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资讯

一根密云黄瓜的“云端”之旅

2021年04月28日 15:05  |  作者:赵宇恒  |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一根密云黄瓜的“云端”之旅

主播兰兰正在密云区河南寨镇农户郝淑英家的大棚内直播。

4月21日晚上7∶58,北京市密云区河南寨镇河南寨村农户孟召合收到了一条短信:菠菜5斤,香菜3斤,樱桃萝卜5斤……这天的短信有点长,足有8种蔬菜。不过孟召合对此早已轻车熟路,很快对着订单安排上了——樱桃萝卜要提前清洗干净,当天就能做完;菠菜、香菜、蒿子秆等叶菜要保证新鲜,需要第二天一早起来再摘。

两公里外的圣水头村,郝淑英也在忙着对照订单计划第二天的工作。在郝淑英家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大棚里,这个黄瓜生产季已经接近尾声:“拉去市场上卖的黄瓜我们一般头天就给摘好了,但是通过电商卖的不行,必须当天采摘。”

在密云,不少农户已经习惯了这样的销售节奏。随着老旧大棚逐步被智能化新大棚所取代,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的带动下,密云农产品生产流通的“云”图正逐渐变得清晰。

  

省心省力还赚钱 现在干活儿多痛快


蔬菜大棚的智能化管理是密云黄瓜“云”旅程的起点。在郝淑英看来,比起从前,如今的农活实在是轻松了太多:“定个十分钟八分钟,一按按钮,甭管它,就能自动浇水施肥,省事不说,还更均匀,黄瓜长得也好。卷帘机也都是能在控制面板上直接操控的。有个什么事赶不及来大棚,手机上也能操作。这干活儿多痛快!”

硬件提升带来的收益也很可观。“以前也就种点茴香、芹菜之类的叶菜,一个冬天也就能赚三四千块钱,现在一年收入能有三四万元。三亩地两个大棚,一个人就能管过来,也不用雇人。”郝淑英告诉记者,当初改建大棚需要20万元,自家投了6.5万元,“剩下都是政府给补贴”。

郝淑英家的大棚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密云区农业农村局整合资金支持农户新建、改建日光温室大棚,全面升级农业设施,仅2020年就完成了300余栋。在密云区农业种植面积最大的河南寨镇,副镇长王春平介绍,“十三五”期间,河南寨镇加快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步伐,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园区集约发展,全镇现有农业设施面积6724亩,日光温室1909栋,春秋大棚244栋,从业农户900余户,累计改造、新建和改造设施农业大棚600余栋。

不过,尽管智能化管理省时省力,一些农户依然选择传统的人工种植,孟召合就是其中一员。临近午饭时间,老孟仍在种植樱桃萝卜的大棚里忙活。“这不比黄瓜那些搭架子的菜,埋管会影响萝卜生长,而且种萝卜有技术的,目前靠机器做不来。”说起这个,老孟很是自豪,不过农忙时的人工费用也让他有些苦恼,“要是以后种萝卜、管萝卜也智能化了,投入还不是很高就好了。”

  

“新农活”受欢迎 网销成为主渠道


现在大棚里最受欢迎的“农活”是什么?“那肯定是兰兰的直播。”郝淑英的回答毫不犹豫。

郝淑英口中的“兰兰”是密云一家千万级农产品电商“密农人家”的主播史秋兰,她正掰开一根新鲜的黄瓜展示给直播间里的观众。通过互联网,密云黄瓜开始了又一站旅程。

“大家都可欢迎我们了!经常有合作的农户见到我就问,什么时候再去他家棚里直播一场。”史秋兰每周都会进行一两次直播,频率不高,但是重在质量。她告诉记者,每次直播之后,当天在电商平台直播的单品销量就会出现明显增长。“最开始我们试水直播的时候都是在公司里,效果一般,后来我们把直播间搬到了大棚,新鲜的黄瓜、蓝莓摘下来直接吃,大家看着更直观了,买的就多了。”

“去年电商的表现太突出了。”王春平不住感慨,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在线下销售受阻时,京郊农产品电商在保障北京城区农产品供应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去年电商90%的单子都是往北京城区送的,有些电商企业去年上半年的收入顶了过去一年的收入。”

关键时刻电商能够顶得上,这得益于密云区大力推进“十百千万”创建工程。仅河南寨镇就有5家千万级的电商企业,合作的农户辐射密云全区,“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在全区的领军地位得以确立。

在王春平看来,这些千万级电商的出现并非偶然,市场基础好、品类丰富、人才带动等要素是当地电商迅速发展的“秘诀”:“一是密云蔬菜品质好,这口碑不是一年两年打下的,原来没有电商的时候老头老太太们就喜欢坐着公交车专程来密云买菜。二是可选择的蔬菜品类也多,一家电商就能有240多个品类。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才。”

“现在我们这里做电商的大部分都是返乡的年轻人。”密农人家党支部书记吴硕说,“我们一个70多人的团队,‘90后’有20多个,剩下的也基本都是‘80后’。”

  

精准反馈市场需求 种啥卖啥数据说了算


4月23日下午六点,记者收到了头天晚上下单的密云黄瓜,不过它的“云”旅程并未就此结束。接下来,这根黄瓜仍将作为一组数据穿行于互联网中。

电商“密水农家”负责人董世杰告诉记者,消费者通过电商平台购买的农产品数据会形成反馈。每个种植季开始前,他们都会进行大数据分析,根据市场需求安排农户进行种植。“以前是农户种什么我们卖什么,现在是市场要什么我们种什么。拿黄瓜为例,我们会统计上个种植季卖了多少斤,市场喜欢什么品种的黄瓜,以此指导农户生产,还会适当控制产量增幅,避免出现菜多价贱。”

吴硕对此也深有体会:“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电商平台中农产品销售排在前10位的有6个都是甘薯类,再加上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做新品种试验示范的技术支撑,我们选定了个头不大但口感很好的‘甜蜜薯’,在全区推广种植了1000多亩,市场反应很好。”

从贝贝南瓜、紫霞萝卜、甜蜜薯,再到时下热销的莓莓番茄、樱桃萝卜,大数据正悄然改变着密云的农业生产,也改变着农户的生产习惯。郝淑英计划再种一年黄瓜就改种西红柿:“倒倒茬,不过到时候也得先跟他们电商企业先说一下,到时候种出来也好卖。”她说,线下销售往往价格波动较大,而电商销售价格稳定不说,供货稳定、品质好的农户,还能按季度返利,“前两天刚给了我几百块钱”。吴硕解释,这一举动的初衷是为了稳定菜价,保证供应。

据了解,2021年,密云区还将支持“互联网+精品农业”平台建设,支持电商销售本地农产品,精准反馈市场需求,引导种植养殖业发展,带动更多农民特别是困难农户增收获益。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密云 黄瓜 电商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