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致敬扶贫人>要闻 要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高质量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4日 09:37 | 来源:科技中国
分享到: 

以一个什么样的交通运输体系来支撑与引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建设一个能够赢得未来的交通运输体系,这是新时期我们需要思考与回答的重大课题。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面对世界范围的变革与竞争,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一、 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成效及其问题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交通运输大国。基础设施规模庞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综合效益不断显现,长期存在的供需矛盾得到缓解,瓶颈制约得到消除。初步形成了以“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网,“八纵八横”为主骨架的高铁网络,“首都连接省会、省会彼此相通,连接主要地市、覆盖重要县市”的国家高速公路网络,“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为主体的内河航道体系。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基本实现了“县县通”。邮政行业基础网络实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2019年,铁路、公路、水运运量及周转量、快递量、社会物流总额等均位居世界前列。交通运输方式、结构、流向、形态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形成了“多方式、多主体、多业态、多模式”的发展格局。

但也要看到,交通运输综合化、一体化、品质化、数字化、市场化、国际化、绿色化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粗放式发展特征十分明显,存在不少断点、堵点、盲点与痛点,使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大循环中纽带、支撑与引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交通运输系统化不强,综合程度低,互联互通性不够。各种方式相对分割,尚未完全形成统一规划、分工衔接与功能互补的互动关系,各交通运输方式比较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网络布局不够合理。农村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滞后。应急交通运输与应急物流体系尚不健全。跨国交通运输体系不完整且缺乏主导力。

交通运输结构不够合理。过剩与短缺并存、重硬件轻软件、重干轻支、重客轻货。空间不平衡明显,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可获得性和服务公平性有待加强。一些重要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不足,功能有待提升。市场主体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运输服务集约化、精细化、个性化不足。交通运输与工业农业联动不足,供应链一体化水平低。交通运输大数据平台尚未建立。传统交通运输发展缺乏活力。航空物流、应急物流短板明显。交通运输国际竞争力不强。

全社会物流成本偏高。2019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14.7%,高出发达国家一倍。物流成本高成为制约制造业由大变强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

运输市场不够规范成熟。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一体的现代运输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区域城乡运输市场发展不均衡。公路运输市场主体小、散、弱,缺乏龙头带动作用,缺乏有较强影响力的大型运输企业,缺少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影响力的运输平台。市场秩序比较混乱,过度竞争,缺乏合作、开放、共享。

二、 国内外多重趋势将重塑交通运输的未来

全球竞争要求交通运输在保障供应链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全球格局重大变化,大国竞争加剧,国家间、地区间、企业间竞争已演变成供应链竞争。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供应链能否安全高效,资源和产品能否有效流动。我国发展将面临外部不确定性与挑战,这就要求交通在多元采购、战略储备、平衡价格、保障供应、开拓市场等方面发挥更强的连接、纽带、渗透作用。

生产与消费方式变革要求交通运输高水平保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行为从原来单纯追求温饱型或数量型,向追求消费价值多元化、个性化转变,生产从大规模制造向精益制造、准时制造和个性化制造发展,要求交通必须着眼于制造与消费模式的最终需求,提高响应能力和效率。特别是线上消费、个性化消费等对交通方式提出更具个性、更高时效、更好体验的要求。

区域与城乡一体化要求交通运输共享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带、大中小城市协同、乡村振兴等要求交通运输体现出更多共享性,如信息共享、客运共享、物流共享等。同城化和城乡一体化将加速交通体系共享化进程。

数字化加速交通运输效率变革。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将重构人流、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体系,对交通运输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服务功能带来深刻影响,促进交通运输数字化、智能化步伐,数字化连接能力流动能力大大增强。

三、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以人民为中心,以建设交通强国为目标,以满足需求为出发点,遵循交通运输发展规律,立足国情、世情,坚持系统思维与创新、开放、协调、共享、绿色等理念,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以完善体系、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增强功能、提高效率为主线,统筹城乡、地区、国内外交通运输网络发展,推动各种运输方式互联互通,覆盖盲点、连接断点、疏通堵点、消除痛点,促进交通运输与生产、流通、消费连接,形成灵活多样的运输服务模式,打通微循环、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建设国内大市场,增强国际连接力、渗透力、影响力、控制力、竞争力,保障物流供应链安全,为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强大纽带与支撑。

从国家战略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发展。明确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引领性地位,制定现代交通发展中长期战略与规划,加强顶层设计为交通发展指明方向。统筹增量和存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创新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更新等各环节发展模式。增强交通运输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支撑保障能力。

完善交通运输体系,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统筹点线面网、城市农村、东中西、沿海内地、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国内与周边国家、国内与国际等。构建“国际网络—国内骨干网络—国内支线网络—国内末端网络”有机结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统筹规划全国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推动交通运输网络互联互通。构建海陆空一体的国际交通运输体系,布局全球物流网络。加强交通运输枢纽城市建设,优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点布局。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交通运输服务体系。统筹规划境外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推动国内交通运输网络向境外延伸。

加快交通运输创新,为经济社会创造更大价值。做强做优交通运输主体,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功能,推动交通运输与制造、消费融合发展。加快新业态发展,激发数字交通活力。推进“互联网+交通”“智能+交通”发展。推动城乡统一交通运输大市场建设。加大新基建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建设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利用大数据加强市场分析与拓展。

加快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发展。建设适应农业现代化、制造业升级、商贸变革、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社会化物流体系。构建干线、支线、末端有机衔接的物流体系。促进物流资源互联互通,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动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推进第三方物流,提高物流专业化水平。加强冷链物流建设,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抓好城市配送体系建设,解决“最后一公里”货车进城难问题。倡导供应链理念,支持优势交通运输企业、物流企业与生产企业面向最终用户,形成互利共赢的战略合作关系,实施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打造全球物流供应链体系。

深化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界定交通运输在建设、投资、运营、维护等不同环节的属性,明晰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与边界。修订《反垄断法》《铁路法》,防范平台型、网络型运输企业利用数据、技术、物理网络等优势损害其他市场主体利益。推动自然垄断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分离。加强政府在安全、质量、服务、竞争、垄断、失信等方面的监管。构建国家、行业、团体、地方和企业等相互配套、补充的交通运输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时机成熟时出台《综合交通运输法》。

魏际刚/ 文,首发刊载于《科技中国》2021年第3期 智库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交通运输 体系 物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