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公益资讯

来自无声世界的坚守

2021年04月13日 13:43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在江西南昌,有这样一所静悄悄的学校,校园里没有铃声,没有琅琅读书声,没有老师的授课声,也没有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里的孩子全部都是聋哑人,他们只能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

这所学校名叫南昌市三联特殊教育学校,今年78岁的何兴武,在这所学校已经从教27年。

1943年出生的何兴武,8岁的时候因病用药失误,导致听力全失。何兴武总说自己是幸运的,在新中国,他有条件接受较好的教育,并且学会了手语、阅读、写字。

何兴武一直在南昌当地一家残疾人乡镇企业从事工会工作,见证了身边的残疾人生活中的窘境。何兴武知道,像他一样的聋哑人,只有接受教育,才能过上理想的生活。

1994年,何兴武结识了一直在为残疾人教育奋斗的周氏兄弟,三人一拍即合,三联特殊教育学校,就这样静悄悄地成立了。

学校成立的前两年,从租建校舍、购买桌椅板凳书本,到说服穷苦残疾孩子的父母送孩子来上学,三人翻山越岭,一走就是5年。

在三联特殊学校成立的第5年,周氏兄弟甚至都没看到完全成形的学校,就先后因为疾病离开了人世。

哪怕已经过去20余年,何兴武仍记得周氏兄弟临终前紧紧握着他的手,却说不出来的话。沉默中他只能用眼神给出承诺:“只要我在,学校就一定要办下去。”

这句无声的承诺,他信守了27年。

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边远农村地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何兴武不收取孩子们学杂费,只象征性地收取每天10元的生活费,这10元包括住宿费和一日三餐。不教学的日子,他和妻子就外出宣传,争取社会捐助。

有些孩子实在掏不出生活费,何兴武一家就节衣缩食,拿出自己的积蓄和退休金资助孩子上学。为节省学校开支,将更多钱用在学生身上,何兴武的妻子也加入学校,负责学生的饮食起居。夫妻俩以学校为家,两人把所有的退休金全部投入到了学校建设中,何兴武是所有孩子们的父亲,教他们认字写字、数学、手语;妻子何润妹是孩子们的母亲,洗衣做饭,母亲一般温暖呵护着离家的孩子。

何兴武还担任校长时,学校有近300个孩子。这样一个大家庭,怎么办?何兴武为了买到便宜菜,当时已经年近七旬的他,就蹬上三轮车去郊区的批发市场买菜。300来人的食物,蹬着三轮往返一次就要4个小时,这20多年来,风雪中、烈日下,何兴武连人带车摔倒的次数,他自己打着手势说:“应该都数不过来了。”

对于这些残疾孩子,每一个新知识都让他们新奇,但对于何兴武而言,同样的手语他重复了27年。为的只是希望这些孩子的人生不要静静地来,再默默地离去。“不求你们做伟大的人,只要你们以后长大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是最美好不过的事。”何兴武常和孩子们这样打着手语说心里话。

2005年,看见老父亲还在辛苦办学,儿子何彪深受感动,毅然放弃了广东薪水丰厚的工作,拿出积蓄加入学校。“我希望能帮父亲好好办校,不仅要教聋哑孩子们知识,而且要让他们能主动融入社会,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何彪说,他现在已经接替父亲,成为学校的新任校长,也是当时学校第一个健全人。

现在何彪在学校已经待了10多年了,他说学校现在已经有400多个孩子在这里毕业,大部分孩子学会了读书认字,在诸多公益组织的帮助下,很多人都找到了工作。

终于,这些孩子活成了何兴武心目中的样子。

平凡的坚守感召了更多的爱心。2006年,1994年首届入学的听障学生邬凯旋决定再次回到学校,成为一名特教老师。“我在学校的时候,老校长对我们特别关爱,现在学校师资力量不够,我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传承他们的这份爱心。”邬凯旋用手语说。

这些年,因为何彪的正常交流和推广,何兴武和他的学校被更多人知道。现在学校学生400多人,最小的6岁,最大的27岁。在当地政府部门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学校运营逐步稳定,经常能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这些孩子学习知识比听力健全的孩子慢很多,但他们坚韧、执着,渴望知识,相信他们通过学习,能够在社会上实现自己的理想。”何兴武用手语表示,“只要有学生愿意来,我就会坚持下去,我如果不在了,还有我儿子、小邬这样的孩子会把学校继续办下去!”

(建辉)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学校 特殊教育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