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资讯

再行万里路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几道必答题

2021年04月13日 09:20  |  作者:崔吕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如果让您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发展速度,您会想到什么?

高速发展?没错;

全面推进?没错;

“基建狂魔”?这是国外朋友的说法。

要想富先修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离不开各种路。而要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仍有赖于各种路,这些路不仅要通,还要能承载需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纲要》),在“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一篇中提出,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其中“一新”,指的就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

从产业大国迈向产业强国,一个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将发挥关键支撑力作用。而从传统到新型,从存量到增量,从效率到效益,这些被我们称之为路或路径的基础设施,将如何更好地承载国内大循环?

三道必答题

“效率与效益,是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在衡量其社会效率与经济效益时必须回答的问题。”谈及此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这样表示。

在肖钢看来,效率与效益是有机统一体,基础设施可以为劳动、土地、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赋能,塑造新的竞争优势和创新要素,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率,也为企业和个人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与福祉。因此,从基础设施的供给和需求方来观察,社会效率与经济效益常常是一致的。同时也要看到,不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并不好,所产生的现金流不多,而产生的社会效益较大,常常出现社会效率与项目经济效益相背离的情形。因此,如何全面认识和衡量基础设施的社会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有一个算大账和算细账的问题。通常来讲,算大账主要是算社会账、政治账,着眼于全局,算细账主要是针对建设项目算经济账,算投入产出比,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应当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肖钢表示。

算账之外,还应处理好基础设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形成超大规模基础设施网络,有力支撑和引领了经济社会发展,高速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4G网络规模等均居世界第一,拥有巨大的存量。

“但同时,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有待优化,一体衔接水平不高,绿色安全发展水平有待提升,治理能力亟待加强,因此,迫切需要继续加大新增建设力度。这就需要统筹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其中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从哪里来?一方面,存量很大,沉淀占用了大量资金且过度依赖政府投资;另一方面,增量建设还需要大量投入,继续沿用老的投融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在肖钢看来,如何创新投融资模式,盘活存量资产,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将成为突破基础设施融资困境的一道必答题。

“另外,我们还要做好传统与新型的衔接工作。我国基础设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一方面,传统基础设施要补短板;另一方面,要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何统筹协同发展,解决各类基础设施自有体系问题,深入研究它们之间相互替代、补充、协调、制约关系,实现从单纯数量扩张向质量规模并重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肖钢表示。

重点关注效益评价

“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型基础设施的效益评估体系至关重要,需要结合新基建的特性做好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平衡,同时兼顾效率和效益。可从投资回报、融合发展、持续运营等多个维度立体评价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效益。”谈及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产品中心总经理张云勇这样表示。

张云勇表示,从投资回报角度看,“新基建”具有投资金额大、回报期长的特征,因此既要满足对需求侧的适配性,也要实现对供给侧的激励。

“与传统基建具有显著区域性不同的是,‘新基建’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具有跨部门跨地域特征,因此不仅要考虑结构性的部门间供需关系和乘数,也要覆盖到地域间的供需关系数据。”张云勇这样说。

而从融合发展角度看,“新基建”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和涉众性,其公共属性和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将十分突出。“公众及企业既是‘新基建’的主要使用者,也是最终受益者。‘新基建’的优质建设和良好运营,会显著增加社会整体福利和人民幸福感,反之可能带来社会问题和负面效应。因此‘新基建’的融合发展指数十分关键,例如5G网络规模化部署与公共卫生领域、智慧交通等领域融合发展,通过5G设备和高清视频技术提供远程医疗服务,通过5G+北斗提供车联网实现人车协同,这类融合应用将提升整个社会的智慧水平和运行效率。”张云勇举例说明。

另外,从持续运营角度看,张云勇认为,“新基建”项目应具备前瞻性和稳定性,为了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需求,在规模和容量上应当具备超前性,同时也应具有与项目长周期所匹配的稳定运行能力,以及与时俱进的安全保障能力。

稳固“双链”力量源泉

构建现代数字基础设施,也是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从产业链、供应链的角度来看,现代化基础设施既包括物流基础设施,也包括数字基础设施。前者承载货物和人员的流动,后者促进数据的互联互通,这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任督二脉’。”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助理胡大剑这样表示。

过去,产业链、供应链的效率提升很大程度上依靠物流基础设施的高速发展,然而公路、铁路运输的速度是有上限的,数据互联互通的能力则近乎无穷,胡大剑因此认为,长期来看,数字基础设施将成为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驱动力。

“在物流基础设施上构建数字基础设施,将成为现代基础设施的重要模式。物联网、车联网就是两者高度协同的典型案例,在实现货物、人员流动的同时,也能保持信息的实时高效互通。随着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越来越多的物流基础设施将被链接起来,它们具备自我学习、处理、决策和控制的行为能力,能够完成智能化生产和服务,真正实现万物互联。”胡大剑同时强调,数字化基础设施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不仅具有私人收益,而且还可以带来可观的社会收益:一方面,这意味着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理应成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由政府投资主导;另一方面,在公共服务难以覆盖的地方,也可以尝试市场化运作,并建立数据对接、数据安全等标准加以规范。  

编辑:秦云

关键词: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