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资讯

基建多新才算新?您说了算!

2021年04月27日 09:09  |  作者:崔吕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4月27日电(记者 崔吕萍)20世纪90年代初,即便是工作日,北京城里的交通也不似今天这般拥堵。但那时,从最繁华的王府井商业区开车到首都机场,全程不到30公里的路要开3个小时。有了京承高速之后,在不堵车的时刻,这段路用时约45分钟。

20世纪90年代中期,托人拉关系,花掉5000块钱(相当于那时一个职工一年收入),一些家庭拥有了座机电话。和今天交换联系方式时的稀松平常不同,当年把自己家的电话号码通过传呼机发给朋友,是很有面子的一件事。

“山东是基础设施建设大省,也是基础设施建设强省。我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我从山东到北京,说是坐火车,有一次我站了一晚上,到天津站才有人下车,我混上个座儿。那趟车至少开了8、9个小时。可这次我们从北京来济南,坐高铁不到两小时就到了。”从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专题调研组组长,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的话里,我们听出了欣慰。

传统基建肉眼可见,新基建如何让百姓更有获得感?

“我们这代人从参加工作到现在,一辈子都在搞基本建设,但我们搞的还是传统基建,电厂、煤矿、铁路、公路等。可以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百姓越来越有获得感、幸福感,基建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一周7天,电力供应是停3开4,老百姓盼的就是多建电厂;火车慢,大家就希望它能快点。现在看,这些诉求都得到了满足。这次调研,我觉得大家谈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就要看它的应用场景,因为新基建不像老基建那样,直观感受很强烈。我们要说清楚,它们新在哪里,对百姓生活的保障如何体现。”座谈会上笔记不停,调研路上边听边问,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原董事长、党委书记王会生在找答案。

一家做数据储存的企业说,企业花大价钱为数据存储设备“降温”,就怕断线哪怕1秒钟。断线1秒,金融系统有可能瘫痪、共享单车的码可能扫不开、远程手术会出意外、无人驾驶汽车会发生交通事故。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反向来看新基建的作用,它要托举着社会更高更快发展,要让大家有获得感。换句话说,它有它的使命!只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我们就会甘心情愿为新基建埋头苦干。”王会生“抽丝剥茧”。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突出的就是个新字。

新到什么程度?卫星互联网了解一下。

卫星,以往我们对它的认知,就是定位。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将卫星互联网列入我国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

“卫星互联网,其优点是可以弥补地面蜂窝网络无法覆盖的区域,比如海洋沙漠,但这种弥补也有代价,比如卫星‘基站’的建设成本高于地面基站,平均要高出10倍,同时它毕竟离我们有4000公里那么远,而地面基站,离我们最近的可能不到400米。距离产生美,但距离消耗了速度,卫星‘基站’的速度比5G差一个量级,相当于4G水平。另外,建立一张相对完整的卫星互联网,需要5万颗卫星,要实现这一数量,至少还需要8-10年。”谈及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集团有限公司产品中心总经理张云勇这样表示。

在张云勇看来,卫星发展是个既古老又现代的话题,在万物互联时代,卫星互联网值得尝试,但它无法替代地面网络,两者要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铁路、铁路,没铁不行,只有铁也不行。

中国高铁天下扬名。而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党委书记孟凤朝看来,中国铁路的发展同样经历了由慢向快逐步前进的过程。

这些年来,高速铁路的发展已经和智能化结为了一体,从通信信号接入到大数据应用,再到新一代人工智能制造系统逐步被引入到铁路工程建设领域,在发展铁路工程智能建造技术方面,中国是实践者,更是引领者。

一个时代的基础设施,有着其鲜明的时代使命。现在大家喜欢说老基建和新基建,孟凤朝则认为,新老基建不是“断代史”,“比如说在修传统铁路时,我们会在铁轨旁铺一条电缆,便于未来使用。原来铺的现在已经发挥了作用,现在还在做这样的工作。归根到底,是需求推动了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而更新换代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现实的需求。”孟凤朝这样说。

编辑:秦云

关键词:基建 卫星 基础设施 铁路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