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侨界动态 海外直通 侨领风采 社团掠影 民间交流

首页>侨声>聚焦

王蒙蒙:以中国旋律抚慰疫情下的法兰克福

2021年05月06日 09:48  |  作者:李寅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王蒙蒙(287686)-20210506093442

人民政协网5月6日电(记者 李寅峰)近日,德国三大著名报刊之一的《法兰克福评论报》文化版刊登了一篇侨居当地的中国音乐人,在疫情艰难时刻用美妙的中国音乐为市民创造快乐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61岁的旅德华侨王蒙蒙。

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已经坚持了8个多月的王蒙蒙,正在街头准备新一天的表演。说起8个多月前的那个决定,就如昨日一样清晰难忘。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持续一年多了,每天都有新的感染病人,每天都有更多的人在煎熬中产生孤独、忧郁、焦虑。之前我看到一项调查,甚至小朋友中,都至少有20%的人没有兴趣以这样的方式生活下去。我也经常看到当地报道中出现悲观的消息。自己能做点什么?这是我非常想找到答案的一个问题。”电话那端,远在欧洲的王蒙蒙的语气中既有无奈,又有思考,“我不是医生,不会治病。但我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帮助更多人度过这段困难时期。我想起自己每次在聚会时拉琴,朋友们听到美妙的琴声都会开心起来,就决定,不如用我的小提琴为更多人打开心灵之窗,用中国音乐优美的旋律去抚慰疫情下不安的人们。”

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走出去,王蒙蒙坦言也还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他选定了法兰克福市中心,因为那里人流量大,每天约有10万人经过这里。但困难的是,这里也是当地节奏最快的区域。过往的人行色匆匆,别说停住脚步了,经过的时间也常常是几十秒而已。如何让音乐感染更多的行人?如何让男女老少、不同族群、不同行业的人都能听到喜欢的音乐?

从10岁就开始学习小提琴的王蒙蒙,迅速地整理、改编了自己熟悉的中国民歌、古典民乐、流行音乐等,确定约200首曲目作为演奏的主要内容。“有《梁祝》《二泉映月》,也有《珊瑚颂》《英雄赞歌》,还有《茉莉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绿岛小夜曲》等。想让3岁到80岁的听众都喜欢,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王蒙蒙说,“更何况,作为金融大都市的法兰克福,75万人口中,54%来自世界180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文化非常多元。”

做了充足的准备,鼓足十分勇气,王蒙蒙开启了在法兰克福市中心以中国音乐抚慰疫情创伤之旅的首秀。“第一首,我选的是《二泉映月》,因为这是非常好听的中国民乐名曲,感染性很强。”但让王蒙蒙始料不及的是,本想让人从中获得轻松愉悦的他,这一曲悠扬婉转的《二泉映月》开场就把听众惹哭了。“有一个女孩眼含热泪走过来,为我捐了2块钱。她一定认为我是一个悲怆的天涯沦落人。我立即想到,一开始不能拉这样忧伤旋律的,要改成欢快的、主题轻松的曲子。”

逐渐地,王蒙蒙“业务”越来越熟练。曲目的选择上,也更加如鱼得水。“有音乐专业人士来交流,我就拉《梁祝》……”王蒙蒙说,也会有一些不同的需求,比如曾遇到几个年轻人,他们分别来自古巴、埃及、摩洛哥,都在询问,能不能演奏一下他们国家的曲子。王蒙蒙尽量满足着每一位爱好者的需求。

8个月来,风雨无阻,王蒙蒙的付出可想而知。但他说,相比付出,收获却更多。“我真的有大批的粉丝,很多人定时会过来听我拉琴。有些孩子,是在家长带领下来;也有老人独自过来,静静地听。身后面包店里的经营者,他们听了我8个月的演奏,经常请我喝咖啡;后面这个商城里的门卫看到我过去会主动帮我拉门,收银员甚至会给我折扣……”王蒙蒙笑着说,他们都表达出对艺术家的高度尊重。特别是《法兰克福评论报》记者梅根·诺瓦克女士在观察5个月、现场聆听无数次,并经过五次共计400多分钟的专访撰写了《艰难时刻用美妙的中国音乐创造快乐》一文,并以《驻足倾听》为题正式刊登后,他的受关注度更是大幅提升。

“很多孩子都知道,那里有一个带红围脖的中国先生在演奏好听的中国音乐。”王蒙蒙有些幸福地笑了,“我属牛,今年本命年。开始我只想着用音乐带给更多人抚慰,没想到,我的中国红围脖、演奏的中国旋律,成了法兰克福市中心这个区域的一个标志。”

编辑:刘红色

关键词:王蒙 蒙蒙 中国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