是近年来我读过的少有的让人耳目一新、颇有启迪的好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题既有学术价值,也有现实意义。中华大地上自古就生活着众多的族群,如何诠释这些族群在多民族国家建构中的作用既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也是关系多民族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族群关系是我国学界十分关注的研究领域,但如何认识匈奴、鲜卑、羯、氐、羌即所谓的“五胡”进入中原地区所建政权,不仅是解读这一时期族群关系的关键,也是解读中国历史为什么没有中断的重要时段。长期以来,“五胡乱华”是我国学界对这些政权给出的界定,但视为“乱华”并不能解释这些政权将传统“大一统”思想作为最高政治追求,其构建的政权也是“胡”“汉”混杂的多民族属性。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引入国外学者“内陆亚洲”等理论试图重新探讨“五胡”,但给出的结论也并不理想,因为国外学者,如法国的格鲁塞所撰写的《草原帝国》对游牧民族政权普遍存在的南下给出的也是“无意义”的结论。《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选题虽然是“五胡”这一个老话题,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对“五胡入华”试图做全新的诠释,赋予了其不同以往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视角不同以往,将“五胡入华”和欧洲的“蛮族入侵”进行对比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视角,提升了研究的价值。中国的史学研究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这一划分并不是简单的研究对象的区分,也有研究方法的差异。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在世界史的视角下研究中国历史,但遗憾的是结果往往是中国历史被解构了,失去了自身的特点。《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将“五胡入华”和欧洲的“蛮族入侵”进行对比,总结中华大地和欧洲在遇到相同情况时历史发展的不同走向,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方式,得出的结论也自然增加了说服力。

(三)以史为据,史实的阐述准确,视野宏大。《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分三章和结篇四部分,第1章从“南迁之战”、“汉化之路”、“再造一统”、“汉化与罗马化”对“五胡入华”的历史进行阐述,以史为据,述论结合是其特点,而“再造一统”赋予了“五胡入华”一个不同以往的全新认识。第2章从“一族一地王国”、“走不通的融合”、“罗马抛弃罗马”、“中华选择中华”、“法兰克的疏离”、“封建政治与文官政治”、“分割世界与混一天下”等七个方面对“蛮族入侵”下欧洲历史的走向进行对比诠释,“分割世界”与“混一天下”的对比结论准确而恰当。第3章以“自治与郡县”、“华夏与内亚”、“华夷之辨与中华无外”为题对中华大地和欧洲进行对比,归纳的特点也是准确而较为符合历史事实。“母体的回归”“他人的视角”“自己的故事”作为“结篇”既达到了对全文进行理论提升的作用,又将文章的现实价值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全文阐述立足于“五胡入华”和“蛮族入侵”,但将其置于中华大地和欧洲整体历史的背景下进行分析和关照,提出了不少不同以往的新认识。

(四)“蛮族入侵”导致欧洲走向分裂,“五胡入华”却使中华大地走向隋唐盛世,从不同的视角和立足点去分析对比,得出的结论也会截然不同,文中所举顾颉刚和费孝通的认识差异似乎可以作为一个例证。《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从“大一统”和“中华重塑”的视角下切入,所述和所论不仅是能够自圆其说的,而且所举的例证也很有说服力。如王猛为何没有选择东晋而选择前秦?虽然这是一个个人的政治选择,但在说明“五胡”政治旨趣的同时,更说明了“五胡”的做法并非所有的人都视之为“乱华”,“大一统”是中华大地上众多族群的共同追求,这也是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中华文明没有中断的根本原因。

历史研究尤其是话语体系建设,属于意识形态,不仅左右着我们对历史的解读,也影响着我们对现实问题的判断,更主导着我们未来的行为。作为多民族国家的中国,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话语体系,对于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一文虽然篇幅很小但涉及的问题较多,和一般的学术论文相比也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其重要价值只有在上述背景下审视才能给出一个恰当而准确的评价。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编审、研究员 李大龙)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 中华 研究 五胡入华 欧洲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